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當寶寶誤食了異物該怎麼辦

當寶寶誤食了異物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照顧寶寶的時候,我們需要堤防寶寶的小嘴。很多寶寶都喜歡把一些小物件往嘴裏塞。那麼當寶寶誤食了異物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當寶寶誤食了異物該怎麼辦

寶寶天生就喜歡用嘴巴探索世界,見到新奇的東西總喜歡用嘴巴去嚐嚐。1歲之後,寶寶能吃的食物越來越多,尤其是開始吃一些“有難度”的食物,比如魚、堅果、帶核或帶殼的水果等,誤食異物的概率也開始激增。此時你只會驚慌失措嗎?正確處理才能保命!

最近值夜班時接診了一個1歲多的寶寶,送過來時有明顯的聲嘶、喉鳴、氣促。媽媽說上午孩子還好好的,突然就一陣咳嗽,接着喉嚨就有呼嚕呼嚕的響聲。當時媽媽拍拍寶寶的背,見咳嗽好些就以爲沒事了。沒想到,之後寶寶咳嗽漸頻繁,且伴有聲嘶、氣促。追問媽媽寶寶有沒有吃什麼食物時,媽媽才突然想起寶寶好像自己拿過桂圓吃,隨後就出現了異常。根據媽媽提供的病史及檢查結果,考慮氣管異物可能性很大,醫生給寶寶做了急診手術,結果在聲門下取出了桂圓核。

NO1 .當異物卡喉發生窒息

寶寶喉嚨卡了異物,首先會表現爲劇烈的嗆咳,接着出現氣促、喉鳴、聲嘶、口脣黏膜及面色青紫。如異物較大且正好嵌頓於聲門或主氣道時會出現面色發紺,甚至窒息而 死亡。

寶寶異物卡喉發生窒息,父母怎麼辦?應迅速撥打120,同時立即對患者進行現場急救。

記住:我們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僅有4分鐘!首先清理患兒鼻腔及口腔的分泌物,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海姆裏克急救法幫寶寶進行急救。

幼兒呼吸道異物窒息急救法

如果是2歲以下的孩子,應馬上將孩子口中的分泌物清除,自己坐下後抱起寶寶,讓寶寶俯臥在自己的雙腿中間,使其頭面部朝下,低於胸部水平,用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在寶寶雙下頜骨部位,固定頭部,用另一手的掌根部用力拍擊孩子兩肩胛骨之間的部位4~6次,使呼吸道內壓力驟然升高,形成氣流將異物排出,同時要觀察孩子是否將異物吐出,並及時清除。

如上述操作異物沒被吐出來,可變換姿勢,將患兒頭面部朝上,使孩子平躺於救護者的腿上,同樣一手伸向幼兒背部並用手掌固定幼兒頭頸部,另一隻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孩子胸骨下半段的位置,垂直按壓4~5次,促進異物排出。

兒童及青少年呼吸道異物窒息急救法

2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施救者可站在或蹲在孩子背後, 雙臂環抱其腰部,叮囑孩子身體前傾,頭略低,嘴張開。一手握拳放於孩子肚臍上方和胸骨下緣之間,另一手緊握該拳,並用力快速向內、向上衝壓6~8次,以此形成氣流,驅出異物。必要時可重複以上手法直到異物去除。注意:衝擊按壓的時候要注意用力方向,避免損傷胸骨和內臟。

TIP: 不要用手摳或倒吊

當孩子因發生了異物卡喉而窒息時,請不要盲目地用手摳喉嚨,因爲在看不到異物的情況下盲目摳喉嚨,異物容易越嵌越深;也不要將孩子雙腳抓起倒吊從背部用實心手掌拍打,這樣做不僅無法幫助異物排出,還可能造成寶寶頸椎受傷、肺出血等。

No2 .當寶寶卡了魚刺

如果魚刺小,且扎得不深,可以通過咳嗽產生的氣流咳出來,或刺激咽部引起嘔吐反射排出。如果這個方法仍不能促使魚刺排出,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耳鼻喉科將魚刺取出。有些父母喜歡自己拿鑷子夾,這樣可能更糟糕。父母自己給寶寶夾魚刺,因爲視野不好,或寶寶沒有固定好頭部,可能會導致寶寶的口腔黏膜損傷甚至傷及咽喉部。

TIP: 強吞飯糰、喝醋真的沒用

曾有個孩子在吃魚時卡了魚刺,父母讓孩子強吞飯糰。當時以爲把魚刺帶着嚥下去了,誰知之後孩子的喉嚨疼痛加劇,頸部開始腫脹,形成了頸部膿腫。因爲魚刺刺入咽部組織後,會隨着咽部肌肉的運動越扎越深,還能遊走於深部組織,形成局部膿腫甚至刺入血管引起大出血。而且魚刺一旦扎進組織深部就很難取了。這個男孩因爲一根魚刺,接受了兩次全麻手術才完成治療,徹底把魚刺取出。魚刺也是魚骨,質地硬,也許小的魚刺通過食醋的長時間浸泡會軟化,但絕不可能通過一口醋就一下軟了,尤其是較大的魚刺更不可能被醋軟化後而自行排出。

No3 .如何預防呼吸道、食管異物

1 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做到“食不言,寢不語”。吃東西時不要追跑,不要打鬧,不要哭吵,不要大笑,不要蹦跳。

2 3歲以下的寶寶在食用魚、堅果類、帶核的食物時,要看護好,不要讓寶寶自己進食。

3 給幼兒選玩具時,儘量不要選需要拆裝的且由多個小零件組合的玩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特別喜歡將這些小零件放入嘴中,很容易引起誤食。

4 不要把鈕釦電池放在孩子能看得見的地方。鈕釦電池腐蝕性強,誤食後危害極大。

5 積極宣教。在孩子容易誤食異物的這個年齡段,父母要經常向老人、親戚朋友科普預防呼吸道卡異物的知識,謹防其他成人或大孩子給幼童喂東西吃時發生險情。

6 萬一孩子誤嗆異物,父母要冷靜面對,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讓孩子免於危難。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