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寶寶生下來第一次發燒的時候,寶媽們一定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你知道是什麼嗎?

當寶寶生下來第一次發燒的時候,寶媽們一定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寶寶的發育成長過程中,生病是難免不了的。尤其是寶寶第一次出現發燒的時候,大概沒有哪個爸爸媽媽能淡定面對的。

“不咳嗽、不流鼻涕,除了發燒沒有其他症狀,體溫燒一會又降下來。”當新爸媽遇到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時,首先要考慮“幼兒急疹”的可能性,很多寶寶第一次發熱就是因爲它!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什麼是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嬰兒期的出疹性傳染病,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致。多見於6~18個月小兒,主要由唾液飛沫傳播。小寶貝感染幼兒急疹,多半是由無症狀的成人傳染,因爲成年人對這種病已經有了大量的抗體並無症狀,傳染給寶貝即造成小兒發病。感染後可獲永久免疫。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第2張

傳播途徑

幼兒急疹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傳染源多由患兒或無臨牀表現的感染者(成人也可帶有病毒),通過空氣飛沫唾液傳播。多見於6個月到1歲半的嬰幼兒,小於3個月和3歲後少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春、秋雨季多發,感染後可獲持久免疫,但不是終身免疫。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第3張

症狀表現來勢洶洶

臨牀特點是持續高熱3~5天,熱退後身上出現皮疹。熱退疹出是本病的主要特點。

幼兒急疹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多爲7~14天,平均10天。起病比較急,常無明顯原因突發高熱,體溫可達39℃~41℃,可伴有輕微上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也可以出現輕微的嘔吐、腹瀉胃腸炎表現,少數患兒高熱時會出現“抽風”即驚厥。但患兒一般情況較好,發熱期間精神、食慾尚好。

持續發熱3~5天,體溫驟然降至正常後(9~12小時),身上出現皮疹。皮疹爲鮮紅色的斑疹(點片狀不突出皮膚表面)或斑丘疹(突出皮膚表面),直徑2~3毫米,多集中在軀幹、頸部、面部、上肢,下肢較少。皮疹多在24小時出齊,2~3天內消退,疹退後無色素沉着,不脫屑。發病期間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常明顯下降,淋巴細胞相對增高。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第4張

幼兒急疹高熱護理5要點

幼兒急疹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情恢復快,也就是說到一定時間就好了,所以不要緊張。通常不需特殊治療,主要是加強護理和對症治療。

此病初期主要表現爲發熱,其他伴隨症狀常較輕微或不明顯,所以初期護理主要是發熱尤其是高熱的護理。由於嬰幼兒大腦正處於繼續發育期,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成熟,發熱後易出現高熱驚厥,故需注意發熱的護理。

1、高熱期間注意降低環境溫度,不要“捂”。

小兒與成人不同,多通過皮膚散熱來使體溫下降。穿得、蓋得越多,不僅不能捂出汗,而且由於熱散不出去,還容易捂出抽風驚厥來,所以小兒發熱千萬不要捂。發熱期間要適當穿衣、蓋被。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第5張

2、飲食清淡,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

小兒發熱時,胃腸功能減弱,消化能力也下降,此時飲食應以流食、半流食爲主。由於發熱,營養物質也會丟失,還要適當補充營養,但切忌甜鹹、油膩。出汗多的寶貝,不要只喝白開水,要適當補充一些電解質水,如淡鹽水,可以喝些含維生素C高的果汁水,如橙汁、獼猴桃汁、檸檬汁等。

3、退熱處理:酌情服用退熱藥,要注意溫度和時間。

一般體溫超過38.5℃時可服用藥物降溫,若患兒曾有過驚厥的,體溫達到38℃即可服退熱藥,兩次服用退熱藥的時間一定要間隔4~6小時。

物理降溫:注意頭部降溫:冰敷、一貼涼、頭枕冰袋;也可洗個溫水澡,水溫應低於體溫的2℃~3℃,時間要短,5~10分鐘爲宜。

4、可服用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由於本病爲病毒感染性疾病,不需常規服用抗生素。

5、避免到人多密集的場所,以減少交叉感染。

每個寶寶第一次發燒,幾乎都是因爲它! 第6張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天氣寒冷時,可用溫水擦浴

簡單地說,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浸溼毛巾擦澡,擦拭寶貝的額頭、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這樣做是爲了讓皮膚血管擴張,把熱量散發出去,同時溫溼毛巾擦拭後留在皮膚上的水在蒸發時,也會帶走一部分熱量。

一些研究表明,溫水擦浴與退熱藥物合用,比單獨藥物降溫更爲有效。嬰幼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成人大,溫水擦浴的退熱效果會比成人更好。

天氣暖和時,可直接溫水洗浴

重點是控制好水溫,水溫最好保持在37℃左右(因爲發熱時體溫升高,較低的水溫會令身體感到不適,所以這個數值比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29.4~32.2℃要高,家長可以酌情參考之)。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