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大家有沒這種體會,孩子小的時候個體差異很大,有些兩三歲就能背誦唐詩宋詞好幾十首,可有些這個年齡還沒開口說話;有些四五歲加減法已經算得非常純熟了,可有些可能連十個手指頭還數不清楚……孩子小時候的這種差異,大部分取決於生理、智力發育的快慢,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速度,所以早了沒啥好得瑟,晚了也沒啥好焦慮的。正如每個正常的孩子最終都能學會走路一樣,有的早些,有的晚些,可到了一定年齡,大家就都會走了,不存在走得早的就肯定走得好些。

而當這些“基本功能”都初始化好了之後,孩子間的差異就開始取決於努力了,在哪方面花的時間更多,通常這方面就會比其他孩子要優秀些,比如每天堅持閱讀的孩子,他的識字量、理解能力自然會比不怎麼愛看書的孩子強些。

不過再長大些,當孩子在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下,要比拼的就不僅僅是努力了,比如大家每天花了同樣的時間上了同樣的課程,課後都花了一兩個小時完成作業,從努力程度來說都是差不多的,但一個班上孩子們的成績卻大相徑庭,很大原因是跟孩子努力的質量有關——他們的專注程度不同。智力的因素有沒有呢?有的。不過說實話以很多孩子的專注程度,可能還輪不到拼智力。這也是爲什麼專注力一直是各大媽媽羣的熱門話題,其實鍛鍊專注力就像鍛鍊孩子的運動肌肉一樣,如果從小注意多練練,是完全可以培養的:

01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來鍛鍊他的專注力

就像身高體重一樣,孩子的專注力也有個發展曲線,對於正常孩子來說,每長大一歲,他們能專注地聚焦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會增加2-5分鐘。以下是專注力和年齡的對照表: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比如對於四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能集中精神的時間在8到20分鐘左右。爲什麼有那麼大的跨度呢?這點大家應該心知肚明,那得看孩子是不是在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啊。有的孩子能穩穩地坐上半小時拼樂高積木,但讓他學寫個自己的名字就開始雞飛狗跳到處亂串。

該怎麼辦呢?其實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得從他最感興趣的事情開始,給他足夠的專注時間,不打擾,不用其他活動來打斷他,如果可以的話,給孩子更多的支持。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托馬斯火車玩具的話,就多帶他去坐坐真火車,還可以給他買些有關火車、發動機的繪本。深化孩子的知識有助於他用新鮮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玩具,可以帶來更強的專注力。

02

如果孩子不感興趣,那就想辦法把它變得更有趣

可是總有些孩子必須要做,卻不感興趣的事情啊,那怎麼辦呢?上週我所在的一個Facebook的育兒羣裏,有位媽媽就很沮喪地分享了她的經歷,4歲的女兒很聰明,平時玩起過家家來也很專注,但當開始教她認字母時,瀕臨崩潰,花了足足半個多小時給女兒講解“A”長成什麼樣兒,還抓着她的小手一起用筆寫了好多遍,可孩子要不一臉茫然,要不東張西望,過會兒回頭測試一下,發現就跟她沒講過一樣。

可能很多爸爸媽媽沒有意識到,當我們讓孩子第一次嘗試新鮮事物時,對我們自己的挑戰是最大的,因爲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創造力去把這件新鮮事描述得有趣好玩,對孩子有足夠的吸引力。

當時羣裏就有不少達人媽媽,老師紛紛建議,可以嘗試更多好玩兒的方法來認識“A”啊,比如用粉筆在地上畫個大大的”A”,每畫完一筆,再從這頭跳到那頭,或者用橡皮泥做出“A”,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A”,還可以跟女兒比賽在繪本里,報紙上找“A”,看誰找得多。

有位媽媽的話一陣見血“You need to do your job well”(你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啊,孩子不可能被枯燥無味的事情吸引,但怎樣才能把它變得足夠有趣,這就得考驗家長的水平了。

03

做經典的專注力練習

幾款非常經典有效的專注力培養遊戲,而且都很簡單,爸爸媽媽在家就可以陪孩子一起做。

凍結遊戲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2張

這個遊戲特別適合那些經常被老師告狀“五分鐘都坐不住”的孩子,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自己想亂動,也不是要故意攪亂課堂,只是他的專注力還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身體。

和孩子一起扮演動畫片裏的某個場景,然後突然喊“凍結”,這時大家都要保持着自己當前的姿勢不動,保持時間可以隨着孩子的控制能力逐漸增加,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怎麼集中精神控制自己的身體。這種高難度的動作都能保持,那麼安靜地坐在凳子上也就不見得那麼困難了。

我個人覺得這個遊戲跟瑜伽有相通的地方,瑜伽就是一項很好的鍛鍊專注力的運動,同樣練習時也要集中精神保持自己的身體姿勢。

各種瞬間記憶遊戲

要做到瞬間記憶,那肯定得高度專注。

① 說出順序

取幾張撲克牌,或者孩子平時用的各種卡片,依次排開,讓孩子先看一會兒,然後用紙板蓋住,再讓孩子說出卡片的順序。卡片的多少,觀察時間長短可以根據孩子的專注力作調整,最好是有一點兒挑戰,但又不太困難的程度。

