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大人病了,爸媽卻給孩子吃藥,你是這樣嗎?

大人病了,爸媽卻給孩子吃藥,你是這樣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人生病了,讓孩子去看病,管用嗎?所謂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出現叛逆現象,不是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而是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如果說要看去看心理醫生,也該是父母去,而不是孩子去。

01/ 被逼着看心理醫生的孩子

這讓真心爸爸想起,我還真遇到過一個被媽媽逼着去看心理醫生的孩子。

很多年前,真心爸爸第一次去找心理醫生做心理諮詢時遇到了一對母女。排隊等待時,那位媽媽和我聊了起來,說是給女兒掛的號,女兒青春期,已經上高中了,但是不愛出門,不喜歡和同學交往,喜歡呆在家裏一個人看書或者寫東西。

媽媽就很擔心,覺得孩子是心理出了問題,要找心理醫生“開導開導”。那個已經比媽媽還高的女孩子遠遠站着,冷漠又抗拒地看着她的媽媽。

作爲一個旁觀者,我當時就覺得,那位媽媽描述的女兒的“症狀”,其實都是青春期女孩子,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特別正常的表現,而那位媽媽,顯然是自身焦慮太過、對孩子干涉太多了。該找心理醫生諮詢的,不是女孩,而是媽媽。

02/ 我孩子有問題

我建立了幾個育兒交流羣,也在悟空問答回答育兒問題,遇到的提問,絕大部分是以孩子爲主語,這樣開頭:“我孩子……”

有兩歲叛逆的,有青春期叛逆的,有愛發脾氣的,有愛打人的,有專注力不足的,有不愛學習的,有不愛寫作業的,有沉迷遊戲的——總之,都是孩子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大人四處求解“怎麼辦”,該怎麼讓孩子“改正”。

大人病了,爸媽卻給孩子吃藥,你是這樣嗎?

這讓真心爸媽又詫異,又百思不得其解:

爲什麼那麼多爸爸媽媽都毫不猶豫地認爲自家孩子“有問題”?

爲什麼沒有人認爲,那些讓大人困撓不已的所謂“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爸爸媽媽自己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遇到了困惑、遇到了不知所措的狀況——換句話說,是大人自己的問題呢?

給“我孩子有問題”的說法換個主語,我們更容易看到事情的真相:

孩子兩歲叛逆——父母不知道如何養育一個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兩歲孩子;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會和青春期的孩子合作;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不知道如何培養一個好脾氣、高滿意度的孩子;

孩子愛打人——父母不知道如何培養一個不打人的孩子;

孩子專注力不足——父母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沒有找到帶出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的方法;

孩子不愛寫作業——父母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寫作業的自律;

孩子沉迷遊戲——父母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躲進遊戲的虛幻世界……

所以,不是孩子有問題,是自己有困難,甚至是自己有“問題”——或者過度焦慮,或者對孩子過度施壓,或者不知如何爲孩子賦能,或者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比較嚴重的情況,也可能是父母自己有心理問題未能解決,真的需要求助於心理醫生。

03/ 大人有病,孩子吃藥

孩子病了,要去看醫生;孩子有問題,自然也得想辦法“治”,於是爸爸媽媽們把孩子送去上各種培養良好行爲和習慣的“班兒”,讓孩子做各種打卡以圖培養自律,問題嚴重時,想送孩子看心理醫生,更嚴重的,是送去各種強制程度極高的“戒網癮學校”,讓孩子被洗腦,遭受各種身心摧殘。

在真心爸媽看來,這是典型的“大人有病,孩子吃藥”。

按照這樣的路數“治”下去,幾乎可以預期,孩子身上那些讓父母煩惱的“問題”,不但不會改善,而且很可能愈演愈烈——因爲父母並沒有在自己身上想辦法,讓自己成長爲能解決那些困難、會處理那些“問題”的父母。

不但如此,“大人有病,孩子吃藥”的父母,隨着孩子不斷長大,會不斷地遇到新問題,每個問題,都讓人煩惱萬分,於是整個育兒生活,都被各種疲累碾壓,都在跟孩子做各種對抗,得不到一點喘息時間,更遑論愉悅感、滿足感了。

孩子的境況,則更讓人憂慮——他們不停地被父母發現各種“問題”,不停地被強迫“該正”,不停地被用各種方式“管教”,最後只得不斷反抗,不斷“叛逆”,以求得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04/ 父母成長,是唯一的解藥

美國社會學者J·羅斯·埃什爾曼在他的著作《家庭討論》中討論到父母角色時,提出,已婚年輕人從無子女的狀況,進入父母角色,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是“向父母角色遷移”,也就是適應自己從“父母的子女”到“子女的父母”這樣一種角色變化。

真心爸媽認爲,毫無疑問,新的角色會帶來新的責任,對年輕的父母,是全新的挑戰,而且因爲缺乏必要“如何做父母”的教育,大多數第一次做父母的人,對很多事情,其實都處於非常茫然的狀態,只能跟隨本能。

這很可能造成兩個結果:或者是自己做父母做得非常崩潰,或者是爲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水平嚴重不足,造成孩子人格或者行爲發展的偏差,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那麼,怎麼辦?我們認爲,唯一的解藥,就是父母自己的成長:

成長爲勝任父母角色的父母;

成長爲勇於承擔育兒過程中各種責任,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孩子的父母;

成長爲懂得如何溫和穩定地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可能現象的父母;

成長爲善於理性地與孩子合作的父母。

只有這樣,纔不會“大人病了,給孩子吃藥”,纔不會覺得孩子叛逆,就想讓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纔不會管不了孩子玩遊戲,就把孩子推進暴力戒網癮學校的火坑。

當然,更積極的成果是,你可能並沒有疲累萬分,就帶出了一個自身發展良好、與父母合作順暢的孩子——事實上,我們遇到的很多對孩子滿意度極高、對生活滿度也極高的父母,都是如此。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