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不要讓孩子產生性別角色錯亂

不要讓孩子產生性別角色錯亂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讓孩子產生性別角色錯亂


2000年引起轟動的美國影片《男孩不哭》,講述了1993年發生在美國一個小城市的真實故事:一個叫布蘭頓的女孩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別,一直自認是“有性別角色危機的男人”。她到一個新的城市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並找到了理解自己的女友。然而她的行爲卻不被人們原諒:她死在了一羣男人怒氣膨脹導致的一場血腥暴力事件中。我國南方一省會城市也有這麼一位男孩,在他的潛意識中有着另外一種感覺——“我被束縛在一具錯誤的軀體內”。上學後,他與女同學玩女孩的遊戲,參加她們的生日聚會,甚至爲跳芭蕾而盛裝打扮。而當他在校園內被取笑,被稱作“變態”和“同性戀”時,他選擇了自殺。

性身份即人對自身生物學性別屬性的自我體驗和辨識。性別包括了基因性別(即染色體性別)、生殖器性別(解剖生理性別)、心理性別(性別角色)和行爲性別(社會性別角色適應)。前兩種是先天因素決定的,統稱爲生物學性別。心理與行爲性別是在生物性因素的基礎上由後天因素決定的,是自我理解和學習的產物。易性症是指從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別,認爲自己的性別與外生殖器的性別相反,而要求變換生理的性別特徵。

不要讓孩子產生性別角色錯亂

易性症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爲與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如有的父母生了個男孩,卻偏偏想有女孩,於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被扭曲而導致易性症。易性症發病率據國外統計女性佔十萬分之一,男性佔七萬分之一。女性易性症者往往嚴重程度比男性輕,女性着男裝社會也相對容易接受,多數可勉強結婚,也可生育,性生活往往不和諧。男性則過分女性化裝扮,同時也不易被社會接受,其內心之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因此,家長從小要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的性別角色,不要按自己的好惡打扮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在日常生活的身體和視覺接觸中,孩子可以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徵,這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讓孩子理解不同的性別角色。比如,爸爸要和兒子一起來完成繁重的勞動,讓兒子感受男子漢應有的堅強和力量;要讓他多與同性朋友交往,要多帶孩子去做男人的運動,如踢足球、舉重等。如果家裏有女孩,媽媽應多讓孩子做些女人活,如織毛衣、剪紙等。

爸爸媽媽的養育方式從孩子一出生便不斷地影響他們。有的爸爸媽媽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將自己的寶貝裝扮成相反的性別,認爲反正寶貝年紀小,意識不到其中的差異。這些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使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另外,爸爸媽媽對性別的接受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自身性別的認可。如果媽媽因爲工作和家務過於繁忙,有時會抱怨“做女人真累”,這有可能引起女兒對自己性別的悲觀。爸爸媽媽應該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並讓孩子理解: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值得尊重的,不論性別如何,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施展才華。

據《家庭醫學》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