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情緒失控是什麼問題

孩子情緒失控是什麼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們已經慢慢長大,也有了自己的情緒。也和我們一樣,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那麼孩子情緒失控是什麼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情緒失控是什麼問題

細心的媽媽發現,從2歲起,孩子們就越來越有性格了。

但凡不合他們心意的事,他們一定會搖頭說“不要”,對於想做的事,即便家長不認可,他們也會說“非要”。不止如此,他們甚至會對父母拳打腳踢。

這種現象到底是突然產生的,還是有跡可循呢?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失控,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我們需要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潛在表達。

小至堅持自己吃飯、穿鞋,大至出門鬧着要買什麼,任何一件芝麻綠豆大的事,都可能是導致孩子情緒失控的引爆點:

看中了某個玩具,家長沒給買,便開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抱着ipad看動畫片,家長說幾句,便鬧起了情緒;

搭積木時,稍微遇到點困難,就爆了,直接把零件摔到桌子上;

想要出去玩,家長不讓去,就會開始哭鬧;

在學校被同學搶走了心愛的玩具,會聲嘶力竭的抓狂。

一般來講,家長這時候會有這幾種表現:

急着讓孩子不要哭鬧,不惜以打罵來阻止孩子哭鬧。

急着給孩子講道理,試圖從理性上壓倒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接受現實,停止哭鬧。

把孩子晾在那裏,不聞不問,坐等孩子自己情緒平復。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難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孩子爲什麼會情緒失控?

很多爸爸媽媽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我卻不知如何是好。

有時候我去跟他好好講道理,卻勸不了;我來硬的話又壓不住。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們非常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養孩子的時候會經歷孩子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往往會享受孩子的開心時刻,卻應對不了他們的憤怒或沮喪,或者想像滅火一樣趕緊把他們的負面情緒撲滅。

下面先來講一講孩子爲什麼會情緒失控。

1、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

現在很多家長捨不得孩子難過,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比如孩子輸了比賽,父母就會馬上安慰孩子:“沒事,下次努力一定贏。走吧,我們去動物園吧”。

這樣孩子的情緒很快被轉移了,他來不及體驗失敗的情緒、思考總結下一步的目標。對孩子來說,沒有自己的思考,他學習處理自己情緒的機會就喪失了。

孩子有什麼需求都答應,孩子闖了什麼禍都不批評,孩子一哭一鬧就心疼。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驕縱,一旦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失控、哭鬧、發脾氣。

2、父母忽視對孩子的情緒管理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佈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在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只佔11.93%。

女兒:“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母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一句高傲俏皮的回答,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可悲的是,這段對話不是上司對下屬,不是買家對客服,而是母親對女兒。

2016年,深圳一個16歲少女,因不堪父母責罵,服毒自殺。

2016年,達州市渠縣中學一名18歲少年,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餘字的長文後,自殺。遺書裏寫道:“我覺得我自己已經毀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這方面嚴重有問題,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至親之間,稱讚與肯定就這麼困難嗎?作爲媽媽爸爸的家長尊嚴真就比孩子的情緒情感更重要嗎?

3、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

容易情緒失控的孩子數不勝數。這往往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甚至這是孩子對父母心理狀態的一種繼承和延續。

有些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氣之後,往往會失去理智,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冷靜下來又心生悔意,懊惱不已,其實就是在不斷重複情緒失控的過程。

隨着類似情況日復一日的重演,這種心理模式逐漸被孩子習得和繼承,最後孩子也會變成容易失控的人。

4、孩子觸覺失調

孩子情緒失控,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爲“觸覺失調”。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皮膚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

觸覺失調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爲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偏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其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剖腹產的生產方式使孩子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缺乏觸覺刺激。家庭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孩子活動空間減少,缺乏戶外等遊戲。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保護過度或限制過度等都會導致孩子的觸覺失調。

怎麼應對孩子情緒失控?

父母必須要明白,兒童對情緒的認知、表達、疏導都是發展的初步階段。

成人能夠清晰的分辨不同情緒:壓力大、生氣、挫折等,但是孩子往往不能分辨,只能籠統地感到“這讓我不高興”。

而且他們會用直接等行爲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等,他們還不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和疏解情緒。

作爲父母,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行爲、語言、表情等線索去準確判斷孩子等情緒。

只有這樣才能搞清楚孩子行爲和情緒背後等原因,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認同孩子的情緒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就能夠平復孩子的情緒,孩子也不會被同一個問題困擾。

小寶上幼兒園時,有次突然哭了起來,老師沒有指責他,也沒有問他爲什麼哭,只是抱住他拍着他的背說:“小寶,你很傷心哦。”

小寶哭了一會兒,自己就說想媽媽了。老師就說:“哦,原來是想媽媽了,你完全可以早點告訴老師,不用不好意思。”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認可和理解。如果你不認同他的情緒,他可能覺得他不應該想媽媽,由此產生內疚感。這種情緒和想媽媽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就很難安慰。

很多孩子入園都會想爸爸媽媽,很多家長會說“不要想爸爸媽媽,我們下班就來接你了”,這就是不認同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說:“我會想媽媽的。”那麼就回答:“媽媽也會想你的。”

幫孩子認識情緒

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緒是模糊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定義情緒,這樣孩子才知道情緒是有邊界的,是可以控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的方式除了直接告訴他“你臉紅、揮拳頭,這是生氣”;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介紹情緒的繪本,讓孩子直觀的學習,碰到這種情況是什麼情緒。

這對孩子有很大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把他們的思路從消極情緒轉移到怎麼解決問題的積極思考中來,這對孩子的成長尤爲重要。

引導孩子調整情緒

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生氣想打人的時候,生氣的情緒是應該被接納的。

教孩子有效發泄自己情緒的方法,比如運動、大喊、大哭、唱歌,或者通過談心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他們就能平靜下來。但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陪孩子玩觸覺遊戲

如果出現因觸覺失調導致的情緒失控,還需要父母給予多點耐心與刺激,幫助孩子走出“壞脾氣”。

家長可以讓孩子接受一定的觸覺小遊戲的訓練,從根本上調整孩子的情緒失控。

抓癢遊戲:

讓孩子躺在牀上,抓撓他的腋下、胸口,依照孩子的反應來控制力道,如果連一些常常接觸他人的部位也有強烈的反應,則需要加大此遊戲強度。抓癢遊戲不是把孩子抓撓舒服了,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刺激,強化這種感覺刺激的學習。

麻布刷身遊戲:

用麻布用中等力道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後背、手心、足部,可以邊唱歌或者講故事,保持輕鬆的氛圍,以免孩子過度緊張。也可以用毛巾、海綿、媽媽化妝用的軟刷子代替。

大毛巾卷遊戲:

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捲起來,再輕輕滾動或者下壓,也可以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強化各個部位的觸覺感受。

墊上游戲:

讓孩子在軟地墊上雙手抱頭,向左右兩個方向翻滾,對運動企劃,對觸覺,身體平衡與協調都有幫助。

小刺球遊戲:

用帶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進行滾動、摩擦、輕壓,主要刺激孩子的後背、腳心、手心、腋下、脖子,四肢與前胸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在這個情緒學校裏,父母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情緒的。

由此可見,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父母的必修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