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和孩子玩耍,這4類遊戲你玩遍了嗎?

和孩子玩耍,這4類遊戲你玩遍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次和同事中午吃飯,聊到遊戲這個話題。同事問我,你覺得什麼是遊戲,如果讓你和孩子玩遊戲,你最喜歡玩什麼?還別說,我沒有好好考慮過這個問題。

孩子主要的玩耍行爲主要分四類:運動類玩耍、實物玩耍、假裝遊戲、規則性遊戲。我直接和大家一一介紹:

運動類玩耍(Physical Play)

運動類玩耍不僅僅包括一些大動作的運動(比如跑、跳、爬、騎車、打球)和精細運動(比如塗色、剪紙、針織),還有俗話說的嬉戲打鬧。

三個孩子(A、B和C)在洗手,這時候A往B的臉上灑了一些水然後跑開,邊跑邊喊:「來抓我呀,來呀!」

你是不是在想,這些孩子瞎胡鬧,有什麼好處!其實沒那麼簡單啦。

首先,這樣的運動類玩耍可以鍛鍊孩子們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在上面的場景中,A和B處於一個競爭關係。孩子的競爭力包括自我保衛的能力還有通過親社會行爲去解決衝突的能力。良好的競爭力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並且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這個例子中,C可以選擇和B站在同一戰線,向A「復仇」。這鍛鍊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包括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分享的能力和積極傾聽的能力等。

其次,當B和C決定「復仇」時,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得到了鍛鍊。他們不僅要仔細觀察A的行爲,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要如何應對A的調侃?該說一些什麼話?採取什麼戰略?這對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當然,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也相應得到了鍛鍊。面對A的調侃,B要調整自己的情緒,他要學會控制內心的怒氣才能避免將一場嬉戲打鬧上升到一場惡意互毆。

不要覺得孩子之間的這種打打鬧鬧是無意義的,實際上有研究表示兒童進行了戶外運動之後,回到教室裏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和孩子玩耍,這4類遊戲你玩遍了嗎?

實物玩耍(Object Play)

任何涉及到實體物品的玩耍行爲都可以被歸納到這個分類。

寶寶會把各種物品往嘴巴里放,用嘴巴去咬,再拿出來放在手裏看,有時候還喜歡把物品扔到地上等等。通過這些玩耍行爲,寶寶在探索不同的材料是什麼感覺,物品的運動有什麼規律。
在18-24個月左右,寶寶就會開始排列擺放物品,慢慢地開始學會排序和分類了。
四歲左右,孩子就會開始學着用物品進行簡單的搭建和構造。

研究發現實物玩耍可以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1977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一些學齡前兒童坐在椅子上,然後將一個玩具放在孩子們夠不着的地方,讓孩子想辦法拿到這個玩具,前提是不可以站起來或者離開座位。

研究者給孩子提供的工具僅僅是兩根短棍,唯一能讓孩子夠到玩具的方法就是將兩根棍子拼接起來。

研究者發現,如果測試前先讓孩子們拿棍子隨意去玩,他們成功解決問題的概率就越高。研究者還發現,如果先讓一個成人演示給孩子看如何將短棍拼接起來,孩子也能成功通過測試。可是接受過大人指導的孩子不管是堅持性還是動力,都不及那些事先拿着棍子隨意玩耍的孩子高。

這項研究實際上考察的是孩子「解決收斂式問題的能力」(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也就是通過組織和整合零碎信息從而獲取正確答案的能力。

同樣地,孩子「解決發散式問題的能力」(Divergent Problem-Solving)也很重要。這種能力取決於孩子是否能夠考慮到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對孩子的創造力要求更高。

孩子在實物玩耍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萌生新的想法,還會不停地創造一些新奇的場景。

除此之外,實物玩耍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一些基礎的科學概念,包括因果關係、量化、數數、歸類等。在玩的過程中,孩子還學習了科學思維模式,因爲他們不斷地在觀察、做實驗、比較然後反思。一項長達16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孩子在四歲時玩積木的方式越複雜,他們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數學成績就越好(研究者控制了IQ和性別的影響)。

假裝遊戲(Pretend Play)

假裝遊戲可以再細分爲「象徵遊戲」(Symbolic Play)和「社會戲劇性遊戲」(Socio-dramatic Play)。

以下是我在早教中心觀察到的小J的「象徵遊戲」行爲:

