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臭,爲啥一定要憋着臭臭回家拉?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臭,爲啥一定要憋着臭臭回家拉?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臭是怎麼了?相信很多家長有遇到這樣的困惑,接喆放學,遇到住樓上的一位年輕媽媽,也是剛接到上小班的女兒,我們一起往家走。聊起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她給我講了一件很頭疼的事。

她家女兒今年9月入園,快四歲的年齡在班上屬於大的。入園前,孩子在家裏大小便都不用大人操心,只是拉完臭臭後需要幫忙擦乾淨。可自從進了幼兒園,孩子隔三差五就尿溼褲子,而且從不在幼兒園大便。

有天下午她接到女兒後,還沒走幾步,女兒就夾着腿焦急地說,媽媽,我想拉臭,我憋得不行了。看看附近沒有衛生間,只好找了個僻靜角落,把塑料袋鋪在地上,讓女兒拉在袋子裏,那情形別提多狼狽了。女兒拉完以後還說,媽媽,拉完臭太舒服了,我都憋了一天了。

事後她問女兒,在幼兒園想拉臭了,可以去教室旁邊的衛生間,爲什麼非要憋着呢?女兒不吭聲。之後仍然時不時就尿溼褲子,仍然不肯在幼兒園大便。

這段時間,她發現女兒已經從之前的每天一次大便變成了兩天一次甚至三天一次。只要是女兒沒在家拉臭,她都會微信問問老師,得到的答覆永遠是孩子沒在學校裏大便。她覺得女兒肯定是總憋着臭臭,以至於有點便祕了。

就這樣,女兒的大小便問題成了她的心病。她搞不懂,爲什麼女兒在排便這件事情上,進了幼兒園反而退化了呢?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臭,爲啥一定要憋着臭臭回家拉?

爲啥孩子一定要憋着臭臭回家拉?

我這位鄰居媽媽的苦惱並非個例,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屎一定回家拉”的行爲,很多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有。

曾聽一位媽媽說過,她家娃因爲不肯在幼兒園大便,結果有天沒憋住,在班裏當衆拉了褲子,可能是有小朋友笑他了,第二天說什麼也不去幼兒園,一路大哭着拖去的,鬧了好幾天情緒。

說起來,爲啥有的孩子那麼排斥在幼兒園如廁?

還不熟悉環境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一天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裏度過,家對他們來說是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

上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意味着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親人,長時間獨自待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這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孩子們性格、經歷不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不同。總體來說,經常外出活動,有機會接觸各種新鮮環境的孩子,適應環境會更快。

但即便是經常外出玩耍的孩子,也都有家人陪在身邊,安全感是能被滿足的,吃喝拉撒也都能順利進行。

而上幼兒園,則意味着孩子要經歷一個對新的生活環境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行爲出現異常表現再正常不過了。他們常常會因爲忙於觀察四周,而忘記及時處理自己的生理需求。

還不能完全適應規則

喆同學3歲多的時候,我們幫他換了一家英語學習機構,每週都送他去學習一天。剛到班上時,他也尿過褲子。

晚上睡覺前跟他聊天,我慢慢確認了他尿褲子的過程。原來是因爲上課之前老師請小朋友們都去個廁所,說上課時就不能隨便走動了,而他當時覺得不想尿尿,就沒去。結果課堂上想尿了,但想起老師的話,就沒敢說要去廁所,努力憋着,可是沒憋住。

幼兒園會用一些規則和秩序來約束小朋友的行爲,引導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因爲還不熟悉這些規則,孩子們經常會做出“事與願違”的事情,比如因爲想遵守紀律,結果反而尿了褲子;因爲不敢向還不熟悉的老師求助,所以就憋着便便,要回家再拉。

“認”馬桶

很多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生活細節會有近乎偏執的追求。我曾在電梯裏偶遇一個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姑娘,她姥姥解釋說,因爲平時都是媽媽給梳頭,今天媽媽忙着整理東西,姥姥幫她梳辮子,她就哭成這樣。

孩子在家都有自己熟悉的如廁工具,媽媽們在鼓勵孩子如廁時,可能會選擇一些樣式花哨的小馬桶來吸引孩子,比如小鹿形狀、小鴨子形狀,甚至小汽車、小飛機形狀。

相對於如廁行爲本身,孩子的注意力更多被吸引到如廁工具上,甚至對如廁工具產生依賴,這時要他們立即適應新的工具就有些困難。

有自己的“小潔癖”

很多媽媽都發現,孩子到了兩三歲時突然變得愛乾淨了,手上有個小黑點也不樂意,路上有髒東西要繞着走,如廁時坐便器或蹲便器周圍如果有什麼不乾淨的東西,哪怕只是一點點,也會讓他們望而卻步。

這種“小潔癖”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延伸,類似情況還有畫畫時有一點不滿意都會一直畫下去,直到自己滿意爲止;搭積木時自己搭好的造型被碰壞了,就會特別憤怒;玩遊戲時一定要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式來進行。

這時候不必斥責孩子“事兒多”,在他們感到不適時及時安撫他們的情緒就好了,告訴他們“沒關係的,我們可以做到”。

引導孩子在幼兒園順利如廁,

這樣做最有效

知道孩子爲什麼不想在幼兒園上廁所後,是不是覺得不那麼焦慮了?

