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和孩子“無法交流”纔是親子之間最遠的距離

和孩子“無法交流”纔是親子之間最遠的距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所表達的東西自己無法理解,其實這是典型的缺少溝通的表現。那麼應該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呢?

餐廳裏,鄰座的一個孩子媽媽在照顧孩子吃飯,她不停地往孩子的碗裏夾菜,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青菜,紅色的西紅柿,紫色的包菜,告訴孩子這些菜很有營養,吃了以後可以長得很壯,像奧特曼一樣去打怪獸。小嘴巴里塞滿飯的孩子,一個勁地擺手搖頭,可媽媽無視他的動作,又在碗里加了一個肉丸子。

“嘭”的一聲,孩子把碗扔了,孩子媽生氣地站起來,一邊去收拾,一邊對着孩子嚷:“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媽媽給你夾了這麼多好吃的,你還把碗給扔了。”

孩子臉上的神情很複雜,有委屈,有憤怒,斜着眼看媽媽,眼淚吧嗒吧嗒地流了出來。餐桌上有人問他:“你吃飽了嗎?是不是不喜歡吃這些菜?”

孩子點點頭,用手指着綠色的青菜說:“不要不要”。

這個孩子看上去應該有三歲了,但是,一開口還是讓我吃了一驚。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顯然跟年齡有一點不符合。經過驗證,的確是這樣,他媽媽說:“他說話晚,目前只會幾個字,不會說句子”。

育兒專家用幾個詞,來描繪每一個階段的兒童,就是terrible2,horrble3,unbearble4,翻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忍不可忍的四歲。

爲什麼一個成年人,會覺得一個3-4歲的孩子可怕,恐怖呢?這中間缺乏的就是了解。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育孩子也是這個理,之所以“怕”,是因爲不夠“知”。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說:“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永遠拉長感情”。

其實,孩子情緒不好,發脾氣,和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有極大的關係。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的重要條件,就是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在表達想要一個蘋果的時候,你卻塞了一個梨子給他。

和孩子“無法交流”纔是親子之間最遠的距離

家長了解孩子的需求,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語言的溝通。家長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良好的語言溝通,是建立美好親子關係重要的橋樑。搭建這個橋樑,就需要家長做到以下三點:

① 利用孩子感興趣的動畫片或者卡通人物尋找共同話題。

很多家長沒有辦法做到全職陪伴孩子,這也就導致和孩子在一起,會覺得缺乏話題,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一般也是“軀殼式”的陪伴。加上有的孩子也不願意開口說太多,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主動找話說。

《爸爸去哪兒5》裏除了明星父子或父女,還有鄧倫和小山竹這一對臨時搭檔的“父女”,初次見面,鄧倫擔心小山竹放不開,所以他用了一個小妙招,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就是用東北話打招呼的,小山竹頓時樂開了花,問鄧倫:“你也會說東北話”。

“東北話”讓這對陌生的“父女”,瞬間打得火熱,橫掃了陌生感和距離感。

② 利用誇張的表情和體態語言,引起孩子的好感。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把自己本來的角色轉換一下,比如,蹲下來,用同樣的高度和孩子說話。或者是,用誇張的表情和豐富的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也就是所謂的身體語言,是一種非語言交際形式。用身體和手的動作來表達情感、交流信息,常被認爲是辨別說話人內心世界的主要根據。

一般來說,三歲左右的孩子,專注力不夠,所以周圍的人說什麼,他們不會太在意。即使,你的話是專門和他的,他可能也關注不到。因爲他沒有進入到你說話的情景裏。不過,用誇張的表情和體態語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就會把孩子帶入你說話的意境裏,爲成功的溝通做足了準備。

言寶對幼兒園一直比較排斥,每天出門前,都要拒絕去,這是我特別頭疼的一件事。最近突然就喜歡上了幼兒園,睡覺前我和他聊天,得知他們班新來了一個美美老師。

美美老師是幼兒園的一個實習老師,雖然新來不久,但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她。

前幾天去接言寶的時候,我就特別注意了一下這個美美老師,她很活潑,跟孩子說再見,都是蹦跳着,學着各種小動物的聲音。元旦活動裏,她準備了三個節目,小朋友們都特別積極,而她“蠱惑”小朋友的祕訣就是誇張的表情和豐富的體態語言,她會張開嘴巴大聲地笑,傷心的時候,會把嘴巴癟得很難看。

用她的話來說,和孩子在一起,你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王”,這種角色通常在成人看來就像神經病,但孩子最喜歡這種角色。

③ 學會100%的傾聽和100%的迴應,和孩子產生共鳴和互動。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家長們去傾聽他們的需求。

有一個笑話,是一個2歲的孩子抱着媽媽的大腿,大哭大鬧。媽媽發朋友圈無奈逗樂:“親愛的,我和你也不是太熟,只認識兩年,你這樣好嗎?”

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也暗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有時家長真的不瞭解孩子,在孩子願意表達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這也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和疼愛。

商場裏有做遊戲拿獎品的活動,一個家長帶着四歲的女兒興致勃勃地去參加,在分配角色的時候,孩子嘰裏呱啦說了很多,孩子爸爸一邊看着手機一邊點頭,完全進入不了角色,沒有默契度。遊戲進行到一半,孩子扔了手中的道具,大哭大鬧起來,一邊哭一邊喊:“爸爸不聽話,爸爸是大壞蛋!”

這個爸爸因爲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話,沒有共鳴,導致遊戲中沒有默契去互動,所以纔有了發脾氣哭鬧的孩子。

④ 利用遊戲,和孩子達成“合作”。

遊戲是孩子學習知識最重要的途徑,通過遊戲,也可以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家長可以利用一些遊戲,來和孩子一起“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孩子懂得語言的魅力。

比如,你可以畫幾個小汽車,讓孩子來給汽車塗顏色,在塗色開始之前,你可以和孩子溝通,他喜歡什麼顏色,哪裏需要裝飾一下;汽車塗色以後,帶着誰一起,去哪裏兜風。

在遊戲過程中,激發孩子多表達,再慢慢引導孩子,把語言表達延伸到生活中去,這樣,孩子在有需求的時候,會開口說出來,告訴你他的心裏感受,避免了他不想說,說不出,家長也不懂得,最後他只能用發脾氣來表達。

蒙田說:“語言是一個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願和思想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

只有有了交流,瞭解了對方的內心,纔會有理解和共情,家長不要吝嗇自己和孩子的語言溝通,這是最簡單和直接的溝通,也是最有效的。

不要讓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梗在“無法交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