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段落分明的媽媽生涯

段落分明的媽媽生涯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某次演講結束後我習慣性的請臺下聽衆提問,一位男士站了起來,一開口就說:  “難怪我太太會受到你的影響完全變了一個人。你的演講實在太具煽惑性了。”  一聽他的口吻是挑釁多於讚美,又看到坐在他旁邊的一位應該是他妻子的女人,露出尷尬的神色,拼命扯着他的衣袖想叫他坐下,我愣了一下,心裏有了應戰的準備,便以微笑來做響應:  “哦,您這次跟妻子來聽我演講。是抱着要來踢館(臺灣流行語找麻煩之意)的目的嗎?我好害怕呀!”

段落分明的媽媽生涯

某次演講結束後我習慣性的請臺下聽衆提問,一位男士站了起來,一開口就說:  “難怪我太太會受到你的影響完全變了一個人。你的演講實在太具煽惑性了。”

一聽他的口吻是挑釁多於讚美,又看到坐在他旁邊的一位應該是他妻子的女人,露出尷尬的神色,拼命扯着他的衣袖想叫他坐下,我愣了一下,心裏有了應戰的準備,便以微笑來做響應:  “哦,您這次跟妻子來聽我演講。是抱着要來踢館(臺灣流行語找麻煩之意)的目的嗎?我好害怕呀!”

聽衆們聽了全都笑了起來,我見那男人原本嚴肅的神情也因爲我這句玩笑話而放軟和了一些,於是便轉問他妻子:  “你聽了我的演講後到底做了啥改變?我很好奇耶!”

男人的妻子站起身來,面露羞色的說:  “就是要像你一樣能追尋自己的夢想,能輕鬆的做媽媽也做自己。”   “結果呢?”

那位男士不待妻子回答,氣呼呼的接過話荏:  “結果她放着正需要關心照顧,要準備中學考試的孩子不顧,自己一個人跑去外面旅行了一個月,回來後又整天不見人影的去參加藝術培訓班和到處去看藝術展覽,說是在‘追尋自己的夢想’。

勸她能不能消停一段時間,等到孩子考完中學後再去追夢,她卻說你講:人生有夢需及時追尋!郜老師你自己說你這是不是在教壞媽媽!”

面對這位男士“教壞媽媽”的嚴厲指責,我覺得有些受到誤解和冤枉,因爲我演講的出發點,只是希望藉着分享自身、與觀察許多能在家庭與事業皆有成的婦女經歷,來鼓勵媽媽們“有爲者亦若是”的。

使自己也能在不懈地自覺努力中,將妻母的角色,延展至能達到自我夢想實現、工作或事業成就等多元化參與的角色。然而在受束於演講時間有限。

和不願將臺下聽講媽媽們剛萌生的決心給“嚇回去”的考量下,我往往無法跟聽講者去更進一步的說明在實踐做媽媽與做自己的過程中,是有它的淚水與汗水夾雜其中。

更是需要有評估決定“何時是要將自己放在前面,何時卻一定是要將家人子女放第一”的智慧。

我回視自己與其它能兼顧事業與家庭的媽媽們身上,尋找到一些共通點:

1,從不會以忙爲藉口,而忽視用心去關注着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我們給孩子的不是剩餘的時間,也從不在陪伴他們時是一心多用,而是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列入每日的重要行程裏。

2,會在遇到問題時,切切實實地去探究其因,花時間心力去找出問題癥結,想辦法做到能真正解決問題,而非像一些家長不是以責罵孩子了事,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含糊處理一下,就去忙自己的大事。

3,會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刻,放下一切去陪着他一起走,適時的推上他一把或拉上他一下。  我在女兒四歲、兒子小學一年級時,就做出拋夫棄子、自私、狠心去追尋自己夢想的事,但是很少人知道我在兒子要考中學的那一年,放下一切要忙的大事。默默陪伴他一起準備考試的往事。

在那一年中。我停下一切需出差外地或出國的工作,甚至連晚間的應酬或親友相聚的活動都不參加,除了要每天維持早上五點起牀爲孩子做早餐與午餐飯盒的習慣,還增添了黃昏時要爲在學校夜讀的兒子送晚餐,和做夜宵等夜讀兒子歸家的工作。

許多夜晚我忍不住在客廳沙發上打起瞌睡,但只要一聽到兒子鑰匙插入門孔的聲音響起,就會立刻精神抖擻地對兒子說:  “今天辛苦噦!想要吃些什麼媽媽幫你去做。”

然後利用他短短沐浴的時間,去做出既營養又便於消化,口味每天都有所變化的食物;和做個好聽衆,聽他一面吃夜宵一面跟我說些他今天心情的喜怒哀樂……

丈夫和朋友們都勸我不必如此辛苦。建議讓他在歸家的路上買些東西吃,但我卻不以爲然——孩子想要的,不僅只是那可口飽腹的食物罷了,他更需要的是一種“父母愛的飽足”。

當孩子在經歷了一天埋首書堆、應付大大小小考試,帶着滿身疲倦甚至挫折回到家時,面對的不是家人皆睡的黑暗寂靜。

而是一盞明燈,一張媽媽溫暖迎向他的笑臉,與特別爲他烹調準備的食物,一對安靜聆聽他抱怨訴苦的耳朵。相信必定能帶給他心靈上極大的安慰,與“我並不孤獨。

有媽媽陪伴我面對困難險阻一起作戰”的溫暖吧?!後來兒子大爆冷門的考上一所名校中學,這段“爲兒子留盞燈,燈下候着個媽媽”的往事,也成爲穩固我們母子感情的一塊盤石。

因爲兒子知道。雖然媽媽不會像一些媽媽那樣,隨伺身旁給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媽媽會“看見”他的需要,在他的人生關鍵期,給予他最貼近他心意的真正支持與幫助。

在撫養孩子的這二十多年中,我不僅在各種不同工作領域一一電視、廣播、寫作上獲得臺灣電視金鐘獎、廣播優良節目獎、文藝協會報導文學獎等各種最高榮譽獎項的肯定,並且完成獨自一人走訪完大陸54個少數民族、黃河中下游、分佈於15省19個城市88所大學,創作了30餘本書的“夢想”。

目前28歲的兒子正在美國Prett藝術學院,拿着學校給的講學金再上一層樓的攻讀建築碩士研究生;25歲的女兒。已從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拿到營養師與中醫師執照,準備去美國考鍼灸師執照並欲進修藝術方面的課程。

他倆雖然沒有讀哈佛、北大,但他們身心健康自信開朗,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良好獨立、自理生活的能力;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言行卻進退有據不讓人掛心:與同學朋友們相處和睦。

從小至今。老師與親友長輩們提到他們都是豎起大拇指誇聲:  “好孩子!”。  做父母的雖沒有遺傳好基因讓他們成爲智商尖子。

但因有個敢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跌撞“不合傳統中國母親典範”的母親,讓他們在情商、忍受挫折能力表現上不敢說數一。但肯定能數二、數三的“有用”人。

這樣一個“平常”卻又自有其“不凡”美質的孩子,不也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嗎?

“做媽媽也能做自己”的觀念絕對不是教壞媽媽,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個能激發媽媽們,去培養如何能在不犧牲自己與丈夫、孩子的前提下,激發出讓自己能擁有不同時段需努力扮演的角色能力與智慧。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