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3種感覺助幼兒快樂成長

3種感覺助幼兒快樂成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社會把情商看作比智商更重要的東西,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指在與人交往、融入社會時人們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3種感覺助幼兒快樂成長

現代社會把情商看作比智商更重要的東西,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指在與人交往、融入社會時人們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在家庭教育中,情商的發展抽象而模糊,許多家長都不知如何幫助孩子提煉培養,其實,只要抓住3個方面的感覺,孩子就能體會到快樂、滿足、充實的成長氛圍,從而培養出優秀的情商品質。

歸屬感  幾乎每個孩子都要問這樣的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其中除了包含有孩子的好奇心外,還反映了他潛意識裏的歸屬感:我屬於誰?如果家長回答“撿來的”,那孩子會失落很久,甚至產生心理陰影:會不會有一天爸爸媽媽不要我了,又重新撿一個孩子回來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羣體,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越是年幼,對人的歸屬感越強。歸屬感會讓孩子心裏很踏實,不論身處何方也會想着家和親人。

所以,父母要從心理上強化孩子的歸屬感:你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

一有時間,爸爸媽媽就要把孩子的成長經歷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特別要強調大人的心理感受,讓孩子瞭解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無人可比的。這樣,孩子纔會很自豪,對父母的愛有信心,因爲孩子歸屬感的形成有賴於父母耐心細緻的培養。

幸福感  如今的孩子大多擁有較好的物質生活,令他們感到幸福的事情應該有很多,可是卻很少有孩子發自內心地領悟和珍惜幸福,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他們總盯着自己不如意的小世界,忽視了其他更多方面的幸福條件。這其中,父母的心態對孩子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能一直對所擁有的一切很滿足,並在日常言行中表現出來,那麼孩子也會按照同樣的心態想問題。

比如,當媽媽做完晚飯後,爸爸在飯桌上說一句:“每天能吃上媽媽做的飯菜,真幸福呀!”爸爸給孩子講故事時,媽媽羨慕地說:“每天都能聽到爸爸講故事,孩子你好幸福呀!”

一旦觀察到孩子心情鬱悶,可以和孩子做一做“幸福加減法”:統計出令孩子感到幸福的事情數目,減去不愉快的事情數目。這樣,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情,沒必要爲了偶發事件而煩惱。

被需要感  有關調查表明:孩子在自己被別人——尤其是家人需要時感覺最快樂。可是現在的家庭裏,父母往往不給孩子爲他人服務的機會。習慣了被服務之後,孩子對大人的行爲都習以爲常,即使在大人遭遇困境時也會視而不見,冷眼旁觀。

因此,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就要學會向孩子“求助”。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要儘量“求”孩子幫忙:“寶貝,媽媽找不到拖鞋了,你能用火眼金睛幫幫我嗎?”

“好孩子,媽媽刷鞋底刷得手好酸,你用鐵臂阿童木的神功幫我刷好嗎?”一旦孩子出手相助之後,家長一定要及時表揚,可以適當誇大孩子做好了這件事的意義、作用,讓孩子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能幹。

當然,孩子也許以後還會“逞能”,自告奮勇地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家長也不必阻止,只需在暗中出手相助就夠了。

總結:有了歸屬感,孩子的心會變得柔軟平和,從此與暴躁和冷漠絕緣;有了幸福感,孩子會對所擁有、所得到的一切一直心存感激、自在滿足;有了被需要感,孩子的成就感、創業精神、開拓精神和助人爲樂精神都將被激發,從此成爲“心中有家人,行動顧他人”的有利於社會的人。

“高情商”的概念或許空洞模糊,可是讓孩子成爲一個有歸屬感、幸福感、被需要感的快樂寶貝,卻是觸手可及的。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