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子女在和父母溝通時選擇報喜不報憂,這聽上去是一種高尚的善行。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其實並不是。

大部分人選擇報喜不報憂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我記得我上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天,我的一位老師看見我的第一眼就莫名其妙的給了我一個白眼。第二天我交上去的作業不翼而飛,這名老師就說我沒有寫作業,要懲罰我。我當時很委屈,下課後就主動走上講臺去向老師解釋,我真的寫了作業了。但是這位老師不由分說,根本不聽我說完,就非常用力的推了我一把,我一下就從很高的講臺上摔到了教室門口。我哭着爬起來,這對一個六歲的小女孩來說,莫名其妙的被冤枉,委屈極了。但是回家後,我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因爲我知道,他們會相信老師的話,進而再批評我一頓。

所以孩子選擇報喜不報憂,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出於對父母的愛,恰恰相反,是害怕。

我愛人也曾經描述過這樣的經歷:他初中時被老師用棍子打過,打得後背上青紫一片,而且老師打他也是冤枉了他,本來他是在做好事,卻被老師誤解了。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告訴父母,而是一個人悄悄的趴着睡了好幾天。

我問他爲什麼不告訴父母去找老師,他說不可能的,父母第一反應會是“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不然老師怎麼打你而沒去打別人呢!”

看,我們之所以選擇把傷心難過的事情一個人隱藏起來,其實是在長期的經驗中發展出來的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避免受到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第2張

這也是很多孩子在學校遭遇校園凌霸或者遭遇侵害後選擇沉默的原因,有時不僅僅是受到了威脅而不敢發聲,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來自對家長的不信任,或者說害怕家長說出更傷人的話來!

曾經一位媽媽諮詢我時說,孩子特別懦弱,總是在學校受欺負,而且回家也不說,有一次被孩子姥姥撞見了,回來問,他才唯唯諾諾的說。我跟這位媽媽分析原因時,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爸爸在知道孩子受欺負後,總是很鐵不成鋼的說“你個廢物,他打你,你怎麼不打他啊!”這對孩子並不強大的內心,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的不是父母擔心,而是害怕父母擔心之後的後果。

我的很多諮詢者在分析自己抑鬱的原因時,都會說到一點:內心的苦悶和痛苦無處傾訴,不能跟朋友說,覺得說不出口;不能跟丈夫說,因爲對方不理解也不關心;也不能跟父母說,因爲害怕父母擔心。他們擔心之後會沒完沒了的嘮叨,會患得患失,會各種馬後炮,會各種形式的講道理,唯一需要的理解和接納卻往往得不到。

我們的教育環境讓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懂事”,要給父母爭面子,不要給父母找麻煩,免得他們擔心。

我認識的一位阿姨就表達過這種觀點,她曾經很炫耀的說“我兒子連請他的父母來幫忙都會覺得虧欠和不好意思。”

在她的意識裏,這是一種美德和孝順。

但是我們自己的內在情緒是流動的,不從這裏流出,就會從那裏迸發。

譬如有一個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人,有着非常糟糕的童年經歷,就很可能會在婚姻裏過度的尋求補償。

比如一個人沒有得到父母溫柔的接納和愛,她在父母那裏是壓抑和束縛的,那麼她很可能會在婚姻中表達自己的強勢和控制慾。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被看見、被關注,如果在之前的人生經歷中沒有被滿足,那麼她就會在婚姻裏一次次的去重現類似的情境,在這樣一種情境裏去尋求修復和重建。比如很多“乖乖女”在婚姻裏會表現得特別“作”,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尋求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來彌補她之前人生中的“有條件的愛”。

在與每一位諮詢者聊天時,我的大腦會高速運轉,全力以赴的去思考問題,去抓住有價值的信息。譬如有一次跟一位在婚姻中遭遇困境的來訪者聊到她的母親。她說有時候想跟自己的媽媽說一說自己遇到的困惑,但是又怕媽媽擔心,怕她承受不了壓力。而且自己帶着兩個孩子回孃家住也很不方便,半夜孩子老哭。

這一瞬間,我突然就有一種感覺,這位諮詢者很怕去麻煩自己的媽媽。覺得給自己的媽媽帶來麻煩是一件很愧疚自責的事情,哪怕僅僅是孩子哭,也會給媽媽造成影響,打擾到她。

當我問她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時,她如同夢醒一般,她說“是這樣的,我跟自己的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很壓抑,我對媽媽的感覺很複雜,跟她在一起我不能做自己,還不如跟婆婆在一起的時候輕鬆自在。”

