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章一開頭,是一幕常見的家庭場景:夫妻倆爲要不要帶孩子去海邊玩發生爭執,老公許諾女兒下週末就去,“我呵呵了兩聲:你就會做老好人,好像女兒不是我親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樂。”女人話鋒一轉,“可是,她現在快樂了,將來呢?”

文章一開頭,是一幕常見的家庭場景:夫妻倆爲要不要帶孩子去海邊玩發生爭執,老公許諾女兒下週末就去,“我呵呵了兩聲:你就會做老好人,好像女兒不是我親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樂。”女人話鋒一轉,“可是,她現在快樂了,將來呢?”

接下來,作者講了一個故事:她所在工廠招工,一個媽媽帶着兒子來應聘。兒子只有技校文憑,但沒有資格證。據朋友說是因爲“寶貝的不得了。上學不好好上,也捨不得管,說孩子開心最重要。”等技校畢業去工廠上班,因爲嫌累就回家啃老,“當媽的就慣着他”。

作者嘆道:他沒有高學歷,沒有一門手藝,怎麼安身立命?靠什麼獲得尊嚴?一個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男人,又怎麼能快樂?

到這兒作者又拋出一個故事:一位因爲兒子在北京而得以去京城治病的高中老師想到身邊一些人得了他這樣的病,只能在小地方醫院聽天由命,不由慶幸並感慨道:“當我們很多人在埋怨高考、張口閉口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如果你不是一線大城市,你說的素質教育,充其量只能爲下一代的成長注射一針麻醉劑。”

然後作者開始灌雞湯:“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鑰匙來到人間。出生在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爲你做的,就是給你創造好一點的學習機會,讓你有臺階去登上更高的山峯。那時,你看在眼裏的風景纔會楚楚動人。如果你一直匍匐在命運的腳下,爲生計發愁,那麼,再美的景色在你眼裏也是愁苦。此時我對你有多心軟,將來生活就會對你有多無情。”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至此,作者推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寧可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低聲下氣的成年。”

可是很有意思的是,明明一開始是因爲暑假裏作者夫妻倆沒有時間陪孩子去看大海,爸爸答應開學後第一個週末帶孩子去,媽媽就不滿了。到文章最後,這個媽媽竟然將此事的“嚴重性”提升到——“我是母親,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這快樂,絕不是在該學習的年齡去放縱,在該努力的時候只圖輕鬆。”

我真的不明白,利用一個週末去看看海,就“放縱”了嗎?想要快樂就是“只圖輕鬆”嗎?

好,到這裏作者的真實意圖才終於出現了:“如果你想在以後的人生舞臺上長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讀一些書。真正快樂的人生,是要趟過一條汗水的河才能抵達。”

不得不說,最後一句話真是一勺濃醇的雞湯,看起來真是無比正確的真理。但是這一整段話細品起來,卻如同變質的毒雞湯!文章用慈母的口吻給自己的孩子洗腦——“你不熬夜苦讀,你不拼命刷題,你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出息,就不會有快樂人生!”,“我這樣逼迫你,都是爲你好”!

作者犯了一個如此明顯的邏輯錯誤,用“我寧願……”,“也不願……”的句式將“快樂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對立起來。可惜“快樂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關係,“不快樂的童年”更不可能導向什麼“有尊嚴的、體面的成年”。

那個寧願揹負罵名、寧願“欠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媽媽,身上其實有無數個“虎媽”附體。最近正火的一個藝術形象就是《小別離》裏的朵朵媽,愛之深,教之嚴,責之切。下面這段精彩的對白無疑是虎媽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2張

面對即將中考的孩子成績突然下滑,朵朵媽的焦慮我們能夠理解,但朵朵媽的這段話則毫無邏輯可言:

“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一次月考的排名,能決定進不了重點高中嗎?顯然論據推不出論點)

“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邏輯錯誤同上,反證可證)

“你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荒謬之極吧?那些沒有考上重點大學的難道都要都要去“自掛東南枝”?那今天的馬雲和阿里巴巴從何而來?)

劇中的朵朵考試成績離媽媽要求的差0.5分,依然不能實現一家人週末出去遊玩的小小要求。是不是也像極了作者的一家?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3張

“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真的就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君不見,朵朵媽早上5點半就把全家叫起牀,讓朵朵背40分鐘單詞。“因爲那個時段記憶力好”。可是孩子昏昏沉沉,在上學的路上睡着;回家後媽媽搞特訓,還要計時訓練。一張卷子做完了,5分鐘後再來一張!結果孩子在飯桌上睡着了……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4張

在“虎媽”一系列高壓手段的推動下,加上青春期躁動的情緒,那個天使一樣乖巧的女兒變成了出口傷人的小惡魔。“不想做你的女兒”,這句話,足以讓父母的世界轟然崩塌。

這不是戲劇,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當夫妻倆在痛苦中相擁而泣、親子關係被嚴重撕裂時,你還能說這樣做一定是對的?

好在朵朵媽不斷地自我反省、努力地與女兒溝通,後來教育觀念不斷調整、親子關係得到改善,母親和女兒都得以成長。但現實中,卻有很多相當極端的例子:有的孩子禁不住家校雙重高壓,患上抑鬱症甚至跳樓自殺;有的親子關係徹底破裂、孩子長大後不願回父母的家……面對受傷害的孩子,你還能坦然地說“我這樣做是愛你、爲你好”!?

