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和孩子怎麼學會積極改變自己

父母和孩子怎麼學會積極改變自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走向自律,父母和孩子要避免這10個思維誤區。攻擊想要幫助我們改變的人,駁斥他們的想法,畢竟,這樣比努力解決問題更容易。

父母和孩子怎麼學會積極改變自己

藉口是事後的解釋,阻礙了人們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而錯誤的思維,則是在事發之前,就扼殺了持久改變的可能性。

如果說藉口是對“不夠努力”的辯解,那麼錯誤的思維,就是對“不作爲”的辯解,讓人放棄本來可以達成的目標。

所以,思維誤區纔是積極改變和自我成長的最大障礙。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獲得積極、持久的改變,更好地成長,就要避免這些思維誤區。

孩子要避免的2個思維誤區

思維誤區1:比較——“至少我比XXX強”

比較會帶來動力,大概是最普遍的思維誤區。“你看人家XXX,門門功課第一,從來不讓爸媽操心”“看人家XXX多懂事,回家幫着做家務”“人家XXX,每天練琴,現在都五級了”…很多人會和孩子這樣說,希望孩子能夠“知恥而後勇”,從此有了學習的榜樣、向上的動力。

然而事實上,這時孩子的內心戲往往是:“至少我比小新強啊,他作業總是做錯,成績從來不如我…”

“比較”是根據內心的需要,有選擇地採取的衡量方式。

每個人大腦裏都有一套評估系統,儘量維護着心理平衡。比如,人都有對財富的渴望,看別人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以及“買買買”的財務自由,會產生心理失衡,這會促使大腦啓動快速、粗略的評估機制。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並且努力一下之後可以擁有這些,那麼這會成爲一種動力,或者至少種下一顆種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或者付出大量努力也未必有這樣的回報,那麼就會採取其它衡量方式來讓自己重新平衡,比如,我有更輕鬆的工作、大把的自由時間,或者至少我比誰誰更好…

所以,“比較”能否轉化成動力,取決於是否有這個內心需要,並且認爲自己有實現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內在動力,而且比較的目標不在孩子自我認知的能力範圍內,那麼“比較”只能使孩子採取“至少我比XXX強”來維持心理平衡。

“至少我比XXX強”雖然能夠維持心理平衡,但會帶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產生”有人比我更需要改變的錯覺“,誘使我們給自己豁免權。這會扼殺改變的動機,或者阻礙爲改變付出努力。

我們出於自己心理需要,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會讓孩子進入“至少我比XXX強”這樣的思維誤區。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拿“別人家孩子”來橫向比較,引導孩子進行“比過去的自己更好”這樣縱向比較。

思維誤區2: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這是個特殊的時刻

重要的節日裏放鬆一下,理所當然。但是,這也會催生一些問題,每次日曆給我們提供一個更有誘惑力的替代選擇,就放縱自己,放棄正確的選擇。

很多人被這種感覺所誘惑,不自覺地尋找甚至創造這樣的“日子”,春節、勞動節、中秋節、端午節、生日該休息和放鬆一下吧,那麼清明節、植樹節、青年節…還有搬家紀念日、各種週年紀念日、發工資的日子,甚至阿貓阿狗成爲家庭成員的日子,也是有意義的日子呀!

減肥的人也容易被這種特殊的日子,或者特殊的時刻所誘惑,節日裏要不要改善一下?朋友們聚餐,這樣的時刻爲什麼不和大家一起把酒言歡?今天爸媽難得露一手,做了一個紅燒肉,不多吃點能行嗎?

同樣,孩子也容易陷入同樣的誤區。節日自不必說,親戚來做客,可以放鬆一下?同學來家裏,多玩一會兒遊戲吧?

於是孩子很有可能一看到家裏來人了,就如何得到特赦一般。他們還會創造一些機會,比如幾個小朋友今天去你家,明天去他家,這樣就不用遵循少玩遊戲的禁令了…

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時刻,往往會成爲錯誤行爲的藉口,寄望於到了明天一切可以迴歸正常,到時候還是那個能夠自律的自己,是不現實的——成功的改變不會在一夜之間實現。

父母要避免的8個思維誤區

很多人對自己的孩子“恨鐵不成鋼”,認爲自己做了足夠的努力,是孩子不夠好,所以要改變孩子。其實,環境塑造人,而父母是這個環境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主要是我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成爲現在的樣子。如果希望孩子有積極、持久的改變,也需要做出必要的改變,而不是隻想着去改變孩子。

思維誤區1:我有自知之明,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

絕大部分人都認爲自己最瞭解自己,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然後,人們在自我評價時,實際的傾向是:成功歸因於自己,失敗歸咎於環境和他人。

