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3歲前寶寶和誰睡竟影響他一生的性格

3歲前寶寶和誰睡竟影響他一生的性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件事特別讓我苦惱。

我和老公都很忙,我在孩子4個月後就把他留給郊區的奶奶照顧,他一直跟奶奶睡。只在週末回去看看他。

現在孩子3歲了,該上幼兒園,就把孩子跟奶奶接來和我們一起住。可是,孩子跟我根本不親,睡覺只找奶奶,怎麼哄都不願找我。

不僅如此,我發現孩子的很多習慣都和奶奶一樣,垃圾亂扔、經常說髒話,而且膽小、害羞,愛發脾氣,小小年紀,說話做事都像個老年人……

這讓我非常難過,又很內疚,感覺我這個媽媽當得真失敗……

看完這封信,小編的心情有點沉重,爲這個媽媽和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

作家小巫說過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你一定記得小時候睡在媽媽臂彎裏的溫暖

你一定記得媽媽輕輕拍你入眠的溫柔時光

你也一定記得躺在牀上和媽媽聊完心事後

內心的寧靜

所以,和誰睡這件事真的挺重要的,因爲孩子和誰睡,他的心就是和誰在一起的,受誰的影響也就最大。

可以說,3歲前,孩子跟誰睡,對他以後一生的性格都有重要影響。

那麼,有娃以後,你家寶寶睡哪裏呢?

1

爸媽同睡,孩子跟老人睡

寶寶和老人形成錯位的依戀關係

孩子的性格脾氣與老人相似

3歲後,寶寶很難教養

很多媽媽生寶寶不久後,就會投入工作。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看寶寶,很有老人就會心疼,自覺承擔起夜間照顧寶寶的責任。媽媽苦於自己時間和精力有限,也就順其自然的讓老人去陪伴寶寶入睡。

這種模式,父母可能會輕鬆一些,但弊端也很明顯。

→寶寶和老人建立錯位的依戀關係,寶寶和媽媽不親。上班族媽媽本來白天陪伴寶寶的時間就少,晚上再不加以彌補,就無從建立親密依戀,寶寶和媽媽不親。

→寶寶的脾氣性格和老人更相似。因爲寶寶更多和老人在一起,所以生活習慣、語言風格甚至性格脾氣都會和老人比較相似。

→孩子長大後很難教養。老人長期照顧孩子,沒有父母的參與,容易溺愛,長期下去,寶寶容易任性、自私、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挑食偏食等等,長大後再去糾正就會很困難。

因爲孩子和父母沒有那麼親密,所以也難以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且孩子在心裏還會感到不服氣:“你又沒養(照顧)我,我憑什麼聽你的?”這種親子的矛盾往往在青春期會更加突顯。

3歲前寶寶和誰睡竟影響他一生的性格

2

媽媽和寶寶同睡,爸爸單獨睡

能帶給孩子基本的安全感

但爸爸被忽視

夫妻關係不和諧對孩子成長不利

生完孩子後,這種現象太常見了,媽媽以寶寶爲中心,其他事情都靠邊站,包括老公。

→能帶給孩子基本的安全感。這種模式方便媽媽起夜照顧寶寶;有媽媽在身邊隨時安撫,寶寶睡得更安穩。也能帶給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媽媽獨自承擔育兒工作,給孩子壓力過大。這種模式下媽媽的精力和關注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看上去是個合格的媽媽,獨自承擔着所有育兒工作,爲孩子付出很多,犧牲也很多,但媽媽沉重的愛,也會讓孩子有很大壓力,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

→忽視老公,夫妻關係危險,對孩子成長不利。因爲這種模式明顯嚴重忽視老公,恨不得10塊錢包郵給賣了,看似爸爸在家裏是個甩手掌櫃,實則是媽媽也在不停的把爸爸往外推。

這樣的夫妻關係很危險,因爲這種情況忽略了爸爸的心理感受,爸爸被家庭邊緣化,嚴重影響到夫妻關係的穩定和諧。而糟糕的夫妻關係,是對寶寶成長最爲不利的因素。可能會讓孩子自卑、膽小、怯懦。

3

媽媽和老人帶寶寶睡,爸爸單獨睡

老人、媽媽、寶寶抱團結合

爸爸嚴重缺位

導致女孩易自卑,男孩沒有陽剛之氣

這種睡眠的模式,媽媽可能更輕鬆一些,但是媽媽和老人孩子抱團,爸爸顯然對孩子的成長沒有“話語權”。

→減輕媽媽負擔,媽媽更輕鬆一些:媽媽又多了一個夜晚能照顧寶寶的人,媽媽和老人分工照料孩子更加輕鬆一些。

→錯位的家庭結構關係,爸爸是“隱形人”:這種模式下,完全打亂了家庭結構,老人、媽媽、寶寶抱團結合,爸爸會有很強的被孤立感,尤其老人是姥姥的話更是如此。

這種媽媽和老公的關係平平,感情一般,即便不是因爲孩子,也時常忽略老公的需求和感受。這樣的家庭中,媽媽多強勢,爸爸多弱勢,加之不平衡的家庭結構,家庭關係也是紊亂錯雜的。爸爸在家庭中好像是“隱形人”,常年不被關注,起初也許會“抗議”,但“反抗無效”,終將妥協。

