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錢學森的故事之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5年,經中宣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爲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錢學森的故事之小神童夢想大英雄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錢學森生於杭州,落地不久便隨父母移居上海,3歲時,全家遷居北京。

錢學森的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錢學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準時起牀,鍛鍊身體;早飯後,母親教兒子背誦唐詩;休息時,錢學森自己看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錢學森天資聰穎、悟性極高,記憶力尤其出衆,3歲已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及一些啓蒙讀物,如《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還能心算加、減、乘、除。所以,錢家的聰慧“小神童”打小便名聲在外,走到哪裏都能得到長輩們的喜愛。

隨着年齡的增長,錢學森對知識的渴求越來越旺盛。父親買的兒童讀物已經不能吸引他了,他開始將目光轉向父親的大書櫥,常常自己抱着厚厚的大書專心致志地看。

有一天,錢學森問父親:“《水滸》中的108個英雄,原來是天上的108顆星星下凡的。人間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變的呀?”父親認真想了想,回答說:“《水滸》是人們編寫的故事。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飛、諸葛亮,還有現在的孫中山,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從小愛學習,有遠大的志向,又有決心和毅力,不懼怕困難,所以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錢學森聽罷大受鼓舞,他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2張

錢學森的故事之小飛鏢蘊含大學問

“我的飛鏢沒有什麼祕密,我也是經過多次失敗,一點兒一點兒改進的。”

讀小學時,男孩子們都愛玩飛鏢——它用硬紙片折成,有尖尖的頭部和一副向後斜掠的翅膀。做得好的飛鏢,擲出去能像燕子一樣飛行,還會在空中盤旋一番。錢學森很快成了箇中高手,他折的飛鏢總是飛得又穩又遠,小夥伴們誰也趕不上他。有人不服氣,拆開了他的飛鏢檢查,想看看裏邊是否搞了什麼“鬼”。老師就讓錢學森把飛鏢復原,請他當着大家的面重新摺好,再擲一次。結果,他的飛鏢還是第一名!

老師請錢學森講解其中的奧祕。錢學森說:“我的飛鏢沒有什麼祕密,我也是經過多次失敗,一點兒一點兒改進的。飛鏢的頭不能太重,重了它會往下扎,也不能太輕,頭輕尾巴沉,它向上飛一會兒還會往下栽;翅膀太小飛不平穩,翅膀太大就飛不遠,愛兜圈子……”得到祕訣的小夥伴們照他的話去做,果然折出飛行能力更強的飛鏢,大家都很高興。

最受震動的,還是錢學森的老師。小小飛鏢裏蘊含了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錢學森無師自通,竟然自己悟出來了。這個孩子不簡單啊!

一個仰望藍天的孩子,清澈的目光穿越了無數雲層……這個鏡頭,或許是錢學森追逐藍天夢想的第一次定格。

20多年後,錢學森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在力學和空氣動力學方面卓有成就。“一人能頂五個師”的他,親手譜寫了新中國從“兩彈一星”到“神舟一號”的飛天神話,並帶領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飛躍太空。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3張

錢學森的故事之小細節體現大氣度

“你們誰敢跟我比?到學期末再看,到底是誰的成績好!”

1933年,22歲的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讀三年級。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得到了金愨教授批給的滿分。當試卷發回手裏時,錢學森自己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錯:在公式推導的最後一步,將“Ns”寫成了“N”。錢學森立即指出自己的錯誤,主動要求扣分,並把試卷退給了老師。金教授一看,這個被忽略的錯誤其實是一個小小的筆誤,但他深爲錢學森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品德所感動,便扣掉4分,給了錢學森96分。

在錢學森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上最拔尖的。好到什麼程度?在國內不用說,每個學期他都能得到免交學費的獎勵。剛到美國留學時,有些同學瞧不起他,老在他面前說中國落後,說中國人抽鴉片、婦女裹腳等。年輕氣盛的錢學森聽了很不高興,說:“我們中國現在是比美國落後,但是作爲同學,你們誰敢跟我比?到學期末再看,到底是誰的成績好!”那幾個美國人聽了直伸舌頭,再也不敢說中國的壞話了,因爲他們都知道,錢學森的成績非常好,誰也比不過他!

有一次考試,一名教授出了很多的偏題、怪題,以至於很多學生不及格。大家氣憤不平,認爲教授是有意讓學生難堪。當集合起來準備抗議的學生來到教授辦公室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教授早已把錢學森的答卷貼在了門上。不但考卷上的所有題目全部答對了,而且卷面非常整潔清爽,甚至沒有一處修改和塗抹的痕跡。這說明他不僅會答,而且毫不費勁,是一口氣完成的。教授在卷子上給了一個大大的A,後面還有三個“+”號。想鬧事的學生全傻眼了。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4張
錢學森的故事之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上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爲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着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後,自然不想放走,因爲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製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爲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5張

錢學森的故事之錢學森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晚年,他先後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繫祖國西部,用於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後。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爲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麼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他曾爲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鑑定,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6張

錢學森的故事讀後感

在美國定居,能聘爲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可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錢學森放棄了一切。在今天,有許多人因爲金錢,而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錢學森的愛國言行,無疑是鼓舞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努力學習,將來有一天,可以像錢學森一樣,爲祖國做出貢獻。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7張

錢學森的故事之錢學森的名言

愛國方面: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爲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爲了回到祖國後能爲人民做點事。因爲我是中國人。”

風骨方面: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

治學方面: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我認爲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的故事100字 第8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