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保健 >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氣溫陡降,記者瞭解到,各大醫院的婦產科接連救治了多例產前子癇孕婦。婦產科專家提醒廣大準媽媽們,眼下正是孕婦子癇多發季節,有妊娠期高血壓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防治,在氣溫驟降時更要注意保暖,以免誘發產前子癇。

天冷 妊娠高血壓準媽媽當心子癇

林女士懷孕後營養充足,運動較少,在懷孕5個月時做孕檢查出患有妊娠高血壓。元旦期間,有辦喜事的親戚,她挺着大肚子走親訪友。晚飯後,她和丈夫在冷風中打的,因爲等候的時間較長,她在冷風中站了近半個小時。回家後,她感到眩暈頭痛,突然發生手足抽搐、意識模糊,其家人還以爲她是要提前分娩了,趕緊將她送到附近醫院的產科。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季相蘭說,在林女士身上發生的是“子癇”,這是一種較重的產科疾病,常見於妊娠高血壓的孕產婦羣體,多發生在晚期妊娠和臨產前。由於現在天氣寒冷,空氣流通性差,此類孕產婦血管易收縮、痙攣,造成血液含氧量降低,引發全身缺氧、抽搐,並伴隨意識喪失,對孕婦本人和胎兒影響極大。嚴重時,會引起呼吸暫停、血氧飽和度下降,腦組織缺血、缺氧、腦水腫、腦溢血,慢性宮內缺氧可導致新生兒窒息。

季相蘭提醒說,每年冬春季節天氣驟變時,醫院就會出現此類危重的準媽媽。子癇和妊娠高血壓關係密切。同時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孕婦雖然沒有高血壓病史,但也會因情緒緊張、寒冷刺激發生“子癇”。

子癇危及胎兒、孕婦生命

季相蘭說,部分女性妊娠後可能患上高血壓,其中有些人除了血壓升高,還伴有蛋白尿、病理性水腫等表現。這就是子癇前期。如果病情進一步進展,最終有可能發展爲子癇。嚴重的子癇前期或子癇,都可能威脅孕婦和胎兒的生命。更糟糕的是,這種疾病還存在某種後續效應,如果產下的是一名女嬰,其日後患上子癇前期的風險也很高。歐美學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準媽媽治療得當,躲過了子癇這一劫,日後得高血壓、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風險也會比常人高出數倍。

“以前認爲這類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沒法預防。但近二十年來,歐美國家通過一系列監控、防範等措施,已使該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季相蘭強調,發現易患人羣並提早監測非常重要。預防子癇前期就好比防範火災,關鍵在於找出隱患。

孕前檢查是預防子癇前期的第一關,目的在於儘早發現高風險的人羣。”以下5類人是子癇前期的易患人羣:初孕婦女,尤其是年齡小於20歲,或大於40歲;雙胎、多胎的孕婦;有高血壓易感因素、遺傳因素的女性;有血管性疾病、腎病及糖脂代謝異常的女性;超重或營養不良的女性。此外,曾有重度子癇前期、不明原因胎死宮內或胎盤障礙、胎兒生長受限的病史,以及有抗磷脂綜合徵的女性再次妊娠也屬於高危人羣。總之,屬於上述任何一種情況的女性,孕前應儘早向產科醫生諮詢。

高血壓前期必須就診

大多數孕婦往往要等到症狀出現後纔去就診。季相蘭強調,最重要的是在亞臨牀階段也就是發病前就進行干預。根據她的經驗,如果孕婦處於高血壓前期,即收縮壓在131~139毫米汞柱、舒張壓81~89毫米汞柱;或者體重增加異常,即中晚期妊娠每週體重增加0.5公斤以上;出現不易消退的水腫,必須及時就診。化驗時若發現血小板進行性減少、低蛋白血癥,都要提高警惕性。

一旦確診子癇前期,醫生通常會選擇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壓藥物;若病情嚴重,則應立即終止妊娠。

一旦發生子癇怎麼辦呢?首先要把病人置入安靜的暗室裏,避免聲光刺激;爲了防止病人牙齒咬動時傷及脣舌,可用壓舌板或筷子隔在病人上下臼齒之間,並且把病人的臉部偏向一側,以便白沫或鮮血流失;禁止飲食;爲了防止病人在抽搐時從牀上跌落,應有專人看護並在牀上綁上護欄;同時,要密切注意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等。

富含Vc果蔬——— 預防先兆子癇

有關專家對數百名先兆子癇及健康孕婦的飲食進行調查時發現,每天從食物中攝取Vc較少的孕婦,血液中的Vc水平也較低,她們發生先兆子癇的機率是健康孕婦的2~4倍。因此,專家建議孕期應注意攝取富含V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每天的攝取量最好不低於85毫克。

芹菜中富含芫荽甙、胡蘿蔔素、Vc、煙酸及甘露醇等營養素,特別是葉子中的某些營養素要比芹菜莖更爲豐富,具有清熱涼血、醒腦利尿、鎮靜降壓的作用。孕晚期經常食用,可以幫助孕婦降低血壓,對缺鐵性貧血以及由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引起先兆子癇等併發症,也有防治作用。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準媽咪百問 解讀孕期疑問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第2張
 完美孕育全面解析:孕早期篇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第3張
 親子趣圖故事:寶寶心事和孕媽媽的肚皮畫展

  

警惕:子癇是“胎兒殺手” 第4張
 2011適合兔寶寶的吉祥好名字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