每個媽媽都有過跟屎尿屁較勁的階段,從挑選紙尿褲到訓練脫掉紙尿褲,從挑選小馬桶到訓練使用小馬桶,再到大一點訓練在外如廁,樣樣都勞心勞力。不過最終每個孩子都能解決自己的如廁問題,作爲父母,我們只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些適當的事情就可以。

儘早讓孩子熟悉成人世界的如廁工具

關於孩子對自己小馬桶的依賴,羣裏曾有位媽媽吐槽,說她家寶寶從不到一歲時開始用一個造型非常卡哇伊的小汽車馬桶,學習如廁倒是很順利。

但兩歲左右時發展到出行必須帶上那個小汽車馬桶,如果沒帶,孩子就硬憋着不肯拉臭,而且無論怎麼說服教育也不肯用外面的馬桶。

後來,那位媽媽以“寶寶長大了,小汽車太小,放不下寶寶的便便了”爲由,買回一個造型簡潔的兒童坐便器,慢慢引導孩子使用,纔算是逐漸適應了正常馬桶。

關於如廁工具的選擇,咱們曾經推文《幫寶寶選個合適的馬桶,我掉過的這些坑你一定要繞過》,裏面也提到過,孩子的小馬桶簡潔舒適和方便清理最重要,樣式跟成人馬桶越接近越好,並且隨着孩子年齡增長,要換更適合的工具。

在入園前的一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時,大家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使用公共衛生間的坐便器和蹲便器,讓他們充分體驗和適應不同的如廁環境,到了幼兒園就不會對馬桶太“認生”了。

鼓勵孩子向老師求助

對孩子來說,進入幼兒園不僅是集體生活的開始,更是被一個“陌生人”接管了全天生活,這個“陌生人”就是老師。在不熟悉的環境裏面對不熟悉的人,孩子因爲膽怯,常常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還有就是像喆同學剛換英語班時一樣,在老師提醒大家如廁時沒有去,上課時想尿尿又不敢說,憋着又憋不住,想想孩子當時也是怪可憐的。

這時候,大人的理解和安慰很重要。可以告訴孩子,上課前儘量去趟衛生間,把肚子裏的“小水桶”清空,這樣會讓自己上課時覺得更輕鬆。萬一正上課覺得想去廁所了,也不用憋着,可以悄悄告訴老師,因爲老師們都是很願意幫助小朋友的。

平時可以多跟孩子聊聊老師們,幫孩子儘快跟老師熟悉起來,培養起孩子對老師的依賴感,讓孩子知道老師可以照顧好他。這樣,及時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就會感到安全踏實,有什麼需求可以向老師求助,不用感到不好意思。

情景遊戲玩起來

如果語言引導效果甚微,可以試一下情景遊戲,喆同學的很多習慣都是通過情景遊戲建立起來的。

我們大概每週都會有一個主題,確定主題後,先跟孩子交代場景和一些基本對話,其他就請孩子自由發揮。記得他開始上緩適班時,關於如廁這個主題,我們玩過很多次遊戲。

最初是從他喜歡的畫畫場景開始:

他正在畫畫

他畫着畫着,突然有想上廁所的感覺,於是他舉手說道:“報告,我想上廁所!”

我:“大的還是小的?”

他:“大的!”

我:“好,我們去廁所吧!”

他:“好的,媽媽。”

假裝去廁所中……

我:“好了嗎?”

他:“好啦。”

我:“那就整理好褲子,然後把小手洗乾淨吧!”

他:“好的,媽媽。”

然後是上課場景:

正在上課時突然想上廁所了。

還有遊戲場景

正在跟小朋友玩遊戲呢,突然想上廁所了。

當然也少不了集體上廁所場景

做操回來了,老師說,請小朋友們去衛生間尿尿,然後洗手、喝水……等等。

這樣的遊戲我們做過如廁、買東西、跟父母走丟了、打電話等很多主題,通過這些遊戲,孩子學會了上廁所要舉手表達。

買東西要交給收銀員付錢,跟父母走散了要原地不動等待,或者向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求助,並且記住了我們的手機號碼。

情景會觸發習慣,在遊戲中幫孩子建立情景,鼓勵他們養成表達的習慣,有助於幫他們克服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與老師多多溝通,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

幼兒園裏大多是定時喝水、定時如廁,入園初期,孩子已經養成的習慣會跟幼兒園的規範有個磨合和碰撞的過程。

如果發現孩子在如廁方面有什麼異常,一定及時跟老師溝通,瞭解孩子是在什麼情況下尿溼褲子的,和老師一起弄清原因,幫孩子養成提前去廁所的習慣,不要憋到不行了纔去。

保護孩子自尊,避免情緒化的指責

“你怎麼又尿褲子了?不知道要去廁所尿尿嗎?想拉臭了不會說話嗎……”這些批評,有沒有覺得很耳熟?

年幼的孩子行動力和理解力都非常有限,這些批評除了讓他們感到緊張,並不能讓他們記住什麼。

想想咱們小時候,不也是越慌張害怕越記不住東西?何況如廁這件事,孩子們因爲身體發育程度的原因,很多時候真的是有心無力。

跟充滿負面情緒的指責相比,安慰孩子“沒關係的,我們來處理一下”,同時告訴孩子“下次咱們早點去衛生間就不會弄溼褲子了”,效果會更好。

三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小小的自尊心,嘲笑、謾罵、指責很容易給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蒙上陰影,對解決問題無益。

最後提醒大家,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孩子們出汗比夏天少了,隨之而來就是尿的比夏天多了,而且尿意來得很急。

如果孩子一夏天都沒怎麼尿過褲子,卻在秋天突然開始頻繁尿溼褲子,彆着急,耐心陪他們繼續成長,就像前面說的,請相信最終每個孩子都能解決自己的如廁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