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哪些家庭?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哪些家庭?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時候,孩子能否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還是小心翼翼妄自菲薄,都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哪些家庭?

前些天,帶孩子回了一趟孃家。

一進屋,就看見侄女坐在陽臺上畫畫,特別認真。

走近一看,只見她畫的幾朵荷花栩栩如生,很是漂亮,於是我就誇她“豆豆畫的真好,以後都可以當畫家了!”

侄女見到我來了,停下了畫筆朝我笑了笑,並沒有說什麼。

這時候,豆豆媽媽從廚房出來,說:“你別誇她,她現在也就畫畫好一點,成績一塌糊塗。”

我趕緊接上畫話:“好啦,孩子還小,要求不要太嚴格了。”

她聽完我的話,撇了一眼侄女說:“杵在這裏做什麼,還不趕緊去倒茶?”

侄女被她一聲吼,眼裏突生恐懼,乖乖地去了廚房。

我見狀立馬對她說:“別對孩子太兇了,她成績那麼好,現在已經很優秀了,要適當鼓勵。”

沒想到,她卻說:“算了吧,渾身缺點,想想就頭疼。”

這時候,豆豆端着茶出來,一直低着頭。

忽然間,有點心疼這個女孩。

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優秀的自卑患者”。

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特別優秀,實際上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因爲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她不好的一面。

這樣的形式也許孩子童年時期不會顯現出來,卻會隨着孩子的成長,影響越深。

而豆豆,正是這樣的孩子,所以在父母面前,她總是小心翼翼。

克魯普斯卡亞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行爲都是父母早期教育的結果。

如果孩子總是缺乏自信,常常孤寂,顯得異常小心,多半是因爲孩子的自卑心理。

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通常是父母的這些行爲。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哪些家庭?

1

父母經常吵架

一位知乎網友說:

從記事起,爸媽就時常吵架,嚴重時,感覺家裏的盤子在飛。

直到長大,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裏就莫名的恐懼和緊張。

工作以後,在單位的人際交往關係也比較孤僻自閉,我不敢過多與人交往。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會成爲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它會形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可能讓孩子一直活在自卑和不自信當中。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裏克森認爲: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而這一切都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互動中所實現的。

當孩子對父母有了信任,自信,和愛的基礎,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

而父母之間,總是爭吵,會造成孩子心裏的創傷,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一步一步讓孩子在缺愛的環境中變得自卑。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人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愛。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會充滿幸福感

2

總是給孩子“差評”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打擊,批評和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曾想,這樣的行爲給孩子的纔是致命的傷害。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訪談節目中說:

“小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不要我照鏡子,不要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高一到高三,暑假必須去打工。”

這不是她第一次談起自己的往事。

每一次談到童年,就會淚流滿面,她說,最害怕的就是吃飯,因爲吃飯時,爸爸總會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她經常是邊吃邊哭。

她一直在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中成長,但即使到現在做到央視一姐,也無法扔掉身上自卑的包袱。

她說:“我要比別人做的都好,才感覺到踏實。”

父母經常給予孩子否定,不僅僅是傷害孩子的自尊,更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

父母的差評,是給孩子最深的傷害,在無形中讓孩子認爲:“我,真的不行”。

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能夠在父母肯定和鼓勵中充滿力量,擁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所以,一定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3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曾在《青少年藍皮書》中整理出一項調查,問題是: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幾句話。

在27.5萬人參與中,有一半的選擇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似乎有一種魔力,會出現在教育孩子的各種場合。

曾看過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因爲不能忍受父母“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民警找到後,與她溝通了很久,小女孩才說了第一句話。

聊天中,民警發現女孩特別不自信,她總說自己很差。

事實上,這個女孩成績名列前茅,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但是父母總是用別人來和她作比較,從來看不見她的優秀和努力。

所以,女孩覺得特別傷心。

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裏疾病,導致很多極端行爲。

父母總是把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潛意識裏告訴孩子:你不夠好,你不優秀,你很差。

長此以往,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迷失方向。

父母不妨換一個角度,放大孩子的優點,而縮小缺點,讓孩子在被接納和肯定中,慢慢成長。

4

總是向孩子哭“窮”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是:你認爲上一輩最糟糕的建議是什麼?

有一個回答很戳心:不停地告訴孩子,家裏很窮,父母有多麼辛苦。從小就感覺低人一等,於是裝作一個什麼都不想買的小孩。

被父母“哭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內心自卑又倔強。

很多父母,似乎不願意告訴孩子家裏的真實家境。就算有錢,也會哭窮,目的是要逼迫孩子懂事。

《少年說》一期節目中,高二男孩“控訴”媽媽:

從小學開始,媽媽就經常告訴我,家裏特別窮,都歇不開鍋我常常害怕自己哪一天吃不上飯了。

媽媽的經典名言是:咱家也不富裕,有用的東西砸鍋賣鐵也要給你買,沒用的東西堅決不能碰。

後來,家裏買了一輛車,媽媽卻說是買彩票中的,該節省還是要節省。

長大之後,我才明白,家裏只有我一個人過寒酸生活。

父母一味地“窮養”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物質上的短缺,還有伴隨一生的“自卑感”。

費諾伊德在《童年陰影》理論中提出:童年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長大後更難自立。

父母的格局,才能支撐孩子的高度。

有一句話這樣說:居富貴時,常懷謹慎之心纔是正道,貧寒時,更需要不卑不亢心懷光明。

實事求是告訴孩子,纔是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人生而自卑。

有的孩子,在成長中,走出了自卑,擁有了自信;而有一些孩子,卻在成長過程中陷入自卑的痛苦中。

而讓孩子變得自信還是自卑,都來源於父母的教育。

若父母懂得真誠的欣賞和鼓勵孩子,能讓孩子在被肯定的自信中,看到自己的閃光處。

若父母懂得接納和尊重,能讓孩子在自主嘗試中獲得成就感。

若父母相親相愛,能讓孩子在擁有愛的氛圍中,幸福而又快樂。

孩子的成長路上,請用愛和保護成爲孩子一生的盔甲,激發孩子頑強的生命力,讓孩子用汗水和成就開啓生命最柔和的光芒。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