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原生家庭之傷的罪魁禍首:父母無法感受自我價值,導致不尊重子女

原生家庭之傷的罪魁禍首:父母無法感受自我價值,導致不尊重子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上一章中,我們談到原生家庭之傷會使得子女在家庭中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假我”來適應家庭環境,並且對“真我”產生“毒性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是認爲真實自我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羞恥,是對自己作爲人的價值的貶低。

原生家庭之傷的罪魁禍首:父母無法感受自我價值,導致不尊重子女

毒性羞恥感導致傷害

在上一章中,我們談到原生家庭之傷會使得子女在家庭中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假我”來適應家庭環境,並且對“真我”產生“毒性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是認爲真實自我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羞恥,是對自己作爲人的價值的貶低。

同樣地,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大大小小個體創傷和集體創傷的父母也會在家庭、社會等方面戴上“面具”來保護自己,通過忽視、否定和扭曲自己的真實想法、情感和需求的方式,來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他們內心情感電池中積攢的創傷電量,正是長年累月、疊加累積的“毒性羞恥感”。

由於知識的匱乏和環境的侷限,許多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早於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人)很難承認或者感受到自身毒性羞恥感的存在。因此,這些父母們看似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卻缺少對於真實自我的接納與感知。子女的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錯誤都可能會讓他們恐慌,害怕子女戳穿自己“權威家長”的面具,也害怕在子女面前暴露真實的自我。在恐慌之中,這些父母們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虐待、羞辱、漠視、控制等舉動,來保護面具、隱藏真我。一旦父母們爲自己創造了假我和麪具,他們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真實的人,不可能給子女真實的愛。可以說,毒性羞恥感是造成許多嚴重的原生家庭之傷的罪魁禍首。

以下,我們將來看看毒性羞恥感怎樣影響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

無法感受自我價值,導致無法尊重子女的價值

毒性羞恥感讓人無法感知自己的個人價值,因此他需要通過不斷達到外在的條件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藉着對比他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來掩飾內心的自卑和羞恥感。當一個人的自尊心不能形於內,反而求於外時,他的自尊心就處於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中。在取得外界認可的成功時,他會自我膨脹,而失去了外界的肯定後,他會感到人生一敗塗地。

有些父母的自尊心正是如此。當他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作爲人的價值時,他們就無法客觀地尊重子女作爲人的價值。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子女,他們常常處於患得患失、害怕犯錯,以及自覺不如人的心態中。他們只能夠看到和欣賞子女的外在表現、外貌、課業成績、工資薪酬等,也會教導子女要努力追求他人的認可。當看到子女會犯錯誤,會不完美,會表現得和其他兒童或青少年一樣稚嫩和脆弱的時候,他們會感到莫名的怒火和羞恥,因爲他們的個人自尊心也建立在子女的表現上。自己和子女是否達到某些外在的標準,以及是否能夠在他人面前維持“完美家庭”的形象,是他們永恆的擔憂和焦慮來源。

小蓮的父親因爲自小家境貧寒,高中輟學就開始從事底層勞動工作,收入微薄。而父親的兄弟們則通過下海經商,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對父親貧困的經濟狀況時常冷言冷語。爲此,父親常常埋怨命運的不公平。有了小蓮後,父親就把自己出人頭地的夢想全部寄託在小蓮身上,對小蓮的學習要求非常高。當小蓮成績不好的時候,父親就會狠狠地毆打她,並且對小蓮的生活極端控制,不許她和同學交友,也不許她發展任何興趣愛好。父親對小蓮說:“你唯一的任務,就是給我考上重點大學,爲我出一口惡氣!”

