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言說,媽媽不高興,誰也別好過,在很多家庭裏,媽媽似乎總是脾氣最大的哪一個,孩子一不聽話,媽媽們的火就蹭蹭地往外冒,有時連帶家裏的其他人都要遭殃。

很多媽媽都會在發完脾氣之後後悔:天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曾經發誓要好好地愛他,對他溫柔。可現在他在我面前手足無措,瑟瑟發抖,這是我想要的嗎?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那我們到底如何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外部的環境、孩子的作爲甚至愛人的一些做法,都不能讓你非常滿意的時候,我們到底怎麼辦才能讓自己的情緒恢復到平靜的狀態,讓智慧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裏?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法則,叫ABCDE法則。ABCDE法則,它的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個詞的開頭,這能夠讓大家更簡單、簡潔地記住這個法則。

A法則:ASK—自問

A就是ASK,就是在我們馬上就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要咆哮的時候,先做一個自問。這個自問包含兩部分很重要的內容,一部分是我現在的感覺如何,另一部分是我內在升級的想法是什麼。這兩部分內容,都是在你理智的邊緣可以做到的事情。

首先是感覺,你要先感受你的身體,再感受你的情緒。我一再強調:身體和我們情緒之間是有關聯的,當你要發火或者要生氣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身體的相關部位會發生變化。如果你今天生氣,而且真的關注自己身體的話,胃部就很容易隱隱作痛。如果你此刻很惱火,就會覺得胸口部分像有塊石頭壓着。所以你要喊出來,要爆發出來,其實是要釋放你胸口的這種壓迫感。

所以在理智就要崩潰的時候,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關注一下你此刻的感覺是怎樣的,無論是胃裏不舒服還是胸口有壓迫感,頭疼還是後背痛,這些都和我們此刻的情緒狀態有直接的關係。這樣,你在關注自己情緒的同時,才能把你向外、向孩子身上不斷投射的意志拉回到你的內在,你的身體。

接下來,你就可以回想一下,在剛剛的過程中你是怎樣升級了你對孩子那個行爲的想法。

我們拿孩子早晨去上學這件事情舉例。首先孩子起牀的時間有一點晚,然後孩子相對來說是一個慢性格的孩子,刷牙、穿衣服都有點拖拉。假設在這幾個情形當中,你每一次對他的提醒,你內在的感受的升級很可能有這樣一個過程——

你第一次提醒他時心平氣和,第二次提醒他時你的感受是“你對我剛纔的提醒無動於衷”。隨後你可能又在提醒他時間,此刻你內在的升級的情緒是“你已經沒有時間吃早飯了,今天要餓着肚子去上學,這樣會影響你的健康和學習成績”。當你最後一次已經忍不住、真的衝他咆哮時,你當時想的是今天什麼時間都來不及了,每次都拖到最後一分鐘才走,路上又要堵車,上學又要遲到。你此刻內在已經完成了這樣三到四次的情緒升級。

那麼在我們真正地做最後一次怒吼之前,你首先要能夠看到自己前三次升級的這個過程。當然,如果你一開始升級就已經在關注自己,關注自己是不是已經在升級孩子的這個行爲的話,那麼你就已經進入到能夠實現情緒自我控制的媽媽的行列了。如果你是第一次用這個方法,你可能會事後才感受到:今天怎麼又發脾氣了,那你可以在開車上班的路上,把剛剛自己這個情緒升級的過程,再重新反思和回想一下。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第2張

B法則:BREATH—呼吸

我們看到第二個步驟,就是B,它是英文的BREATH,就是呼吸。

我們將向外的意識拉回身體的最有效行爲其實就是呼吸。我們生來就會呼吸,呼吸這件事就像本能一樣。所以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實際上是完全無意識地在呼吸,我們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呼吸行爲。但實際上,呼吸卻聯動着生命的存在狀態。如果你有呼吸,才能證明你活着;如果你沒有呼吸,超過一定時間的話,就證明你的生命狀態已經停止了。

所以親愛的們,從今天起你們要懂得呼吸本身是生命狀態的一個標度。這個重要的標度,時時刻刻可以跟生命本身相掛鉤。所以如果你能夠習慣於有明確意識的呼吸的話,你就會習慣於把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身體重新合一。合一就是讓你的思想停留在你的身體裏,而不是停留在外面發生的事情上。

一定要使用腹式呼吸法,就是你在呼吸的過程中,要能夠感到你小腹的起伏,你每一次吸氣的時候小腹是要鼓起的,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小腹要向內擠壓。所有的腹式呼吸都是真正的深呼吸,你的氣息越悠長越好。同時你要把你的意識集中在呼吸上,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氣體和你,進入你的鼻腔、氣管、身體的感覺。

一開始我們可能很難一下子體會到呼吸跟自己的關係。你想象也可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你就越來越能感受到這種呼吸的力量。

