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回到2014年7月10日,電視裏德國隊7:1大勝,我看到了衆多掩面而泣的巴西球迷,尤其是,看到了他——綽號爲“大力神爺爺”的費爾南德斯,追隨了巴西隊24年的職業球迷,只是看一眼他難過的表情就使我被感染到想陪他難過、陪他落淚,而當我看見他竟然轉身將自己懷抱多年的“大力神金盃”轉

德國諺語:一人努力是加法,團隊努力是乘法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是的,德國隊絕對稱得上“令人尊重”這樣的讚譽,當世界杯落下帷幕,更證實了我們沒有言過其實。德國隊,沒有耀眼的世界球星,沒有華麗的必勝宣言,有的,正是一個人跑全場跟着跑、缺了一個人補上另一個不影響的有機合作的整體。他們取得的勝利,不是某個人的勝利,是整個團隊的勝利!這也正應證了德國的一句諺語:“一人努力是加法,團隊努力是乘法”。

合作是可以被培養、訓練出的能力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第2張

想寫這篇文章已經很久了,不是因爲崇洋媚外,實在是覺得他山之石有值得我們思考、借鑑的地方,真心希望能在故土攻玉啊。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團結友愛、要互幫互助,因爲“衆人拾柴火焰高”!可是又從柏楊先生的文中得知:“我們中國人,一個人是條龍,一羣人是條蟲。”小時候的我,多麼希望柏楊先生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我確又能夠深刻體察到柏楊先生之於中國是多麼的愛之深、痛之切。

從小,我一直以爲有團結精神,能夠與他人合作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道德情操,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直到到了德國,我才知道:原來“合作”可以不是形而上層面的東西,他是可以等同於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作爲一種能力來被培養、甚至是被訓練出來的。

德國人合作能力的點滴體現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第3張

製造業的高效率要求標準化合作

德國製造業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德國製造”已經成爲世界公認的品質的象徵。相信每個德國留學生都有過嚮往到斯圖加特、慕尼黑這些製造業中心打工的經歷,因爲在這裏打一個暑假的工就可以掙到自己一個學期的生活費,而且工作環境好、還不辛苦。每年都有許多同學如願以償,得到了在西門子、博世或者是奔馳、寶馬生產車間的工作席位,記得當年,我們同學中拿到的最累的工作也就是幫忙搬車門。

工會規定,每個德國人每年都有30天的帶薪年假(在所有的法定節假日、宗教節日之外),不休就拿不到休假補貼,所以德國人應該也是全世界最愛旅遊的人。那麼,許多工人都會選擇在自己孩子放寒暑假的期間休假帶全家人一起旅遊,因此,他們的工作崗位就會空下來由那些渴望打工掙生活費的本國或外國來留學的大學生們填補。

您可以想象嗎?我們的全世界最高質量標誌的生產車間裏的工作人員是可以隨意被替代的!我們這些大學生只需要經過幾小時的培訓就可以完全勝任這些工作。

答案很簡單:所有的生產流程已經被設計得非常細節、非常標準化了,人爲能夠影響到的因素非常少,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簡單、機械的工作。當然,德國企業對這些大學生臨時工非常信任也是一個方面,相信他們是來掙錢的,不是來搞破壞的。大學生的掙錢需求與工人們的休假需求同時被滿足,企業的品質、效率沒有任何損失,而這三者之間在暑期合作開始之前與之後都可以沒有任何關係,這種合作,是否和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團結合作精神毫不相干呢?

社會性高品質下的合作模式

世界級的超級德國大企業聞名遐邇,殊不知,佔德國70%至90%的市場份額的卻是德國的許多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德國的許多中小型企業是小而專的。比如它生產螺絲,就只生產螺絲,他會生產出各種各樣適合各個製造商的高質量的螺絲,那麼即便它們再怎麼默默無聞,對於奔馳、寶馬這些大企業來說他們都是最信得過的合作伙伴,而這些一個個的信得過的小合作伙伴們纔是真正支撐起“德國製造”的脊樑!難怪有媒體將德國的中小企業稱爲“沉默的巨人”。我怎麼感覺很有點“品質興亡,匹夫有責”的味道?!

德國人從小被訓練起來的合作能力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第4張

記得當時在德國上大學時,最開心、最痛苦的事都可以說是選組員。幾乎每個老師都會佈置幾次作業是要求和組員一起集體完成的。這就要求大家一開學就要擦亮眼睛,跟對組員。因爲集體作業是記分的,那就意味着如果你的組員比你強,你的成績可能會被他帶高,你的組員如果比你差,你的成績可能會被他拖低。那麼,誰都希望和比自己強的人、最起碼也是和自己水平相當的人一組是不是?可是,大學的課程都是自己根據自己個人的情況選修的,尤其一開學,大家素不相識,組員的結合要求是自己隨意結合,那考察的完全是自己的眼力、吸引力和運氣了。

作爲有語言劣勢的中國留學生,想被德國學生相中成爲一組,在剛入學時是很難的,通常我們都是和另外一些伊朗、印度等外國留學生屬於被人挑剩下的不得已拼成一組。我老公最悲催的一次經歷是:遇到了兩個混日子的留學生,一個伊朗人、一個土耳其人。

當時,每次集體作業都是我老公一個人做的。老師看到筆跡一致,就說:如果你再一個人寫作業,你的集體作業就判零分了!不得已,我老公只好寫了作業讓他們倆輪流抄一遍。可是到了考試,三個人的成績是要取平均分的呀,老公只好抽時間給他倆補課,最終三人一起過關。我當時就慨嘆:這招真叫狠啊,堪比我們小時候的“比學趕幫超”了,只是那時候我們要求學習好的自發幫助學習差的,在德國是強制的:你不幫,你就沒分;你不學,你就對不起你的組員!

後來瞭解了一下,這種合作作業形式在德國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德國小學只有4年),只是小學階段不計分,初中階段就要記分了,也就是說從11、12歲開始德國孩子就要正式開始被訓練具備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從自我培訓開始

德國人是這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的 第5張

當合作成爲一種能力而不是一種精神的時候,我們是否不必再在乎合作者是否和我義氣相投、價值觀相同,哪怕在私底下我們一點做朋友的可能性都沒有,但是做事時,只對事、不對人。當我們認識到合作的力量一定勝過個人的力量時,我們是否不必再去搞個人崇拜或者嫉妒、詆譭那些比自己強的人?當我們堅定了合作能夠使效率提高、品質提高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自己正是這力量源泉的一部分?

來到上海4年多,最令我開心的就是我認識了一羣與我合作的媽媽們。在生活上我們可以互幫互助,在精神上我們可以相互支撐,最關鍵的,在育兒道路上我們分享、合作。比如,我的強項在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而有的媽媽強項在於實踐,有的在於找資源,如此合作下來,不僅自己輕鬆了許多,孩子也得到了更多的養料。

既然合作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我們爲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自我培訓呢?真希望有一天我們聽到別國的媽媽們說:“難怪那些媽媽們效率又高、氛圍又好,原來是一羣中國媽媽呀!”

楊院長寫在後面的話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德國人懂得合作不是因爲他們天生比我們優秀、道德情操比我們高,而是從小被當作一種必須具備的能力被訓練出來的。從自我開始的合作能力的培養,不失爲一種完全可以立刻實踐的他山之石。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