玩得比較純熟之後,可以稍微加大點兒遊戲難度: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3張

取幾張撲克牌,先是牌面向上,讓孩子看一會兒,然後翻過來,輪換幾次它們的順序,再讓孩子依次說出三張牌的大小花色,要做到這點,孩子必須全程非常專注地觀察幾張牌的輪換過程。同樣地,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控制輪換的速度和複雜度。

② 找配對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4張

經典的“找配對”遊戲,之前在《HighFive》雜誌的導讀中有介紹過,製作方法很簡單,準備很多兩兩相同的卡片即可。玩法也不復雜,把牌的背面朝上整齊排在桌子上,2-3人輪流翻牌,每次翻兩張,如果兩張一樣就拿走,否則就把它們再蓋回去。當桌上所有的牌都被拿完時遊戲結束,誰手頭上的牌最多就算勝出。

③ 找隱藏物品、找不同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5張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6張

在圖中尋找隱藏物品,在兩幅圖畫中找不同,這兩款遊戲也是《HighFive》的經典內容,70多年雷打不動每期必備,因爲它們的確是培養孩子關注力的好辦法。記得有一期主編在扉頁中談到,這類遊戲有個特點,它很容易用來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鍛鍊專注力,比如找隱藏物品,對低齡或者專注力稍微差點兒的孩子,可以鼓勵他找出1個、2個,再漸漸增加,而年齡大些或專注力再好些的孩子則可以鼓勵他找全;同樣,對於“找不同”,可以先降低難度讓孩子找相同的,然後再找1處,2處……的不同。

④ 塗顏色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7張

美國這邊有不少大人的Coloring Club(塗色俱樂部),就是用來鍛鍊專注力的,使用的材料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前段時間在國內也很火的“祕密花園”這類。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8張

祕密花園

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這些招數一定要試試?? 第9張

塗顏色是一件需要心平氣和的事情,選色要講究,塗畫要均勻,還要避免塗出範圍,這都得考驗專注力。這個方法對孩子同樣也適用,但建議孩子最好不要直接用“祕密花園”這一類太複雜的圖案,一來難度太大同意放棄,而且一直盯着密密麻麻的圖案看,眼睛也很容易疲勞。爸爸媽媽可以選用一些專門爲孩子設計的材料。

04

尊重和幫助,一個都不能少

不少媽媽抱怨孩子總是心不在焉,跟他說什麼當耳邊風。可有沒想過你跟孩子說話的方式呢,兒童心理學家建議,要想孩子專心聽講,最好的方式是跟他保持足夠近的物理距離,面對面,平視的高度,眼神接觸,而不要在廚房裏扯着嗓子對正在客廳玩的孩子發號施令。感覺到你的尊重和關注,孩子才更容易專注。

有時孩子不能專注地完成事情,有可能年齡太小還記不住,比如中途突然忘了他接下來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可以幫助他把要做的事情,或者要做的步驟流程寫下來或者畫在紙上,避免因忘記而開始走神的情況。

05

不要誤會好動或處於焦慮中的孩子

有些孩子很好動,但他不一定是不專心,比如總是喜歡在你給他讀書的時候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聽進去,先不要給孩子下“不專心”的結論,而是通過問問題,看他有沒理解到書中的內容,如果效果並不差,那只是孩子一邊聽讀一邊釋放他身體能量的方式,而不是什麼專注力問題。

另外,孩子感覺到比較大的壓力,焦慮,信心不足甚至有些擔心的時候,也會影響到他的專注力。比如正在畫畫的孩子,如果總擔心自己的作品做不到完美,就很難集中精神在自己的畫上;或者擔心正在出差的爸爸,也會讓孩子在日常的玩耍和學習中分神。這時候,理解和開導是孩子最需要的,因爲很多在成年人看來“多大點兒事嘛”在孩子的世界裏就真的是很大的一件事。

06

多運動

專注並不意味就得一直安安靜靜地待着,多運動,多鍛鍊身體,也是提高專注力的好方法。首先運動本身就需要很好的專注力,比如各種球類,眼到耳到身體到才能打好;另外專注力本來也需要良好的身體狀態來支撐,一動一靜,靜的時候才能更專注。這點對大人也適用,當我們覺得很累,不能集中精神工作效率很低時,也許不是缺睡眠,而是缺運動。

比起以前,現在的孩子是更難專注了,每天接觸的東西很多,玩具,繪本,各種電子遊戲,興趣項目,這些外界的東西在飛速地更新換代,但孩子的成長速度比起幾十年前並沒有質的變化。同樣地,我們大人的專注力也在下降,比如工作或陪娃的時候時不時去玩玩手機看看微信點幾個贊都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

不過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專心地聽孩子說話,陪他玩時,也是給了孩子一個好榜樣。所以,專注力絕對是一個適合我們和孩子一起提高的能力,因爲無論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它都很重要,但也很容易被忽略,我們都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可是無論學什麼,學習的質量和效率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專注力培養不會像其他學習一樣能馬上看到成果,而是個基本功,童子功,值得每位家長重視。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