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急救措施 > 寶寶誤吞異物怎麼預防

寶寶誤吞異物怎麼預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我的耳朵好痛喔!」當孩子說喉嚨痛、耳朵不舒服時,大部分家長會猜想孩子感冒了。但是除了生病之外,異物跑進鼻子、耳朵,吞到肚子裏也可能有類似症狀。遇到這種狀況時,該如何判斷和處置,才能避免造成更大傷害?

孩子在遊樂場的決明子池子裏玩耍,身體整個埋進池子裏,怎麼知道決明子一不小心就跑進了耳朵裏,因爲位置太深,最後送醫院被全身麻醉了,醫師纔好不容易把決明子取出來。這種異物掉入孩子耳朵、鼻子,或是誤食各種物品的事件時有所聞。若只是一味的禁止孩子不能玩並不能完全杜絕危險,大人應該盡保護和安全教育之責。

遊戲都有風險,安全教育和父母把關缺一不可

決明子池、沙坑或球池,你認爲哪個對孩子來說最安全?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認爲:「沒有絕對安全的材質,每個遊具都有風險,家長應思考給孩子正確的安全教育,還有家長本身的警覺性都很重要。」

當然,場地管理者也必須提醒遊具可能有的風險,以決明子池爲例,應告知幾歲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長陪同纔可玩(避免誤食),不可平躺、不可將頭埋入等規定。家長也可以保有警覺性,當孩子從池中游玩結束後,檢查一下小朋友的耳朵、鼻子,是否有異物卡住,若有不對勁馬上處理。

3歲以下容易有異物入侵傷害

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漢屏表示,3歲以下的孩子特別容易誤食各種小東西,最常見的異物吞食就是零錢等生活常見的物品,若卡在食道,要快點請醫師夾出來。

最好的預防就是把家裏的小東西收起來,吳漢屏提醒,因爲幼兒跟大人的身高不同、視線也不一樣,常常會挖出意想不到的東西玩,家長收拾家裏時要蹲下來仔細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地方。

另外則是孩子在「混齡」的狀況遊戲時,也可能增加異物吞食的風險,不管是在親戚家、外面的遊樂場所,年齡較大孩子如果帶了有細小零件的玩具,可能在遊玩過程中脫落,要小心3歲以下的孩子抓了就吞進肚子。

寶寶誤吞異物怎麼預防

如果仍然不幸遇到孩子被異物卡住,該如何判斷和處理?

1、孩子呼吸有異、胸痛、腹痛,家長需提高警覺

因爲家長不可能24小時盯着孩子,有時候孩子吞下了玩具、把BB彈塞進鼻子裏,甚至是自己也沒發現的異物掉入耳朵、鼻子,就要靠家長的觀察發現。

年幼的孩子可能還不會溝通塞入、吞食了哪些物品,若出現異常哭鬧,或是呼吸有雜音和喘鳴聲,家長應該特別警覺;而大一點的孩子若表達想吐、胸口痛、肚子痛、喉嚨痛、沒辦法呼吸,或是家長髮現孩子只用嘴巴呼吸、突然聽力變差、什麼都吃不下等,都要儘速就醫檢查。

除了3歲以下的孩子,就算年紀比較大的小孩,也有異物吞食或小東西跑進鼻子或耳朵的可能,當孩子表達身體不舒服時,家長也要將異物入侵當成懷疑的選項,小朋友可能在玩的時候不小心吞進物品,怕爸媽會罵不敢講,拖延就醫反而造成傷害。

2、肉眼看得到且伸手可及,才能自行處理

大孩子常見的異物入侵是魚刺卡在喉嚨,如果魚刺靠近口腔,家長看得到且用手就可以拔除,才能自己處理。包含魚刺的其他小東西,只要卡在食道、耳朵、鼻子,就算看得到,家長也不要自行用工具去挖、去推,愈挖愈深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甚至是呼吸道和耳膜聽力受損。

3、尖銳物、電池類、磁性小物「卡管」,必須立刻送醫

吳漢屏解釋,大部分已經被吞進肚子,醫師判斷沒有立即危險性的小東西,像是鈕釦等物品,醫師可能會觀察之後讓孩子自行從腸道排出,但有些物品具有高危險性,一定要立刻處理,像是尖銳的別針、回形針,有化學腐蝕及放電傷害的電池,或者卡在食道和鼻子裏的任何東西,只要發現就要立刻找醫師處理,甚至孩子已經出現強烈不適的症狀,就要馬上送急診。

「有些家長會忽略玩具上的小零件、可拆卸的鋰電池等,這些有危險的玩具和物品千萬不可以給孩子玩。」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陳舜任,就曾遇過小孩把電池塞進鼻孔的急診案例。陳舜任表示,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小孩手上的東西,譬如硬幣、別針、小型玩具、電池等,「或是像前陣子流行的巴克球,因爲具有磁性,若是不小心誤食,兩顆球以上就會吸在一起,便有腸胃道穿孔的風險」,建議家長不能大意。

希望孩子玩得開心,安全教育和家長的保護缺一不可,且要依照年齡有不同做法,林月琴提醒,未滿3歲的孩子當然保護爲主,但也要花點時間做安全教育,即使可能一知半解,也應從小讓他慢慢習慣。然而不管幾歲的孩子,都需要家長花心思疏導和教育,如果只告訴孩子「全面禁止」,小朋友反而會更想去做爸媽說「不準」的事情。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