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急救措施 > 小悅悅事件警示:別讓孩子脫離視線

小悅悅事件警示:別讓孩子脫離視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悅悅事件警示:別讓孩子脫離視線

  綜述篇

相關數據顯示,廣州0- 14歲孩子,2008年有101名死於意外,2009年有98名死於意外,2010年有130名死於意外,2011年1- 8月有73名死於意外。

意外,這一原本取意小概率事件的名詞,在我國已然成爲1-14歲未成年兒童嬰幼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意外傷害已然成爲一項特別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但在廣州市兒童及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監測與教育專家看來,幾乎所有傷害其實都是可以預防的。

  溺水高居致死性意外榜首

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兒童保健科主任、全球兒童安全網絡兒童意外傷害監測和教育系統廣州項目主持人林穗方表示,“按照國際通行分類標準,未成年人意外傷害分別爲溺水、交通意外、窒息、跌落、意外中毒和其他意外(包括燒燙傷、電擊傷、砸傷、寵物咬傷致死等)六大類。歷年來的監測均顯示,兒童意外傷害發生最多的地點是在住宅,其次是幼兒園。致死性意外排前列的則爲溺水、交通意外。”

據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單個醫院統計顯示,2003年,該院一共收治了370名因爲意外傷害而入院的孩子,到了2007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583例,到了2010年,光動物咬傷一項就達到580例,兒童意外傷害攀升趨勢非常明顯。

以死亡率最高的溺水爲例,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區首席代表兼執行總監崔民彥就非常形象地將其稱爲“無聲的死亡”。幼兒喜歡玩水,但對水的危險卻沒有概念,發生在澡堂、浴盆甚至洗衣機、出水口等“安全地帶”的嬰幼兒死亡事件屢見不鮮,就是因爲一旦溺水,孩子無法呼救,且4-6分鐘就可造成不可逆後果。

“其實無論是何種意外,家長有足夠的安全概念,溺水、跌落都是完全可以預防發生的,關鍵就在於家長要保證孩子不脫離視線。”林穗方表示。

 郊區學校傷害發生率最高

在對7歲以下孩子進行非致死性傷害監測的同時,特別高發的中小學生傷害發生率也讓疾控部門警醒,並於2008年開始對廣州的越秀區(市區代表)、白雲區(郊區代表)、增城(郊縣區代表)20所中小學校及海珠、荔灣區各1所職校,共計兩萬多名學生開始進行傷害調查與監測。

調查發現,廣州市中小學生傷害發生率爲21 .63%,受傷後活動不如往常、功能受限乃至殘疾的比例超過10%,傷害同樣對中小學生健康與安全構成較大危害。其中地處城鄉接合部、城中村衆多的郊區學校傷害發生率最高。

市疾控中心學校衛生科張維蔚醫生提出,“處於城鄉交界處的郊縣區,汽車摩托特別多,交通設施不完善,建議家長除了需特別重視對孩子的安全看管外,可以從孩子的着裝進行干預。低學齡兒童的着裝宜鮮豔,特別是陰雨天,建議選用熒光雨具,這樣有利於預防因着裝不鮮明而使司機產生視覺盲區引發交通事故。

此外,動物傷的發生率也以郊區學生最多,張維蔚認爲,這表明寵物放養方面,郊區應規範犬類管理條例並及時進行寵物免疫工作,減少動物傷害乃至狂犬病的發生。

傷害監測提示,運動傷是中小學生傷害的主要形式,扭傷是導致中小學生傷害的首要原因。在受傷學生中,大部分的扭傷、跌倒/墜落傷都是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或娛樂活動時致傷。

  學校開展運動傷干預工作

無論是來自疾控中心死因與腫瘤監測科得到的醫院直報數據,抑或是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從本地戶籍口徑統計的未成年人意外傷害死亡案例,近三年都在呈一定比例的上升趨勢。尤其以溺水、其他外因(動物傷、燒燙傷爲主)、交通事故傷爲主。“在進行了爲期3年的調查、監控後,目前疾控中心已開始對一些學校開展運動傷干預工作,以提升政府、衛生部門、教育部門瞭解運動傷害的危害及預防的重要性,主動參與預防與控制,降低傷害率。”張維蔚透露。

林穗方提出,“在目前託兒所等機構並不健全的情況下,政府可酌情增加設置託兒所,或延長哺乳假期,給家長更多看護孩子的時間。”

此外,針對許多交通意外傷害發生在居民區內的也不在少數,政府在規劃居民小區建設時,做好人車分流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

  住宅意外危險因素

●燒燙傷

盛有熱湯、熱水等容器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廚房煮食物時,關閉廚房的門,以免孩子竄入。

●溺水

孩子在澡盆、浴缸甚至洗衣機邊玩耍時,看護人須時刻在孩子身邊照料。

●中毒

藥品應保存在幼兒不易打開的容器或抽屜中並上鎖,不要用飲料瓶盛裝液體藥品、消毒劑、化學用品。

●寵物咬傷

家有小孩最好不要養寵物,不要讓孩子單獨與貓狗玩耍。

●跌落

窗戶安裝欄杆,寬度要保證孩子不易鑽出,窗邊不要放置桌子、沙發等傢俱,孩子攀爬桌椅等傢俱或站在上面時家長一定要在旁邊看護。

●窒息

不要在孩子視野和手及範圍內放置細小顆粒物(包括食物)。

數據來源:國家疾控中心預防控制系統死因監測子系統

(暫僅限於醫院內死於意外,並由醫院直報廣州市疾控中心死因監測機構)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