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小兒盜汗】小兒盜汗的原因及治療 小兒盜汗怎麼辦

【小兒盜汗】小兒盜汗的原因及治療 小兒盜汗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盜汗】小兒盜汗的原因及治療 小兒盜汗怎麼辦

小兒盜汗又叫做小兒夜間盜汗,也就是寶寶在夜晚安靜的狀態下出汗的情況,盜汗的寶寶往往是是因爲脾虛,所以盜汗寶寶常常會表現爲夜啼,厭食,面色蒼白,容易感冒等狀況,媽媽要引起注意,注意寶寶飲食了

小兒盜汗的症狀

小兒盜汗的症狀多發生於脾虛易感兒童,也就是生長髮育較正常兒童差,這些孩子常常在晚上睡覺前出汗,出現自汗盜汗,夜啼,厭食,頭髮稀疏缺少光澤,面色蒼白,或萎黃,大便不凋(或乾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不溫,或手心熱,經常感冒,咳嗽等症狀。舌質淡,苔薄或有剝脫苔,脈細無力。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出現這種症狀,媽媽們就要引起注意了。

如何判斷寶寶是盜汗還是出汗

健康寶寶多數是因爲置身於炎熱環境或在跑跳玩鬧之後、穿得過多或睡時蓋得太嚴、睡前喝了高熱量的奶粉等原因引起出汗。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汗,只要安靜下來,出汗現象自然就會消退,這種情況就屬於寶寶出汗;

而盜汗,就是在寶寶安靜狀態下,也會出現排汗的現象,所以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爲“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爲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裏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小兒盜汗的原因

餵養及護理不當引起的生理性盜汗

小兒盜汗的原因其一,也就是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寶寶餵養及護理不當導致的,這種情況屬於生理性盜汗,是正常的,體質弱的寶寶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這往往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此外,給寶寶穿得過多或蓋的被子過厚也會引起多汗。爲此寶寶晚間不宜過飽,穿衣蓋被要適當。

如何護理:

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去除生活中導致高熱的因素。例如寶寶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肥胖,有益於寶寶的身心健康。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爲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

缺鈣

小兒盜汗的原因與缺鈣有關,表現爲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晃頭部,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禿”。需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如果在盜汗的同時還伴有枕禿、囟門閉合延遲、X形腿、串珠肋等現象,很可能是由於血鈣偏低引起,3歲以下寶寶較常見。

如何護理:帶小朋友走出門外,多多運動,享受陽光的沐浴,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出汗也就會自止,不要讓寶寶長期性地出汗,否則容易得佝僂病。

小兒盜汗要警惕以下疾病

寶寶患病後期、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往往盜汗,這是因爲體質虛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有以下病症會引起盜汗:

結核:寶寶患了結核病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如懷疑寶寶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光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佝僂病:患佝僂病的寶寶在入睡後就開始多汗,尤其是頭部,能溼透枕蓆或枕巾,並伴有枕禿和驚哭。因此,要及時讓寶寶補充鈣和維生素D。

低血糖:如果寶寶常在天亮前出現多汗,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而快,則有低血糖的可能,這時可給寶寶喝些糖水或進食些糕點,即可糾正。

寶寶患貧血、風溼、類風溼等疾病時也可引起汗多現象。總的來說,寶寶盜汗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小兒盜汗怎麼辦

小兒盜汗怎麼護理,如果寶寶是輕度盜汗,無需特別處理,注意飲食和日常護理即可,如果是嚴重盜汗就要學會給寶寶止汗了,下面是具體的方法:

1、輕度盜汗

症狀較輕的盜汗而言,孩子並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可以無需特別處理,只需要注意孩子睡前避免激烈運動,清淡飲食,避免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調節臥室溫度、注意增減被褥即可。

2、嚴重盜汗

嚴重盜汗需要及時進行適當的調理,滋養陰液,同時還要及時止汗,纔可免於身體受傷害,方法有:

(1)小兒推拿,是通過父母雙手刺激孩子一定穴位,從而達到刺激經絡、調節臟腑功能,進一步治癒盜汗的目的。小兒推拿由於完全不使用任何藥物,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的毒副作用。而且父母經常給孩子做小兒推拿,還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2)穴位貼敷,是使用藥物、製成藥糊或者藥麪兒後粘附在穴位處而治病的方法。它是藉助藥物的性能,從皮膚表層通過經絡作用到全身,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功能治癒疾病的目的。

(3)增強小兒體質,注意飲食營養,多進高蛋白和蔬菜類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寶寶出汗後的護理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乾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

2、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

3、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

4、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鍊,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藥。

小兒盜汗怎麼治療

由於脾虛易感兒常表現爲一組綜合症狀,因此治療也要採取綜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下面小編爲打擊介紹治療寶寶盜汗的好辦法:

