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

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爲中,“限制我交朋友”佔21%,排在第四位。其中特別對於中學生而言,“限制我交朋友”成爲對父母的三大不滿之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爲中,“限制我交朋友”佔21%,排在第四位。其中特別對於中學生而言,“限制我交朋友”成爲對父母的三大不滿之一。

一、“爸爸、媽媽,我需要朋友。”

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

留心一下,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與同伴和諧相處的孩子,往往都平安健康,沒有朋友的孩子卻容易發生問題。

對孩子來說,交往是一種重要的精神需求。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種學習是在與其他人尤其是與同齡夥伴的交往過程中實現的。父母需要反思您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朋友的。

廣東惠陽縣的一位女孩來信說:

我的父母很怪,他們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乾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一次歷史考試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我真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因爲在他們眼裏,我已經是個心裏有祕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爲難我,可我還是帶他們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他們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面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的小屋裏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彆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着臉問我:“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爲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裏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也許,您的家庭中沒有這種“比較過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

一般來說,父母都會懂得孩子交朋友的重要,只是對孩子的交往不放心,往往就偏於嚴加控制,從而導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也許,父母換個思路效果會好些:孩子交朋友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的責任一是尊重二是引導。任何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交朋友也是磕磕碰碰的,這就是規律,而規律是改變不了的。父母想替孩子付學費也是瞎操心。


 二、“爸媽,像朋友一樣幫助我吧!”

支持孩子與同伴交往,更要教會孩子與同伴交往。這也可以說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就是孩子的同伴交往,兩個基本點就是支持和指導。

讓我們舉一個例子:

女孩小帆上小學時,見一個外地來的女生唐凌常受人歧視,就產生了同情心,主動與她交往。小帆的父母發現唐凌講吃講穿,不太願意自己的女兒與這樣的人來往。但是,他們覺得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同情心,應該鼓勵,於是照樣歡迎唐凌來家裏玩。這樣,兩個孩子漸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臨畢業時,唐凌退學跟着媽媽經商去了,但與小帆依然保持着友誼。上初中後,小帆又和唐凌見了一面,回來對父母講了唐凌的變化,比如衣着高檔華麗、花錢大手大腳等等。父母聽了便和女兒一起仔細分析,引導女兒對唐凌不太健康的苗頭保持一定距離。小帆表示朋友關係要順其自然,但不會受她的影響。幾年後的一天,小帆告訴父母,接到唐凌幾次電話,說她家裏着了火,急需借一萬元錢,希望小帆幫忙。父母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當然要盡力相助。爲了慎重,馬上找人瞭解唐凌家的情況。然而,真實情況卻讓小帆一家人非常意外,唐凌家根本就沒有着火,而是做生意的錢不夠。小帆非常生氣,向父母道歉後,徹底斷絕了與唐凌的關係。

從這個案例來看,小帆的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在現實中學會交友,學會脫離友誼陷阱,學會避免危險。這樣的教育刻骨銘心,孩子將受益終生。

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需要在與夥伴們的交往中學習人際交往的一些規則。我們應當看到,交往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夥伴羣體交往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