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孩子咳嗽爲什麼總是不好?無關乎天氣原來是我們忽視了這些……

孩子咳嗽爲什麼總是不好?無關乎天氣原來是我們忽視了這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咳嗽爲什麼總是不好?無關乎天氣原來是我們忽視了這些……

咳嗽是一個症狀不是一種疾病

認識氣道及咳嗽的意義

氣道也稱爲呼吸道,分爲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支氣管的分支以及肺泡。

呼吸道不僅能保證氣體的順暢通過,還能對吸入的空氣進行加溫、溼潤、過濾、清潔。

經過鼻毛和鼻甲過濾阻隔了較大顆粒的空氣,在氣管和支氣管及其分支進行進一步的過濾和清潔。這種清潔功能是通過氣道黏膜上皮的纖毛和黏液進行的,吸附了細微顆粒物質和病原微生物的粘液在纖毛的擺動下,到達咽喉部,然後可以通過咳嗽排出體外。

因此咳嗽是機體清除異物,保持氣道通暢的重要防禦性反射。對人體是有利的。不能有效咳嗽反而會引起痰堵,反覆肺炎,肺不張等問題。

偶爾咳嗽是正常的,咳嗽也可以是疾病的一個症狀。

兒童咳嗽的常見原因

兒童咳嗽的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異物吸入、過敏和哮喘、理化刺激(包括霧霾和刺激性氣體)等。下面我們談談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病毒引起,表現爲鼻塞、流涕和咳嗽,症狀在第2-3天達到高峯,多數在1-2周內緩解,不主張使用感冒咳嗽藥;

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孩子常表現爲突起高熱、頭痛、肌痛、萎靡等全身症狀,也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感症狀,病程至少5-7天,高危人羣可發生肺炎、中耳炎等併發症,奧司他韋治療有效;接種流感疫苗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喉炎:

也是病毒引起,咳嗽呈犬吠樣、聲音嘶啞、吸氣性喘鳴,由於可導致喉梗阻,需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呼吸困難,激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療。

2下呼吸道感染

毛細支氣管炎:

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氣促、喘息、咳嗽1-2周開始緩解,沒有特效治療,只能對症處理,(補充水分、吸氧),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可能對緩解症狀有幫助。

細菌性肺炎:

是感冒不常見的併發症,常表現爲咳嗽持續、再次發熱、病態(精神食慾不好)、呼吸費力,需要抗生素治療。

需要鑑別特殊病原感染,例如百日咳桿菌引起的百日咳,結核桿菌導致的肺結核,大兒童的支原體肺炎以及小嬰兒的衣原體感染。

如果孩子進食玩耍或吃奶時突然嗆咳,需要警惕異物吸入,應當立即就醫。

病程超過4周的咳嗽稱爲慢性咳嗽,最常見原因包括咳嗽變異性哮喘、上氣道咳嗽綜合徵(也稱爲鼻後滴流綜合徵)、呼吸道感染後咳嗽等。

什麼情況需要帶孩子去醫院

咳嗽超過2周

伴有黃痰、痰血

再起發熱

精神萎靡、納差(吃飯不好)

小於3個月的嬰兒咳嗽

氣喘,呼吸費力

進食或玩耍時突然嗆咳、嘔吐、哭吵

咳嗽的治療

最根本的還是病因治療。

病毒感染多靠自身免疫力自愈,如有細菌感染,應當足量足療程使用抗生素;

哮喘引起的咳嗽需要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和激素,而不是輸液用抗生素;

慎用OTC感冒咳嗽藥,尤其是中樞鎮咳藥(如含右美沙芬,福爾可定,可待因的複方咳嗽藥);

必要時可以選擇霧化吸入治療。

家庭護理方面父母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打開空氣加溼器,減少氣道敏感引起的咳嗽;

清理鼻腔,如孩子有鼻塞流涕症狀,洗鼻子可以減少鼻後滴流引起的咳嗽;

多喝水或者熱湯,大孩子可以含服潤喉片減輕氣道不適。

Q&A

媽媽最關心的咳嗽問題Q&A

媽媽

輕微細菌感染導致的咳嗽是不是可以自愈?那支原體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果不用阿奇黴素,能不能自愈?

鄧醫生

輕微的細菌感染是可以自愈的,尤其是大孩子,他們有一定的抵抗力,不是一定要使用抗生素的。但有些細菌感染,還是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根除。支原體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見,但多見的是支原體肺炎。

媽媽

8個月的嬰兒,11月份咳嗽去檢查是支氣管炎,後來好轉。這幾天突然聲音嘶啞,今天去查了說可能是喉炎,沒開,說注意觀察有沒有呼吸困難和破竹,那這個喉嚨嘶啞就不管了嗎?

鄧醫生

大孩子在感冒的時候出現聲音嘶啞,如果沒有空空樣咳嗽及喘息的情況,可以在家觀察,無特殊情況,會慢慢好轉。但是小年齡的孩子出現聲音嘶啞則需要謹慎,如伴有空空樣咳嗽,吸氣性喘鳴,是喉炎的典型表現,建議可以霧化激素治療。如病情進展迅速,可能預示着喉梗阻,則需要及時就醫。

媽媽

鄧醫生,我想請問最近很多提倡在家裏做霧化,是不是無論有沒有咳嗽,也不管有沒有支氣管炎這些徵兆,也可以在家做霧化進行預防呢?

鄧醫生

霧化治療不能預防咳嗽,咳嗽時,如果不使用藥物,僅是生理鹽水,那只有溼潤氣道的作用,減輕氣道的刺激引起的咳嗽,這種情況只需使用空氣加溼器而不需要霧化機器。咳嗽嚴重可能會伴隨喘息,這時需要霧化吸入一些藥物如支氣管擴張劑和激素來治療。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