全球最具影響理的商界思想家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博士,曾組織8萬名專業人員給自己的表現打分。通過統計打分結果發現:70%認爲自己排名10%;82%認爲自己在前20%;98.5%認爲自己屬於前50%。——人總是傾向於給自己的努力和表現,不切實際地給出更高評價。

這種傾向導致了客觀性的缺失,我們認爲自己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是孩子辜負了我們的付出,或者是環境、他人讓我的努力付諸東流。

可以這樣說,這種客觀性的缺失,是導致我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諸多抱怨、憤怒的來源。

思維誤區2:所有努力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一些父母意識到要想孩子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但是,他們追求改變是爲了得到想要的回報,比如自己說過什麼或者做過什麼,就希望孩子一定要做出相應的改變。輔導幾天孩子學習,就希望孩子不但要有更好的成績,還要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自己改變了說話的方式,就希望孩子感恩戴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勇於嘗試、持續地努力,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如果回報是唯一的動機,那麼你的改變也是暫時的,遲早會因爲一點挫折,或者遇到一段停滯期,就感到希望破滅,然後重回老路。

其實,努力改變,讓自己成爲更好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思維誤區3:如果孩子知道,他就應該做到

很多家長認爲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爲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只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了的重要,他就能好好學習。

“知道就能做到”,這樣的思維誤區誘發了概念的混淆。其實很多孩子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超我”知道該做什麼,但是“本我”做不到,這不是孩子纔有的特徵,每個人都一樣,理想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總是有很大的差距。

爲什麼講道理、嘮叨沒有用?因爲孩子早已知道,你卻不去教會他如何“做到”,還在那裏怨恨爲什麼自己苦口婆心卻得不到回報。

思維誤區4:只要意志力強,就不會向誘惑投降

我們高估了意志力的力量,這導致意志力經常成爲背鍋俠:孩子沒有按時寫作業,寫作業的時候不專注,總分心走神…意志力不強?

還有很多家長,認爲意志力是決定孩子將來的關鍵,於是通過人爲製造“延遲滿足”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事實上,更多的情況是因爲我們習慣性地低估了環境中讓孩子誤入歧途的誘因,這些誘因快速地消耗了意志力。

抵禦誘惑的最好辦法就是遠離誘惑,而不是總想仰仗意志力去對抗誘惑。如果孩子回到家總因爲看電視影響了本該完成的作業,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收起遙控器、拔掉電源;如果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專注,總被談話聲影響,那麼最好的辦法是營造學習的氛圍,而不是要求孩子不要被這些聲音影響…

教會孩子識別環境中的誘惑,有策略地應對,纔能有效地使用意志力。

思維誤區5:簡單的任務,不需要規劃和幫助

我們總是輕視簡單的事,認爲孩子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做到。因爲這種輕視,我們只提要求,卻不願去提供指導,甚至根本知道的如何指導。

做一件事情簡單,但是簡單的事情,堅持做,並不簡單。

比如按時寫作業這件事,你可以認爲訂個鬧鐘就解決啦,多簡單!可是實際執行的時候,要學會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回家晚了怎麼辦,別人約你去玩怎麼辦,累了怎麼辦,有個新玩具想多玩一會兒怎麼辦,有個動畫片想看怎麼辦,想着今天作業很多感到很焦慮怎麼辦,今天聽課有地方沒懂怎麼辦,突然想到一個遊戲的玩法怎麼辦…

生活中總是會有各種事件闖進來,讓孩子分心,改變事先安排好的優先順序,考驗專注和堅持程度。這些各種情況,需要我們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應對。

思維誤區6:一次頓悟將會瞬間改變孩子

相當多數量的家長,希望通過“打雞血”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能夠有大的改變。畢竟,羣情激昂的現場,孩子也在熱血沸騰、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啊。

然而,所有立竿見影的經驗,或許能在短時間內催生改變,但不會帶來任何有意義或持久的改變。因爲這個過程形成的基礎是願望、衝動,而不是策略和規劃。

激情容易被點燃,但是激情也會消退。維持爐火熊熊燃燒的,不是最初的那根火柴。

思維誤區7:解決這個問題,就不會再有問題了

這是對未來挑戰的根本性誤解。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如果不能持續跟進,積極改變就無法延續。

一些家長說,只要孩子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不用我再管,我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實際上會發現,我們總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我們督促孩子寫作業,孩子能夠按時坐在那裏了,又會出現容易走神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孩子聽課方式有問題,解決聽課效果,就要涉及預習、聽課、複習等學習方法的問題…

雖然總會有新問題,但是值得高興的事,新的問題已經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我們在解決問題中與孩子一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誤區8: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改變孩子

我們習慣性地低估做好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並且相信時間是充裕,足以讓我們最終完成想要的目標。

正是這樣相信時間可以無限寬容的信念,讓本該早點開始的培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這些事情,被各種拖延。

我們總是在回首時,才驚覺時光流逝如此之快,一年又一年…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