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一切爲了孩子,還是孩子爲了大人的一切?

一切爲了孩子,還是孩子爲了大人的一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切爲了孩子,還是孩子爲了大人的一切?

一切爲了孩子,還是孩子爲了大人的一切?

家長可能未必體會到,對於那些學習成績或許不是很出衆的孩子來說,成績單或許也成了噩夢。每每在學校考試之後,人手一份成績單,上面印着全班同學的成績,不按學號,而是按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名,有時候還會標上與上次考試相比的進退步名次。老師有可能還會根據成績的高低對全班同學實施獎懲措施。

誠然,這樣做可以充分讓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以期下一次的努力和進步。然而,對於活躍在成績單榜首的孩子來說,這是榮耀,是驕傲,但是對於排在後面的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成了一種折損自尊心的屈辱。

之所以這麼說,並非是因爲孩子成績好就有了原罪,更不是說孩子成績不好就是理所當然,不能被教育,不需要進步。只是,除了成績本身,那張成績單背後所透露出的種種信息,纔是家長們必須要關注的。

慧姐在生活中發現,許多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後,常常心理脆弱,得失心太重,面對重重困難輸不起。這種種情況,如果追根溯源,恐怕與孩子們從小所受的大人的薰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校總是說,一切爲了孩子,爲了一切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家長更是全方位投入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不管自己每個月的收入有多微薄,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學這學那。然而,孩子們所學的越來越多,自由和快樂卻越來越少,甚至還經常沉浸在與別人家孩子相比的得失心中。

其實,每個孩子並不是生來就爭強好勝的,更多的時候,是學校、家長將競爭、輸贏等等觀念加諸於孩子們的身上,使得他們不得不在意這些。有些孩子拿到成績單之後,如果發現自己考的不好,第一個反應就是:回家以後爸爸媽媽又要罵我了。

彷彿他們讀書不是爲了自己,競爭不是爲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爲了給家長一個交代,以期自己回家之後不會捱罵而已。孩子們把成績單拿回家以後,家長們會將名次、成績比來比去,一個勁兒地埋怨自己的孩子爲什麼不如別人。哪怕發下的成績單裏沒有標明名次,家長們也會不厭其煩地一個個去比較、去排名。

別人家的孩子,這是許多孩子心目中永遠的噩夢。別人家的那個孩子,學習成績優良,體育技能高超,甚至還多才多藝,無所不能。那是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尊老愛幼,全面發展地近乎完美的存在,甭管人家究竟是不是這麼完美,至少在家長口中是的。

從小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長大的孩子們,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將輸贏看得比一切都重,久而久之,當成績單發下之後,不用再去聯想到父母如何如何,但凡自己的前面還有人,那種危機感和緊迫意識就不會消失。

正是由於家長們對孩子有時候過高的期待和要求,導致孩子在學校裏遭受的種種壓力,回到家以後也無法得到舒緩。受着大人們言傳身教的影響,原本未必將輸贏看的比生命還重的孩子們,漸漸開始覺得,只有自己比別人優秀,那纔是快樂的。

漸漸的,原本該屬於孩子們的活潑少了,壓抑卻多了,他們開始承受着自己這個年齡所不該有的強大課業壓力,過早地感受到了競爭的激烈。而天真、稚嫩、無憂無慮,這些詞卻離他們越來越遠。

除了父母,學校給孩子帶來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各大學校年年都在爲頂尖學校排行榜上的排名做着不屑的努力,而排行榜的排名標準,正是各學校學生們的成績和升學率。老話常說名師出高徒,而判斷一個老師算不算名師,一所學校是不是名校的標準,常常便是學生們的成績。

學校要業績,而教育部門要政績,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既是學校的業績,又是官員們的政績。教育部門給學校施壓,學校給學生施壓,雙重的壓力逐級傳遞,全都重重地壓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的口號成爲了一個個學校或在明或在暗的座右銘。

孩子們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懂得了多少道理,自身得到了怎樣的昇華,這些最好,都是虛的,別人看不見也摸不到。對於學校、教育部門來說,只有印在成績單上的分數纔是實打實的。

證明他們治下有方,成功地提高了孩子們的成績和升學率,這是值得大肆讚揚,以標榜功績的。至於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承受多大的壓力都是應該的,成績好了,自己也就好了嘛!讀書是爲了什麼,可不就是爲了考個好成績,將來進入理想的學校嗎?

教育部門是這樣想,學校也是這樣想,家長也多半這麼認爲,成績纔是孩子未來人生的保障,是學習的目的。所以,學的好的要加倍努力學,學的不好的要更加努力趕超前面的同學。就在這樣你追我趕的競爭之中,集體成績不斷被提高,而爲了保住或者趕超第一名的位子,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

而對於家長來說,知識也好,道理也好,昇華也罷,那些固然對孩子很重要,學習成績,卻也依舊是擺在第一位的。學音樂、學美術,那些都不是爲了陶冶情操,是爲了中考高考加分。有些家長即使一開始沒有這個想法,看到別人家的家長都帶着孩子學這學那,自然也就動起了心思。如果人家都在學,就你不學,人家一個個都加了分,就你沒的加,不是又拉開好幾分了嗎?

