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許多媽媽在開啓餵奶模式時,會感到困難重重、疑惑多多。似乎哪裏都有問題,每個問題又都「因娃而異」。

難道就不能給寶媽吃個定心丸嗎?

可以!

如何讓寶寶不吐奶?

奶後拍嗝

喂完奶後,可以將寶寶豎抱片刻並拍嗝;也可等寶寶睡着後進行拍嗝、預防吐奶。

餵奶頻率適中

掌握餵奶的時間,頻率不要太高,也儘量不要在寶寶極度飢餓時餵奶。如寶寶吐奶頻繁,每次餵奶量不宜過多,可少量多次。

吐奶嗆奶這樣處理

如果寶寶嗆奶了,千萬不能豎着抱起來,以免奶水嗆入肺部。

如果寶寶只是輕輕地咳,爸媽可以把寶寶橫着抱,然後讓寶寶把臉側到一邊,幫他拍拍背。

如果寶寶咳得很厲害,可以讓寶寶趴在腿上,適當加大拍背的力度,讓奶液流出來。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純母乳餵養需要喝水麼?

一般來說,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在添加輔食之前是不需要額外喂水的。

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根據寶寶的狀態額外喂水,如:

眼眶下陷

嘴脣乾燥

尿液比平時明顯發黃

這時候同樣建議多喝母乳來補充水分,而不是直接飲用水。

如果寶寶發熱、腹瀉,有脫水的情況,則需要就醫,根據醫生建議補充體液。

怎麼知道奶量夠不夠?

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精神情況或尿量來看奶量夠不夠。如:

精神狀態和互動

寶寶白天是不是表情愉快,反應靈敏。畢竟吃飽了纔有力氣和好心情玩耍。

寶寶大小便量

每天約有 4 ~ 6 片溼透的紙尿片,尿色淺或接近無色,無異味。

4 ~ 6 周的寶寶每天有 2 ~ 4 次大便,不過隨着月齡增加,有的母乳餵養的寶寶也可能出現數天一次大便的情況,這是完全正常的。

體重增加

這個是任何月齡寶寶吃飽的硬指標:

第一個月,每週增重約 110 ~ 200 g;

出生後 2 ~ 6 個月,每月體重增加 450 ~670 g;

出生後 6 ~ 12 個月,體重每月增加 350 ~ 450 g。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第2張

哺乳期如何安全用藥?

如母乳餵養期間需要服藥,需要首先諮詢自己的醫生建議。

避免複合製劑

哺乳期用藥儘量選擇單一成分,因爲單一成分往往更容易獲得藥物安全性的評估。

而複合製劑由於成分多,對哺乳影響也會變得複雜,所以不推薦在哺乳期使用。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第3張

用藥方式選擇

在不影響療效前提下,儘量選擇對乳汁影響最小的。

可以選擇外用的就不選擇口服,能選擇口服的就不選擇靜脈用藥。

用藥時機選擇

推薦媽媽們如果想要進一步降低可能存在的藥物不良反應,可以選擇避開血藥濃度最高的時候餵奶。

通常會建議在一次親喂結束後或者寶寶夜間進入長睡眠後服藥。

母乳餵養 vs 奶粉餵養 ?

母乳是第一選擇

母乳是寶寶最珍貴的「液體黃金」爲初來乍的寶寶提供了第一道保護傘。相信大部分媽媽都知道,母乳是寶寶健康成長的第一選擇。

客觀看待配方奶

配方奶永遠無法超越母乳帶來的活性免疫成分,也無法替代親喂時,母嬰肌膚接觸所帶來的親密感。

但在特殊情況下,配方奶是除了母乳之外,能給嬰兒提供必需營養成分的首選。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鼓勵推薦母乳餵養,但也尊重每一位媽媽的選擇,並努力給予必要的技巧支持。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第4張


急性乳腺炎還能母乳嗎?

急性乳腺炎俗稱「積奶」,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促進排乳和充分的休息。

初期應繼續哺乳

在急性乳腺炎初期,如果僅僅是有局部脹痛等感覺,應該更頻繁的讓寶寶吸吮側乳房,排出積聚的乳汁。

紅腫發熱時需暫停

出現腫塊、局部發紅,或者大人出現發熱症狀時,可能有膿腫形成。

建議暫停患側乳房哺乳,用吸奶器將患側乳房的乳汁吸出,同時鼓勵使用健側乳房繼續哺。

就診時表達訴求

急性乳腺炎的患者在就診時,要告訴醫生繼續哺乳的願望,方便醫生給出建議。

如何斷奶大人孩子少受苦?

寶寶完全適應奶瓶後,就可以選擇一天中奶水最少、乳房最不漲的那頓,將這次母乳餵養改用奶瓶喂配方奶(適用於寶寶 1 歲以下,如果寶寶大於 1 歲,配方奶和牛奶則都可以選擇)。

等媽媽的乳房能適應這種變化後,用同樣的方法,再減少一次母乳餵養的次數,循序漸進自然過渡直到最後完全斷奶。

這個過程可以是幾周也可以是幾個月,具體要根據孩子和母親的狀況而定。

寶寶吐奶怎麼辦?這7個餵奶的問題,你糾結過嗎?! 第5張

媽媽不易,哺乳媽媽更不易。

尤其是看着寶寶甜蜜吃奶的瞬間,就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

而掌握科學有效的哺乳方法,既可以讓媽媽哺乳效率更高、也能讓寶寶吃得更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