作者把“快樂”和“放縱”劃等號,是偷換概念。童年的快樂,是建築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精神家園,奠定內在的自信、樂觀、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遠比更多的知識更重要,所謂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礎。所以,與其急着給你的孩子正確的、好的知識,不如給他一個好的關係,愛他,同時尊重並鼓勵他的獨立。”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5張

真正成功的人士,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有多高的社會地位,而在於他能夠發現自我,管理好自我並一步步實現自我。每個人的資質、能力和資源不同,不是處在金字塔尖的極少數人才能稱得上成功,今天,成功的定義不再是“班上50名同學,你考了第一,大家認爲你成功了,因爲你超過了其他49個人”,而是“能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有着和諧親密親子關係、有着快樂童年回憶的人,與一個童年始終在父母高壓下被動學習、不夠快樂的人相比,誰更有可能發現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呢?

那麼,“卑微的成年”是“快樂的童年”或者“放縱的童年”導致的嗎?

作者所指“卑微的成年”應該就是她文中所說的招工招不上、還要啃老的小夥子,和老師口中那些不能享受一線大城市優越醫療資源的普通人,當然,還可能包括許多家長用來嚇唬孩子的“你考不上好學校,就只能掃大街”這樣的以“掃大街”爲代表的體力勞動者。

在作者眼裏,似乎分數不高、學歷不高就意味着註定會匍匐在命運的腳下。但是,無論在哪裏,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也永遠都會有最後一名,考試拿到第一的人未必能贏得整個人生,不擅長考試的人倒可能破釜沉舟、另闢蹊徑,尋覓自己的風景。只有那些永遠在壓力下戰戰兢兢、缺少自信的人,那些從小受到心理摧殘的人,纔會“匍匐”、纔會“愁苦”。

而作者這樣有機會享受大城市醫療資源的人,看似充滿了優越感,其實在另一些人眼裏,在帝都這樣的一線城市做着房奴、孩奴的你沒準兒也很“卑微”——你連陪孩子去趟海邊、享受一個週末都不敢,連孩子成績有一點下滑就驚恐“未來怎麼辦”,難道活得還不夠卑微?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6張

如果說相當多中國人都過着這樣“卑微的”生活,那多半不是他們自己的錯——社會轉型期一部分人成爲既得利益者,而另一部分人則被犧牲了利益。有人失去了土地,有人失去了健康,沒有完備的醫療保障,沒有公平的教育資源,就算你是中產階級,也可能被股市和房市徹底套牢——那些信奉“多熬夜、多吃苦、多讀書”的寒門學子,從農村、小城鎮來到大城市成爲北漂、海漂,成爲都市“蟻族”,是否敢說自己過上了不再“卑微”的生活?!

至於啃老的青年,他今天的落魄跟童年的快樂無關,只跟父母的溺愛和不擅管、不想管有關。誰說只有在溺愛下才有快樂?

作者犯的另一個邏輯錯誤,是有意無意地將素質教育與“圖輕鬆”劃等號,甚至稱其爲“給下一代注射的麻醉劑”。我想作者是根本不瞭解什麼叫素質教育。

我國的基礎教育原本就應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爲目的的教育工程,包括髮展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審美素質等,只不過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導向下被異化爲“應試教育”。在一些大城市,因爲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更多的高素質家長,得以在一些學校和民間機構開展“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這是對教育本質的迴歸,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成才,這怎麼能說是“麻醉劑”呢?

恰恰相反,考試的高分往往更易成爲家長和孩子的一針麻醉劑——以爲自己很優秀,以爲“登上了山峯”,註定會成功,殊不知進入社會後,文憑並不那麼重要,你的智商情商、洞察力執行力、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等纔是更重要的成功要素!

而這樣一篇邏輯混亂的毒雞湯,居然在好長一段時間裏被多家公衆號大量轉載,且讓很多家長奉若寶典,並用以隨時鞭策孩子——“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孩子想玩,家長就說“今天我不讓你開心玩,是爲了讓你長大成人後能玩得開心”,“爸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快樂(休息),但是你現在快樂(休息)了,就再也追不上了,以後長大了就不可能快樂(會一生勞碌)。”

……

這碗毒雞湯竟然刷爆朋友圈,你憑什麼欠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 第7張

試問:父母有什麼資格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少)年”?有什麼理由可以虧“欠”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你用篤定的口氣斷言一個孩子無法預見的未來——現在快樂,將來就一定卑微!這是一種專制的輿論武器,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人生。

我懷疑信奉這個毒雞湯理論的家長都多少有威權型人格和依附性心理。他們的童年和少年,也極大可能是在這樣的權力規訓和輿論場中馴化出來的。今天,他們下意識地也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孩子有極強的控制慾,替孩子選擇放棄這個,逼孩子多做那個……

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師、教育工作者也信奉這樣的理念,爲了提升自己所帶班、所在學校的升學率,也常常將“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掛在嘴上。於是,一批又一批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失去了想象的翅膀……爲一個看不見的未來,犧牲了眼下的一切快樂。

我想,或許很多時候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慾,被所謂的理念掩飾了本能。

是的,你可以說:“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努力的自己”。

但你無權說“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因爲孩子有快樂的權利,而你無權操縱他的人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