小J在裝滿樂器的籃子裏找出了一根小木棒。他拿起了木棒看了看,然後轉身對老師說:「這是個電鑽,你不小心一點的話,可能會傷到自己。」然後他蹲了下來,右手拿着小木棒開始劃地毯。過了一會兒,他又走到了閱讀角,拿着木棒開始敲地板,邊敲邊說:「我在修東西呢。」

孩子將一個物品假想成另一個物品的行爲就是「象徵遊戲」的體現。大量的研究表明象徵遊戲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有幫助。這是因爲字和字母本身就是一些符號。這些符號拼湊起來,可以代表具體的概念、物品和事件。

通過象徵遊戲,孩子在練習將物品轉化爲符號。在上面的例子中,小J手裏的木棒不僅僅是根木棒,它其實是個符號,代表了另外一樣東西——電鑽。也就是說,這裏的木棒的作用和字母的作用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符號。

研究發現早年的假裝遊戲和孩子之後的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呈正相關。四歲的孩子的假裝遊戲涉及到的文字材料越多(比如給玩偶讀書,或者寫購物清單等),他們之後的語言發展就越成熟。

規則性遊戲(Games with Rules)

Piaget(皮亞傑)根據認知發展層次將兒童的玩耍行爲分成了三個階層,並將「規則性遊戲」定義爲最高階層(7-12歲)。而 Vygotsky(維果斯基)則認爲孩子的規則性遊戲在7歲前就開始發展了。包括嬰幼兒愛玩的peek-a-boo其實也是有規律性的。

學齡兒童可以辨識一個遊戲的開始和結束。他們知道參與遊戲時,自己需要遵守輪流玩的規則(比如什麼時候輪到我下棋,什麼時候輪到我跑,等等)。他們也清楚,誰不遵守規則的話就有可能受罰。

遊戲中的規則有的時候是外界建立的(比如圍棋),但很多時候,孩子很樂於自己創建遊戲的規則。在創建規則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和別人一起制定計劃、一起商討,從而學會合作。爲了遵守規則,孩子玩遊戲時常常需要自我控制。常見的「一二三,木頭人」就要求孩子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爲。

你可以這樣幫助孩子游戲

說了那麼多玩的好處(如果你堅持讀到了這裏,給你一朵小紅花),接下來請允許我給你提供一點小建議

鼓勵爸爸跟孩子玩

爸爸們在育兒的各個層面的參與度都不及媽媽們高,而運動類玩耍是唯一的例外。父親和孩子之間的玩耍往往更激烈,而且變化更多。爸爸和寶寶玩得越多,寶寶在兩歲的時候的認知和語言得分就越高;爸爸們常常會挑戰孩子身體的極限,比如鼓勵孩子跑得再快一點、跳得再遠一點、爬得再高一點。這樣的互動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和自控力。

此外,爸爸會和孩子建立嬉戲打鬧和暴力行爲的界限。孩子會知道咬人、打人和其他暴力行爲是不被接受的,並且在打鬧的過程中,爸爸會演示給孩子看,如何去控制自己的侵略行爲。當孩子玩過火的時候,爸爸會提醒孩子該停止打鬧了,這鍛鍊了孩子的自控力。

認真對待孩子的玩耍行爲

如果你以前覺得孩子無非就是「瞎玩」,如果你對孩子說過「這有什麼好玩的」,那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瞭解到孩子玩耍行爲的發展規律和相應的好處。關於玩,我非常喜歡一句話:Playing is learning。我的理解是:孩子玩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要知道,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31條第1款就是:

確認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藝術活動。

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玩耍時間吧。

選擇開放性的玩具

開放性的玩具給孩子提供了更多玩的可能性,由此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隻一按按鈕就會唱歌的小海馬可能僅僅只有這麼一個功能,在孩子眼裏,它可以是一根木棒、一個電鑽、一個樂器、一支鉛筆、幾顆小石頭……

通過假裝遊戲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假裝遊戲」是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很多孩子去看牙醫之前都會緊張。爸爸媽媽們在家裏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材料製作一些小模型,陪孩子玩看牙醫的假裝遊戲。用一大塊橡皮泥捏成牙牀的形狀,上面可以粘一些白色的小珠子代表牙齒。

給孩子一個牙刷,你們就可以開始輪流扮演牙醫啦。通過角色扮演,你可以和孩子討論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牙醫做檢查的時候一般會做什麼,如果孩子緊張的話可以怎麼做,等等。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多觀察,多給孩子更多的主導權,鼓勵孩子去自主探索一個玩具的更多玩法而不是展示,孩子的探索慾望就會更強,就會自主探索和掌握更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