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之下,如今小蓮已經名牌大學畢業,留美定居。每當逢年過節回家探親,小蓮就會聽到父親在親朋好友面前吹噓小蓮如今的生活,以及自己對小蓮的“教育經驗”。聽到父親的炫耀,小蓮感到了無比巨大的壓力。小蓮既感激父親多年來的嚴格教育,同時也感到父親的做法給她的精神健康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傷害。她並不想配合父親誇讚自己,但又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夠幫助父親在親戚朋友面前“掙回面子”。小蓮傷心地發現,多年來,父親一直都只看重自己的考試成績和工資薪水,小蓮的生活是否快樂滿足,父親從來不曾過問。

好在小蓮逐漸明白了父親喜歡攀比和炫耀子女成就的原因是,父親無法感受到他自己的個人價值,因此一直以來都把自尊心建立在了小蓮的人生成就上。父親對小蓮的嚴厲管教,一方面是爲了她能夠出人頭地,過上和自己不同的生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父親只能夠看到和認可她的外在表現,不能夠欣賞她作爲個人的價值。

在認識到這些之後,小蓮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頓時減輕了許多。因爲她知道,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沒有責任和義務擔任父親自尊心的來源。小蓮也果斷地告訴父親,她並不喜歡被父親當作工具和其他人攀比、炫耀,她希望父親在女兒的成就之外還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受到幸福。

沒有健全的邊界意識,導致與子女的共依賴關係

邊界是人和人之間的一道隱形的柵欄,它規定了什麼屬於自己,什麼屬於他人。在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的影響下,有些人沒有能力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建立,或者接納清晰的邊界,因爲清晰的邊界很可能會考驗他們不穩定又脆弱的自我認知,讓他們感到真我處於被暴露的危險之中。邊界意識不健全導致的後果是,這些人不僅會肆意無知地闖入他人的邊界,而且自己的邊界也會渾然不覺地被他人侵犯。

有些造成原生家庭之傷的父母也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對於50後、60後,在不少父母的成長過程中,“有邊界意識”是一件會引發毒性羞恥感的事情。在那些年代裏,每個人都需要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才能夠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中存活下去。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母,身體、情感和心靈的邊界長期被人以“親情”“關心”等善良的名義入侵,久而久之,他們便無法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之間這道無形“屏障”的存在。在做了父母之後,他們自然而然也無法尊重子女的邊界,更無法教育子女如何維護自己的邊界。在他們心中,“孩子的就是我的”,很難感覺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不同。面對孩子體現出的獨特個性,他們會非常痛苦和不解:“你怎麼會這樣做?”“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此類父母也會經常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完成各種事情,承擔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以“爲了孩子好”爲名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這樣“揹着孩子前行”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共依賴關係。

共依賴關係指的是一個人需要得到另一個人的肯定和依賴,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自我意識。在親子關係中,共依賴關係體現爲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價值和希望都寄託在子女身上,只有感受到了子女對自己的依賴,父母才能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

來訪者小湯和他的母親就處在這樣的共依賴關係中。在懷小湯的時候,母親被出軌的父親拋棄,因此她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託在了小湯身上。儘管自己收入不高、工作也很辛苦,但是母親一直對小湯有求必應,寧可自己縮衣節食,也要滿足小湯所有的願望。與此同時,母親也經常對小湯抱怨自己的辛苦,並且告訴他,“媽媽每天這麼辛苦,全部都是爲了你”,使得他不斷地爲母親的付出、自己的享受而感到內疚和自責。

母親不知道,看似親密無間的母子關係,其實背後暗流洶涌。“媽媽對我太好了,好到讓我只想躲着她。”小湯這樣說道,“我衷心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到我的身上。”

母親建立在犧牲自我上的付出,既是對小湯無微不至的照顧,又是對小湯的一種控制手段。被丈夫拋棄的痛苦、失望和羞恥,讓母親在“兒子的照顧者”這個角色之外,找不到其他的存在感。母親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兒子對自己的依賴上,把兒子的人生視爲自我的衍生與價值感的來源,把兒子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兒子的成敗看作自己的得失。在潛意識裏,母親不能夠接受兒子離開自己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意識到母親與自己的共依賴關係之後,大學一畢業,小湯就申請了全額獎學金出國讀博。儘管內心十分愧疚和糾結,小湯依然堅信,這可能是對母親和自己最好的選擇。