C法則:CALM YOURSELF—自我平靜

下一步就是CALM YOURSELF,自我平靜的過程。這一步是隨着呼吸做一個自我平靜,因爲呼吸本身是能夠幫助你平復情緒的。大家可以隨便找機會試一下,無論你是跟同事吵架,還是跟先生鬧彆扭,還是孩子剛剛惹你,你都可以嘗試一下。自己找一個不被人干擾的地方,呼吸幾次你就會發現你的情緒會很快平靜下來。然後你一旦平靜下情緒,你就可以用一個積極的現實的想法去替代掉你剛剛升級的想法。

什麼叫積極的現實的想法?我們依然以上學就要遲到的孩子爲例,一旦你感受到自己的意識回到身體裏,你第一個要去想的是,他此刻能夠按照時間的最後期限走出這個家門,就說明他今天有可能不會遲到,對嗎?因爲每一次最後一分鐘踏出家門,他的遲到概率還是小的,不遲到的概率是大的,否則的話你就會把最後一分鐘的時限提前。所以你要想,今天我們應該能夠及時趕上校車,孩子今天是可以按時到校的。

那這個想法和剛纔你在那個升級的過程中想到的,已經發生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扭轉。你們可以把平時小朋友經常會惹到你們的這個點做一個小練習,那麼做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就會想着用一個積極的正向的想法,去關注此刻發生的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共識,就是人生當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只有一個面向。比如一個相對行動遲緩、比較慢的孩子,他很可能就會比較細心,比較穩重,比較謹慎;一個性子比較急、比較火爆的孩子,他可能就會比較有衝勁,比較有突破力。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子的,它有雙面效應,包括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爲,它都不會只有壞處。你要首先看到,這個行爲有可能存在的好處,你就在那個當下先轉換信念,去看發生這件事情有可能出現的一個積極的結果,這樣去做一個思維的轉換。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第3張

D法則:DECIDE WHAT YOU NEED—確定自己的需求

第四步是DECIDE WHAT YOU NEED,就是你要確定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因爲情緒雖然已經過去了,或者還沒有完全誕生就已經被你的智慧之光給熄滅了。但是當你完成這種自我調理之後還是要明白:情緒背後有一種沒有滿足的需求存在。我們每一個情緒,不只是對我們的孩子,包括對我們的人生當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只要有情緒,都是因爲某件事或某個人沒有滿足你人生的一項需求。你要真正地去發現並找到這個需求,然後把需求說出來,去尋求這個世界和這個宇宙的滿足。

這個需求的發現過程,其實是一個特別完整的自我瞭解體系。因爲我們人生一世,最難的就是懂得自己,如果我們懂得自己的每一個行爲或者情緒背後存在的自我需求的話,那麼你就已經掌握了你大部分的人生。

我們還是拿孩子上學要遲到爲例。在這種焦慮、憤怒和急躁的背後,你可能存在哪幾種需求呢?每個人是不同的,有的媽媽不希望每天上班路都非常緊張,希望能從容一點面對可能出現狀況的上班之路。那麼孩子越早出門,我的交通壓力就會越小一些,這可能是一種媽媽的內在需求。另一種媽媽的需求可能是:我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地享受早餐,充分吸收營養,然後有很好的精力去學習。

可能還有很多很多種的需求,但是你只有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如何達到標準,如何滿足需求。你的需求要和孩子進行互動和共鳴,只有當一個需求變成共同需求,雙方纔會一起努力。因爲這是我們和孩子的交往,很多事情需要孩子去做到,所以不應該是父母單方面的要求和標準。我們要把它變成孩子生命中的要求和標準,纔有可能讓這個每日引發你們衝突的小點,變成你們情感交融和交合的地方。

講真,我們再不要當暴脾氣媽媽了 第4張

E法則:EMPATHY—同理心

最後一點是EMPATHY同理心,就是你要能夠傾聽孩子的訴說,允許他表達他的感受,同時與你的孩子共情,實現真正的溝通。一旦你掌握了溝通的能力,你會發現無往不利,無論是當媽媽,還是人生其他所有的角色,溝通的力量可以讓關係更美好。

今天講的溝通的核心內容是跟孩子溝通,就是要跟孩子共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首先你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需求,然後去進行溝通。一旦你有自己的訴求,孩子就會有他的反應,比如他會覺得我早上就是起不來,我就想多睡一會兒。那你首先要共情他的這個狀態,就是媽媽知道你晚上功課太多,做的太晚,睡覺的時間有點晚,睡眠時間不夠,所以早上會起的晚,總是起不來,媽媽叫你很多次你才能起來,所以導致後面一連串的事情都很緊張。這時候你首先要跟他共情,也就是他不能起牀這件事情背後的狀態,然後纔有可能尋找一系列的解決方法。

比如給孩子做好入學前所有的時間安排,讓孩子的入睡時間更早一點,讓他休息得更充分一點。因爲媽媽也是希望孩子能夠睡足,睡好,如果課業實在是太繁重,那我們有什麼可以解決的方法沒有。所以你要充分地跟他去實施互動,把你對他的這種情緒的理解和認同表達出來,然後纔有可能共同去制定更好的解決方法。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