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電子產品讓孩子很受傷

電子產品讓孩子很受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逢週日下午四五點鐘,家住北京海淀區萬柳的李女士和秦女士都會出現在院子裏,高高興興地爲她們的女兒搖繩,兩個10歲左右的女孩穿梭於擺動的大繩之間,玩着、說着、笑着……

電子產品讓孩子很受傷

李女士告訴記者,院子裏的孩子不少, 但遺憾的是每次都沒能吸納到更多的孩子參加,有的匆匆路過,不是忙着回家就是趕去外面上課,而年紀小的不會跳、也不敢跳,所以本該是衆人蔘與的活動,每每就變成了兩個女孩的遊戲。

不必諱言,隨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迷上了電子產品。

  遠離運動類遊戲

北京海淀區八一中學初一的趙謙平時愛打籃球,“男生大都喜歡球類運動,不過因爲場地、同伴等原因,每週也只能在放學後玩一兩次,週末有時間會上網打遊戲,或者打幾局檯球。”初二女生張麗陽玩的方式是用MP3聽音樂、上網聊天或看電視。她說,女生課間和課後運動都不多,唱唱歌、聊聊天、發發短信就是一種放鬆。

在一些小學的課間自由活動時間,操場上滿是興奮不已的孩子們,花季少年們在追逐打鬧,男生不是在你追我趕 ,就是幾名同學把其中一名小同伴摁倒在地,然後起身跑掉;女生們多數都是三五成羣地結伴聊天、嬉戲。只有少數學生在操場跳繩、踢毽子。記者發現,課間10分鐘,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遊戲項目就是瘋跑、打鬧。

“現在說到遊戲,孩子們能說出來的只有網絡遊戲,他們確實不太會玩,怎樣才能讓自己玩得開心,這還得由老師教。”一位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如是說。

與運動遊戲形成反差的,是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熱衷。

上個週末,單女士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大家提前說好都把孩子帶去,給小夥伴們創造一個交往的機會。可是,無論是十幾歲的大孩子,還是三四歲的小朋友,無一例外地在餐桌旁安安靜靜地坐着,手裏都拿着平板電腦或手機,自顧自地玩着“切西瓜、賽車遊戲、植物大戰殭屍”。

單女士主動幫兒子“外交”,可孩子們都不大“領情”。無奈之下,兒子只能拿媽媽的手機玩,回家的路上還一個勁抱怨媽媽爲什麼沒帶ipad來。

  約束過多 內容受限

之所以熱衷電子產品類的遊戲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孩子們擺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以不受學習時間和場地的限制

“平時學習忙,我還上了手風琴、圍棋、繪畫、英語、奧數、跆拳道6個課外班,每天玩的時間最多半個小時。我喜歡打電腦遊戲,戶外活動很少。我覺得在家裏玩比在外面玩好,在外面容易摔跤,車也多,不安全。”11歲的鄒佳這樣說。

北京西城區某中學初二班主任丁老師介紹,由於面臨激烈的升學競爭,學生普遍缺乏閒暇時間,休息日所做的仍是與學習有關的事。那些將學習看得很重且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在休閒方式和休閒意識上要比其他學生還差,因爲他們給自己的壓力更大。

孩子們之所以不會玩,與家長和老師的約束太多,與社會現狀也有一定的關係。“考慮到安全問題,一些有一定危險性的遊戲都不允許孩子們玩了,而一些球類遊戲,在課間一般也不會讓孩子玩,這樣孩子會玩的遊戲自然就少了。”北京海淀區一所小學體育老師表示。除了考慮安全問題外,衛生也是學校和家長考慮的主要問題,“比如彈玻璃球這種遊戲,因常常弄得孩子身上很髒,家長也很反感。”

除了安全和衛生讓很多遊戲遠離孩子之外,缺乏足夠的空間是導致網絡遊戲成爲了孩子們遊戲單調的客觀原因。“以前想玩遊戲,隨便找個地方就能玩,像警察抓小偷、捉迷藏等需要一定空間的遊戲,現在孩子們想玩都不好找合適的場地了。”女兒讀三年級的家長申女士告訴記者。

