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很多爸爸媽媽都很難理解,爲什麼小孩子玩一個手指頭,或者一塊小積木,可以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玩兒很久很久。

其實啊,在並不遙遠的18世紀,當時的父母就想出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動來動去。他們採用的方法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這是18世紀被束縛在搖籃裏的孩子。在英國,到1820年左右,就很少有包紮嬰兒的習慣了。而在法國,甚至到了20世紀初,在鄉村地區仍有這樣行爲。

和這樣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2張

18世紀給孩子穿的緊身衣,以此來限制孩子的行動。

但是,後來出現了問題。就是越是這樣保護、限制孩子的地區,孩子們的健康率反而下降了。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3張

洛克與盧梭。他們在教育理念上有不同的思想,但是在讓孩子動起來的見解上,驚人的一致。

於是,洛克和盧梭出現了,他們認爲,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特徵,要根據這些特徵,讓孩子自然地學習和成長。
這是莫奈的名畫,《Camille Monet and a Child in the Artist's Garden in Argenteuil》,畫於1875。這個時期的很多畫面,已經和中世紀的不同,有了溫馨柔和的氛圍。

其實啊,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他們當然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去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的。


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哲學家,還是日內瓦盧梭學會會長。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爲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他自己曾是一個天才兒童,11歲時就發表了關於患白化病的麻雀的短文。此後70年中他寫了60多本書和幾百篇論文。

到了近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新的觀點:

孩子最初認識世界就是通過動作。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4張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長的重要途徑。這幅作品是《兒童遊戲》,文藝復興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畫於1560年的作品。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手不僅是動作器官,而且是智慧的來源,正所謂心靈手巧、手巧心靈。精細動作就是小朋友運用手尤其是手指的操作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本質,就是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小朋友多動手,大腦才能聰明。

當小朋友不斷地重複並練習各種運動技能(如搖鈴和穿繩),他們也穩固了大腦神經細胞間的聯結 。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5張

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裏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任何領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見拙,是因爲他們非常注重“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

而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也發現,無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部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那就是“刻意練習”。

什麼樣的“刻意練習”,孩子們喜歡接受,並樂此不疲?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6張

滑雪,就是大孩子的刻意練習。他們可以通過多次的體驗,獲得足夠的經驗和能力。

我們總是喜歡從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應該學習些什麼,但是,我們卻很少考慮到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習到什麼。總是把小孩子當做大人來看待,而不想一想孩子還沒有成人。

我們大人眼中非常容易且無趣的事情,在小朋友眼中是非常有魅力的。比如穿繩遊戲。穿繩對於2歲左右的小朋友而言是非常辛苦的,這屬於手的精細運動。

小朋友們不斷失敗又不斷反覆,他們是不是鍥而不捨,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他們非常喜歡掌控自己的身體。當穿繩成功時,看看小朋友們興奮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有多滿足了。

在小朋友不斷反覆的練習過程中,手的動作熟能生巧,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智能的發展。

心理學家告訴你,爲什麼兩歲小孩兒玩兒手指要那麼久? 第7張

把童年還給孩子,給他們應該得到的,給他們喜歡的。查爾斯·伯頓巴柏是19世紀晚期英國著名的畫家,特別擅長畫兒童與動物。他也爲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女與寵物繪畫過。

孩子的玩具,一定得從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之後,再進行設計。很多似乎看起來呆呆的玩具,小朋友怎麼玩也玩不膩。很多家長認爲好玩的玩具,其實小朋友就是玩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