1.加強營養,合理膳食,葷素搭配,粗細兼吃,糾正患兒的偏食,厭食習慣,以增強體質。

2.注意鍛鍊身體。如游泳、滑冰、球類、跑步等運動,可酌情安排。

3.避免接觸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場所去,室內不要吸菸,保持空氣流通。可用溫鹽水漱口。

4. 可採用食療方法,增強脾胃功能。如:山藥胡蘿蔔粥:山藥去皮切片,放胡蘿蔔,與白米同煮,早晚服食;還可以根據情況加蓮子、大棗、薏苡仁、黃芪等。

5.中藥方調理:

治療小兒盜汗藥方一

藥方:知母、生石膏、川連、竹葉、黃芩、萊菔子,小量生大黃

主治:脾胃積熱的患兒,可見飲食旺盛或減退、精神好、大便祕結、常數天一行,口氣重,雖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療須清熱通便,使熱下出。

功效:能得暢便而盜汗即止,其飲食特別旺盛者可轉正常,食少者隨之而振作。

治療小兒盜汗藥方二

藥方:生地、麥冬、知母、元參、地骨皮、桑葉(如熱過分重的可加黃連,汗出量多的加龍骨、牡蠣、生黃芪,其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主治:陰虛內熱。這是由於長期盜汗,使內津液耗損過多,就出現一種陰虛現象,這種患兒表現爲脣舌紅幹,手足心熱,口乾,飲水多但不解渴,大便數天一行或每天行,糞便幹且呈粒狀,治療宜清熱養陰,使熱內消。

治療小兒盜汗藥方三

藥方三適宜盜汗患兒經常感冒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中醫學上稱營衛不和證,治療時也不宜盲目用補品補劑,可以調和營衛,投桂枝湯合玉屏風方往往見效迅速

藥方: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紅棗、黃芪、白朮、防風

主治:容易感冒的盜汗患兒,其易感冒大多由汗出而寐中推蹬蓋被,受寒所致,這與體虛感冒當有所區別。盜汗患兒中也有個別人不屬於熱的,他們表現爲汗出多、極易感冒咳嗽,較其他兒童怕冷,體力較差,平時稍運動也易出汗

治療小兒盜汗藥方四:黃芪白生山桑湯

適宜陰虛火旺

藥方:黃芪20克,白朮15克,生地20克,山藥15克,桑葉12克,水煎服。

作用:用生地以滋陰養血,山藥滋補脾陰,二藥合用意取六味地黃丸滋陰斂精之法,配以止汗要藥之一的桑葉,佐生地以守營,平肝潤燥。

盜汗患兒切忌濫用補品

現在的兒童飲食物充足,營養豐富,體虛是很少出現的,而許多媽媽看到寶盜汗就會認爲是體虛,不是黃芪、黨蔘、白朮、龍骨、牡蠣一類,就是些碧桃幹、稻根鬚、紅棗之類了,這種一味的補,沒有什麼好處

相反地應調整飲食,要控制兒童的葷食、甜食,要讓兒童多吃些蔬菜水果,這對治療盜汗是有益處的,在筆者的觀察中,盜汗患兒幾乎全是偏食者:專吃魚肉雞之類葷腥,愛吃巧克力,而從不吃菜蔬,這些高梁厚味易生內熱也。

6. 按摩及耳針療法:

(1)按摩腹部,揉中脘,補脾土(拇指指末節指腹螺紋面),按揉足三裏穴。

(2)耳穴選肺、脾、皮質下穴,按摩出現熱脹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爲一療程。或選上述穴位貼耳豆,保留15~20天。

(3)點按、彈撥足三裏、足三裏、太溪穴各1分鐘。

(4)患兒仰臥,家長以大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揉拿四肢內側面2~5分鐘。

(5)患兒俯臥,家長以大拇指按揉心俞、肺俞、脾俞、腎俞穴各1分鐘。

(6)以大拇指掐陰郄穴30次。

小兒盜汗食療方法

一、寶寶盜汗飲食原則

1、補充水分

大量出汗後要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水平衡,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水分分多次補給,每次少量。人體液PH 值約7.4,呈弱鹼性。家長們給小孩補充水分時,應多選擇弱鹼性的水,如菜果汁,檸檬水或質量保證的白開水。而不應或少選擇酸性水,如可樂、汽水等。

2、補充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出汗時有大量的氯化鈉隨同汗液喪失,如不及時補充,可引起缺水和缺鈉,嚴重時可引起循環衰竭及痙攣。每天可以增加少量食鹽,但最好不要超過1 克,過多會增加以後患高血壓病的危險性。