→爸爸嚴重缺位,導致女孩易自卑,男孩缺少陽剛氣:在這種養育模式下,孩子的一切顯然是媽媽和老人說了算,爸爸長期缺位,少了爸爸的關注和影響,無論是對男孩還是對女孩子的成長極爲不利,女孩更容易自卑,男孩也容易

4

寶寶從小單獨睡在自己房間

寶寶從小沒有安全感

不利於親子間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

→這種睡眠模式會讓寶寶從小喪失最重要的安全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裏,西方比較主流的觀點是贊成從小就和寶寶分房睡的,認爲這樣有助於從小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但是近些年來,這種觀點頗受爭議,西爾斯醫生就在《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裏批評了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嬰兒睡眠訓練法,將其稱之爲“比我們培訓寵物還缺少人性的訓練法”,認爲從小強行訓練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西爾斯醫生更贊成媽媽和寶寶同睡,他認爲孩子對與父母親密的需求如果能在早期獲得滿足,長大後就不會對此執着;如果沒有,就會留下一個空位,日後以焦慮的形式重新浮現。

→而崔玉濤醫生也建議:小寶寶先要和父母同睡(是父母,不是和媽媽),再逐漸分牀、分房。

▶ 2歲以前的寶寶都可以和父母同睡,方便媽媽照顧寶寶

▶ 2-3歲的寶寶需要睡在自己的小牀上,小牀和大牀連在一起

▶ 3-4歲的孩子,可以把小牀和大牀分開適當距離,慢慢培養孩子獨立睡覺

▶ 4-5歲的孩子就可以慢慢睡到另一個房間,但不要離父母的臥室太遠,並且兩間臥室不要關門,讓孩子慢慢適應獨立一個房間

5

父母睡大牀,寶寶睡小牀,靠近媽媽一側

寶寶從小安全感強

家庭關係和諧

寶寶長大更容易獲得幸福

這是最推薦的睡眠模式啦,這種睡眠模式無論是對爸爸媽媽還是對寶寶都非常好。

→家庭分工合理,互不干擾睡眠:寶寶既有獨立的睡眠空間,又能挨近媽媽,隨時得到照顧;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媽媽既不用擔心睡着會壓倒寶寶,又離寶寶很近方便夜間照顧;爸媽保持原有的睡眠位置,沒有因寶寶的出生而產生嫌隙。爸爸偶爾還能跟媽媽替換,分工照顧寶寶。

→家庭關係和諧,寶寶安全感足,長大更容易獲得幸福:這樣睡的好處在於,家庭成員之間變成了更加平衡、穩固的三角關係:爸爸媽媽彼此相愛,也都深愛孩子;孩子分別愛着爸爸媽媽。如此,爸爸才真正的迴歸到了家庭中,而不是被媽媽和孩子孤立和邊緣化的一員。

這種睡眠模式下的寶寶從小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在幸福的家庭模式中長大,耳濡目染,長大更容易複製父母的生活模式,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更強。

6

二胎家庭怎麼睡最好?

大牀拼小牀

全家睡一起

現在二胎家庭越來越多,有了老二以後,一家人怎麼睡的確是讓人頭疼的問題,特別是老大還沒到達獨睡年齡的時候,難度係數簡直又增加了N倍。

→大寶跟爸爸睡,小寶跟媽媽睡:影響夫妻關係,大寶也會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

→大寶跟奶奶睡,小寶跟爸媽睡:同樣會導致大寶和老人過於親密,和媽媽疏遠。

→大寶自己睡,小寶跟爸媽睡:如果還沒到獨睡年齡,會讓大寶覺得爸爸媽媽和小寶纔是一家人,自己被孤立了。

→大寶小寶跟媽媽睡,爸爸獨立出去:媽媽照顧兩個太辛苦,夫妻關係也受影響。

那麼,到底怎麼睡纔好?算了,小編不賣關子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大牀拼小牀,大家一起睡。

這種做法可能是對房間、牀的大小是一個挑戰,但是不管是選擇分頭睡還是大牀拼小牀,都是提升家庭幸福最好的方式。

大寶實現了自己和媽媽睡的想法,二寶也得到了貼心的照料,媽媽再不用擔心這個,掛心那個。夫妻感情也保持了有效的交流,皆大歡喜!

牀小?房小?擠一擠,合理佈局一下總會實現的!

7

爸爸經常不在家,怎麼彌補?

媽媽帶着寶寶睡

爸爸欠下的要用其他方式補回來

每次做和爸爸有關的選題的時候,總是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留言:爸爸經常不在,怎麼辦?

這種情況下,建議媽媽帶着寶寶睡,但是睡前可以用視頻或者其他方式和爸爸聊天,並且互道晚安。如果每天早晨還能有“早安”是更好的,因爲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陪伴”。能讓寶寶感覺到,爸爸、媽媽和自己永遠都是一家人,會一直一直在一起。

如果這也很難實現那怎麼辦?呵呵,那就只能爸爸在的時候狠命補償嘍。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