  會玩 比學習更重要

如此一來,孩子們在“可憐”的業餘時間裏大多隻能是和機器玩,和不會說話的玩具動物玩。且有更多的幼兒也加入到“屏幕寶寶”的行列,那大大小小的屏幕成爲他們感知世界的窗口,而這引發的不良影響正在不斷顯現:突出的問題是視力下降,還有就是缺乏觀察力、思考力,學習被動、學習困難,社交障礙等。

據報載,陳女士的女兒小丁丁,3週歲半,往日活潑好動,正上幼兒園小班。 “前一陣子,我常常讓孩子在家裏玩電腦遊戲,看到她安安靜靜地,還挺高興的”最近,丁丁經常眨眼睛,這才引起陳女士的重視,趕緊帶了女兒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的眼睛出了問題,我現在在家基本都不開電腦,連電視也很少給孩子看了。”陳女士說。

“這些高科技產品讓孩子的眼睛很受傷,在週末就診高峯期,有時候一上午10個驗光近視就有6個。 ”北京市一家婦幼保健院小兒眼科主治醫師不無擔憂地說。

翻開這位醫生的“門診工作日誌”,隨意挑一個週末簡單統計——

3月24日,星期六,門診人數爲37人,臨牀初步診斷有18個,來複查的有10個,近視的7個,其中年齡最小的4週歲。“現在來看眼科門診的病人是越來越多,年齡卻是越來越小。”

不少孩子正是因爲把玩電子產品而戴上了眼鏡。小姑娘晨晨今年12歲,在讀小學四年級,去年下半年視力0.8,今年去醫院查視力只有0.2了。“過年的時候正逢自己出差,沒想到,晨晨就每天連續在家玩電腦”晨晨的媽媽如今非常後悔,她說,“因爲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差,爺爺奶奶又管不了,一時沒管住晨晨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鏡。”

戴眼鏡的現象顯而易見,而其他傷害卻令許多父母一時半會兒難以察覺。像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老鷹捉小雞、堆沙等傳統遊戲現在還有多少孩子知道?在這些傳統遊戲被淘汰的同時,電子產品越來越智能化、個人化,孩子到戶外玩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少,體質不斷下降;同時玩耍的夥伴過少,孩子的性格逐漸變得孤僻,缺乏團隊精神,時常表現出自私的一面。

2010年,一位成績優秀的上海高中生參加美國著名大學的留學面試,當被問道:“你課餘玩些什麼?”時,這名學生回答:“我是從來不玩的。”對方以“不會玩的孩子往往是書呆子,缺乏創造力,沒有發展潛力”爲由,毫不猶豫地將其淘汰。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曾提出孩子在10歲以前應做的32件事情——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採集青蛙卵、用花瓣製作香水、用硬紙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裏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在我們身邊,現在有多少孩子經歷過這些快樂?

在一家網站的家長論壇上,網友半顆牙表示,“家長們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玩樂和遊戲的能力。”他認爲,孩子玩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比如在草地上打滾,是在培養生活的野趣;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是提高探險和挑戰意識;養小動物、採草莓,是讓孩子獨立擔當,學會生活;做一個風箏並放上天,是要激活科技意識,提高動手能力;丟沙包、跳皮筋、鬥雞、滾鐵環,是讓孩子學會競爭、合作,對體力、耐力、身體協調能力都有很好的鍛鍊作用……

專家認爲,會玩的孩子,往往對事物充滿探究的興趣,成績一般都不會差;而那些努力學習、不怎麼玩的學生,可能會做到功課門門拔尖,但朋友很少,進入社會後反而不如會玩的同學能適應。

兒童的時間不應該被學習、培訓擠滿,應該有大量的自由玩耍的時間。無論是獨自玩,還是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對於兒童的認知、體能、人際交往和情感健康都十分重要。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試着用已知的知識去解釋發現的疑問,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用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學會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他們的身心也得以滋養,並能擁有一個充滿趣味和韻味的金色童年。

一句話:會玩,對於孩子來說,甚至比學習更重要。難怪有輿論對此很是感慨,對這樣的現象很是擔憂:“如果連玩也不會了,將來還能指望孩子幹什麼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