同時,隨汗液排出的還有鉀、鎂、鈣等。其中鉀最值得注意,長期缺鉀的小孩,在高溫條件下更易中暑。因此出汗多的小朋友,要及時補鉀,以提高機體耐熱能力。儘量多吃含鉀豐富食物,通常各種植物性食物鉀含量高,比如新鮮蔬菜和瓜果,另外各種豆類含鉀特別豐富,黃豆、綠豆、赤豆等。除了鉀、鈣、鎂外,隨同汗液還有一定量的鐵損失,所以也要適當補充鐵,如肝臟、蛋黃、豆類等食物。

3、補充蛋白質

較長時間及較大量的排汗,機體可出現負氮平衡。這是因爲氮會隨汗排出;失水可促進組織蛋白分解,血皮質醇濃度升高,也可使蛋白質分解代謝加速,從而使尿氮排出增多;而且消化吸收功能減弱,這時糞便排氮也增多。因此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優質蛋白質的供給比例,飲食蛋白質中應有50% 來源於魚、肉、蛋、奶、豆類食品。因爲據研究發現,汗液中氨基酸有1/3 以上是必需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最多。

4、補充維生素

大量汗液排出,還會導致一些維生素的損失,主要是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其次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 等。因此應儘量補充富含維生素C 的食物(蔬菜與水果),富含維生素B1(穀類、豆類、乾果、動物內臟、蛋類等)和維生素B2(各種動物類食品、蛋類、奶類,其次是豆類等)的食物。

5、熱量供給

出汗多會影響能量代謝,機體消耗增多,可適當增加10% 熱能。但此時,唾液、胃液、腸液和胰液分泌減少,胃液酸度降低,腸液中消化酶下降;由於飲水中樞興奮使食物中樞抑制,出現食慾下降。如果勉強增加食量會適得其反,影響食慾。因此,保護和促進食慾纔是關鍵。飲食烹調時要選擇清淡的、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並注意色香味,經常變換花色品種,少量多餐。

6、平衡膳食

人體需要40 種以上的營養素以維持機體的基本生理功能,缺一種,就會有一種病,小兒也不例外。所有的營養素不可能由同一種食物來提供,因此,膳食要多樣性,不可養成偏食的習慣

二、小兒盜汗食譜方

糯稻根泥鰍湯

功效:能止盜汗(病後或肺結核後)

材料:糯稻根30克,泥鰍90克。

做法:先把泥鰍宰殺洗淨,用食油煎至金黃。用清水2碗(約1千克)煮糯稻根,煮至l碗時,放進泥鰍魚煮湯。吃時調好味,連湯帶魚同吃。

核桃蓮子糊

功效:主治脾虛盜汗

材料:核桃30克,蓮子肉30克,黑豆15克,淮山藥15克。

做法:把以上四味焙乾研成細粉,每次按小兒食量,取粉煮成糊吃。可調成成味或甜味。煮時也可加適量大米或麪粉,使汁更黏稠。

黑豆小麥粥

功效:主治陰虛盜汗

材料:黑豆,小麥

做法:黑豆、小麥各50克共熬粥食用,

黑豆圓肉大棗湯

功效:主治小兒表虛不固或營衛失調型汗證

材料:黑豆30克、龍眼肉10克、紅棗30克

黑豆30克、龍眼肉10克、紅棗30克放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煨1小時。每日2次分食完,連吃15日爲一個療程。

浮小麥大棗粥

功效:適用於病後體虛、自汗、怕寒的孩子,尤適於病後胃納不佳的孩子。注意,感冒的孩子勿服食。

材料:浮小麥50克、大棗6枚、糯米60克,水適量。

參蓮飲

功效:有益中氣、補脾陰、止虛汗的作用。

材料:孩兒參10克,蓮子15粒

做法:孩兒參10克,蓮子15粒,放在碗內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後,將蓮肉與參同放碗內,加冰糖和水適量,放在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每天1劑,連服15天爲一個療程。

山藥湯

適用:脾胃虛寒引起的體虛多汗

功效:媽媽可以給寶寶做山藥湯、山藥粥等食用。山藥具有健脾補虛,滋腎養胃等功效,寶寶服用後脾胃功能得到改善,身體越來越強壯,所以虛汗多的毛病也能夠有所改善。

黃芪紅棗湯

適用:體虛患兒(若不是小孩體虛,不要隨便給孩子吃黃芪等補品)

材料:黃芪15克、紅棗20個,加適當的水

功效: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改善表虛的功效,而且性狀溫和,是適合寶寶食用的一種中藥材

做法:寶寶由於身體虛弱出現盜汗嚴重的情況下,建議可用黃芪15克、紅棗20個,加適當的水,文火煮1小時左右,體虛的寶寶飲用後能夠對盜汗的現象明顯改善。

小兒盜汗怎麼預防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爲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着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餵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