缺乏自我安撫的能力,導致利用子女修復自我

自我安撫是在遭遇到挫折、失敗或者錯誤後,一個人能夠讓自己平靜下來,感受到安慰和鼓勵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是否情感成熟的重要標誌。比如說,摔了一跤之後,幼兒可能會坐在地上嗷嗷大哭,等着父母把他(她)抱起來進行安慰,而擁有了自我安撫能力的成年人,則能夠自己伸手撫摸摔痛了的地方,安慰和鼓勵自己站起來再往前走。

有些造成原生家庭之傷的父母,正是缺乏這樣的自我安撫能力。在毒性羞恥感的影響下,他們極力逃避挫折帶來的痛苦感受,無法直面內心渴望被安撫的情感需求。同時,他們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能夠給自己提供安慰和鼓勵。遭遇挫折或者失敗後,這樣的父母不知道該怎樣讓自己平靜下來。他們會像幼兒一樣,用情緒感染的方式來贏得其他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情緒感染指的是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用讓其他人也不開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像嬰兒在飢餓時不會講話,而是嗷嗷大哭,讓家長不得安寧那樣。他們也會像幼兒一樣,時時渴望有人能夠抱起他們、安慰他們、肯定他們。

可以說,他們雖然已經爲人父母,但是在情感上,他們還未成熟。因此,在親子關係中,他們常常會與子女的角色反轉,依賴子女照顧和修復自己情感上的傷痛。這些父母會希望孩子成爲他們的好朋友或者顧問,能夠接納自己傾倒的“情感垃圾”,也能夠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父母向子女抱怨伴侶在婚姻中的問題,期待子女能夠從中進行調停,“去跟爸爸說你希望他早點回家”。

有時,這些父母也會期待子女能夠在情感上安撫自己,就像兒童摔跤後嗷嗷大哭時,渴望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撫一樣。

來訪者小楊就發現,施與原生家庭之傷的媽媽像個小孩。她會因爲一點小事而暴跳如雷,狠狠地辱罵和毆打小楊,也會突然在第二天變成一個善良、幽默和關愛的母親……這些都取決於她這一天過得順不順心。

小楊瞭解到,媽媽的父母在她十歲的時候就雙雙去世了,年幼的媽媽只得投奔遠方親戚,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媽媽從小就沒有感受過父母的疼愛,或者家庭的溫暖。悲慘的童年經歷,讓媽媽沒有機會成爲一個情感成熟的成年人。

例如,在小楊結婚後,媽媽認爲小楊的新家需要重新裝修,於是在未經女兒同意的情況下,找了一個裝修團隊來到小楊家裏。這期間,媽媽爲自己的裝修主意興奮不已,卻完全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極大地侵犯了小楊的生活。在被小楊嚴肅地拒絕了之後,媽媽突然情緒失控,放聲大哭道:“你爲什麼一點都看不到我對你的好?我爲你想了那麼多裝修的主意,你爲什麼一點都沒有感激我?現在我被你氣得心絞痛,你還不來安慰我,簡直沒良心!”

從這件事情中,小楊深切地體會到了媽媽的角色反轉。儘管媽媽之前對小楊百般虐待,卻還希望小楊能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來安撫她、肯定她。因此,小楊說:“媽媽從來沒有擔任好母親的角色。相反,媽媽是這個家裏的小孩。她常常希望家人來安慰他,以她爲中心。她時常放任自己的情緒,並要求其他人無條件地滿足她的需求。我雖然瞭解也同情媽媽的童年經歷,但畢竟我不是她的父母,她也不再是小孩。我無法給她父母般的愛和滋養,也不應該縱容她繼續角色反轉的幻想。”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