在後來的溝通中瞭解到,來訪者的媽媽是單親媽媽,生活的不易總是讓她給孩子灌輸一種自己很苦很難的思想,我已經這麼不容易了,你就別再給我添亂了。於是孩子從小便學會了懂事和察言觀色。遇到問題時努力去自己處理和解決,能不去麻煩媽媽就儘量不去開口。在她的意識裏,媽媽已經很不容易了,讓媽媽難過和擔心,是不孝的,是不應該的,這更像是在指責自己的無能。她無法去承接這樣一份沉重的壓力。

還有一位諮詢者,是一位單親媽媽。離婚一年了,父母居然還不知道。她自己帶着年幼的孩子,孩子的父親還不支付撫養費用,生活是難上加難。

我問她爲什麼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她說怕父母年紀大了受不了,再說他們也幫不上什麼忙。

這其實是浮於表面的一層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其實是,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害怕父母的脆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跟另一位諮詢者溝通時,她也提到這一點,就是遇到問題喜歡自己去承擔和消化,因爲過去的經驗和創傷告訴她,去跟父母傾訴,無異於自找煩惱。父母比自己還要情緒化,遇到問題除了抱怨和指責,沒有任何接納自己情緒的舉動。都說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而自己的家不僅不能避風,反而每次外面小雨,屋裏大雨。譬如她一跟自己的媽媽傾訴婚姻中的不如意時,她的媽媽第一反應就是“這可是你自己選的,當初我不同意,你不是不聽我的嗎!”幾次之後,她再也不願與父母溝通和傾訴了。

這其實是很多問題的根源,孩子不是不想跟父母傾訴和吐露心聲,而是承擔不了那份自責和愧疚,同時也得不到父母的接納和理解。

就像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抱怨,孩子爲什麼有心事愛憋在心裏,不愛跟父母說呢?其實孩子不是愛憋在心裏,而是知道說了也不會得到理解。關鍵是,說了不僅不會得到肯定和認同,還會引來蔑視和嘲諷。

當我們說“好事”的時候,得到的是正面的迴應:你能行、你有能力、你是受歡迎的、被認可的。

當我們說“壞事”的時候,得到的是更讓我們受打擊的迴應:你怎麼這麼笨啊,怎麼能這麼辦呢。你應該這樣做。想開點吧,不就這麼一點小事嘛。

有一位在婚姻中遭受挫敗的諮詢者說道,她經歷了這麼多痛苦後,很想在媽媽懷裏哭一場,因爲她的記憶裏從來沒有在媽媽懷裏撒過嬌,可是她面對媽媽時,只是默默的流眼淚,她無法讓自己走向媽媽的懷抱,她覺得媽媽是如此的陌生和遙遠。她給不了自己需要的力量和信心。因爲從小到大,媽媽對於她而言,從來沒有給予過安慰,媽媽對她最大的肯定就是“很乖、肯學習、不惹麻煩”。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第3張

這也是我們爲什麼只願意對父母說好事,不願意向他們訴說憂愁的原因。確切的說,是隻表達符合父母期待的事情,而對於那些“不符合期待”的事情只能選擇自己承受。其實我們害怕的並不僅僅是讓他們擔心,而是害怕收穫失望和責備。

父母給予孩子的支持,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這在諮詢經驗中能夠總結出,孩子只要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充分的愛和鼓勵,往往都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支撐着他走出人生的陰霾和低谷。

所以讓孩子能對父母全身心的敞開,其實考驗的是父母的心理狀態。既能接受開心的事情,也能容許遺憾和不完美的存在,同時自身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底氣,纔不至於患得患失。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能毫無心理壓力地與父母分享生命中所有的情緒和狀態,無論好還是壞,開心還是憤怒,既不會擔心失去愛,也不會擔心遭到指責,更無需擔憂自己的傾訴會壓垮父母,被這樣有底氣的愛包圍的孩子,天然就具備自信自尊的鎧甲!

所以報喜不報憂並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實屬無奈的選擇。願我們都有報喜的能力,也有報憂的底氣。同時也能從內心真正做到強大,成爲孩子無話不談的父母和朋友。

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第4張

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想要傾訴、需要幫助時,第一個能想到的是父母,並且想到父母時不會望而卻步。

無論孩子還是父母,能夠得到和給予全然的理解和接納,這都是生命中無比強大的力量!如果很遺憾你沒有得到父母這樣的愛,那麼,你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得到。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