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呢?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成爲一個有用的人,但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前幾天,我在某節目裏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23 歲的姑娘小林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媽媽通過關係,兩次給女兒安排了她認爲很穩妥的單位。

可是,兩份工作小林都只做了一小段時間。

小林離開第一份工作的理由是上班時間不規律,嫌累。她只幹了 1 個多月便不辭而別。臨走時,她還把父母和單位領導的電話拉黑了,讓他們找不到她。

第二份工作是正常白班,可小林只做了半個月,就因爲工作表現差,讓人家給辭退了。

更過分的是,小林還經常玩失蹤,一失蹤就是半個多月,甚至更久。

每次小林一出走,媽媽就急得六神無主,四處尋找。甚至有一次爲了找她,媽媽連續輾轉四趟車,奔波了二十幾個小時。

媽媽被女兒折磨得心力交瘁。她想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盡心盡力養大的孩子,到 23 歲了還這麼讓她不省心?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當別人問小林原因時,她是這麼回答的:她害怕和媽媽溝通。

小林說,從小媽媽就對她各種規定,要求很嚴苛。只要沒達到標準,媽媽就對她非打即罵,至今她還在挨母親的打。

小的時候小林無力反抗,長大後,她就開始以失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失蹤的本質是逃避。

林媽媽是一個典型的控制型家長,從小她就按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和安排女兒的人生,稍不如意便採用打罵和說教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逼女兒就範。

這種家長還喜歡把孩子緊緊捆綁在自己身邊,一旦脫離了視野,便焦慮不安。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長大了,卻缺乏本該有的獨立生存能力。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第2張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情景:

一對夫婦在整理牀單,在一邊看着他們的小女兒,滿懷期待地要求加入:「媽媽,我也要幫忙!」,媽媽的回答卻是:「別搗亂,你會把它們弄亂的!」

本該是一次讓孩子動手學習的好機會,僅僅因爲父母的「不想讓她把被子弄亂」就硬生生地被斬殺了。

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得妥妥貼貼。怕他們冷、怕他們累;擔心他們不好好吃飯、不懂得照顧自己;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做不好,所以一切都替他們包辦了。

孩子不會,可以教他,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你用不了多少時間,他們就會學得很好。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們就會用已經學會的方法來處理。

能力就是這麼一步步培養起來的。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沒出息! 第3張

可怕的是,有些家長一點試錯機會都不給孩子。

當你不斷地重複這樣的模式,逃避孩子成長所必須經歷的挫折,一味地否定和打擊他,慢慢地孩子就形成這樣的觀念:不會的事情,我不可以去做,否則結果更糟。

退縮和逃避的習慣就是這麼來的。

這種教育方式,表面看起來對兒女非常負責,實際是在扼殺他們的能力。你什麼都爲他們包辦好了,他們能做的只有心安理得地享受你們的給予。

這種行爲看似對子女的無私愛護,實際上是鼓勵他們不勞而獲,長大後他們就會把索取看成理所當然。

身爲父母要學會對子女放手,否則你將培養出一個缺乏責任心和能力低下的人,孩子的將來可能就這麼毀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