分數拿到手之前,孩子不願意也得學,分數加上之後,孩子再喜歡也不能因此荒廢了學業。這些在藝術家們眼裏看來是如此高雅的藝術,就這樣成了應試教育體制之下考生們通往高分高校的跳板。

重重的枷鎖加在孩子們的身上,從幼兒園到高中,甚至到了大學,這種無形的壓力都有增無減。老師和家長經常以同樣的話勉勵孩子:只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到了大學裏,就解放了。

是的,上了大學之後就解放了,這話一點也不錯。可是每每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解放之後,還有抗美援朝、三年饑荒、十年文革。論文、掛科、實習、就業,這些新的壓力接踵而來,一點也不比當年的壓力小。

網上曾經有一個段子,對比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輕鬆程度,結果,大學所有的好處,全都敗給了高中一句“可以掛科”。又是關於學習的壓力,又是關於分數的競爭,在“解放”之後依舊如影隨形地跟着學生們。

大學的成績單裏,通常只有自己的成績。拿到這樣的成績單,有時候會有家長抱怨,“怎麼只有你一個人的成績啊?這樣怎麼和其它同學比較啊!”到了大學裏,本該是培養各項實踐經驗的時候,可是十多年小學到中學的競爭比較,家長們早已經習慣,無論什麼時候,都把成績的優劣放在前面。

應試教育已經滲透到了方方面面,即使當分數或許不再那麼重要的時候,也依舊佔據着家長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大學的獎學金,還不是看成績排的名?那也是硬邦邦的分數,雖然評比的時候,總是附帶着這樣或那樣的條件,看似是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到了真正操作的時候,除了成績,其它的都是可以通融的。

到了大學裏,同系,甚至同班的同學彼此之間修的課程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門課,不同的老師計算總分的方式也不一樣,其實細究起來,本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每年評比獎學金的時候,總還是要這麼強行地比上一比。

大人們從競爭攀比中得到快樂,卻將無盡的壓力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讓他們也漸漸成爲了非競爭不快樂的人。然後,在逐漸地,把這種快樂傳遞給下一代的下一代,如此循環往復。

每當逢年過節走親戚的時候,慧姐身邊偶爾總有親戚家的孩子抱怨,現在的學校,考試之前,老師常會對全班同學說,成績好的同學,不要防着其它同學抄你,考試成績是關乎班集體榮譽的,不能小氣。成績不好的同學,做題千萬不能空着,就算往邊上的同學那裏瞥一眼,也得把答案寫上。

如果這樣的情況真實存在,甚至還相當普遍,那麼學校對於成績的追求,已近乎到了變態的地步。社會反覆倡導的誠信,在業績面前變的不值一提,而杜絕抄襲,竟然成了小家子氣。孩子們在學校裏,不但要承受課業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還有可能漸漸失去了對誠信的認知。

如果說成績排名、施壓督促,是爲了孩子們的學習,學校的榮譽只是附帶的,那麼鼓勵抄襲的現象,總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爲了孩子吧?這樣的教育,在表面上提高了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慧姐不禁想問,這到底是一切爲了孩子,還是讓孩子爲了大人們所在意的一切付出?

用盡千方百計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這對孩子們以後的人生自然是有幫助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家長總是不可避免了忽視孩子本身的快樂。很小的時候,只要得到一顆糖,哇哇大哭的孩子就會破涕而笑。

等到孩子長大了,在各種競爭中掙扎着生存過後,即使堆在面前的是一整座的金山銀山,只要轉過頭去,發現旁邊的人不但有金山銀山,還有一顆糖。不管多出來的東西,是那麼地微不足道,只要別人擁有的比自己多,無論自己擁有多少,內心原本充實的快樂都會頓時煙消雲散。

當然,即使家長早就明白了這一點,也無法去對抗乃至改變整個社會競爭的教育體制。競爭本身未必就一無是處,只是那些披着“一切爲了孩子”的外衣的大人的競爭,總會給孩子施以巨大的壓力。

2013年高考之後,有網友在網上發了一張圖,並稱,自打重點分數線出來後,西湖邊上停了七條救生船,岸邊上拉着橫幅,上書着“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八個大字。事後,那張圖被證明是PS的,但網友們的情緒卻折射出了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社會、學校和家長給孩子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

慧姐覺得,其實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並不難,只要家長不再一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再捆綁式地要求孩子非得爬上金字塔的最頂端,成爲那個最耀眼的人。在寄予期望的同時,不要苛求他們太多。可以讓他們多和自己比較,和自己競爭,只要一步步地戰勝了從前那個不足的自己,終有一天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不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噩夢般纏繞,或許孩子們就會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競爭,去努力學習。少了壓力,不見得他們就會學的比別人差,即使上的大學不如別人好,不見得他們就不如別人優秀。國內外有多少成功的人,他們上的大學並不是最頂尖的,可是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卻要爲他們打工。由此可見,成績固然很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

即使,最終他們或許不會成爲人羣裏那個最優秀的人,但他們內心那份巨大的快樂和麪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樂觀心態,是任何從小生活在競爭之壓力的所謂優秀人士都無法比擬的。他們的人生,也未必不比在高壓之下高分進入名牌大學的孩子們精彩。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