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2歲內寶寶的這些異常表現要去醫院嗎

2歲內寶寶的這些異常表現要去醫院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有時候會有一些“異常”表現,自己拿不準寶寶這樣是不是有問題。但要不管的話,又擔心真的什麼嚴重的問題,再給耽誤了。是病不放過,沒病心也安,你說對不對?

對 眼

新生寶寶眼球出現“遊移”,是很常見的正常現象。

主要因爲眼肌發育在發育中,偶爾或累的時候出現暫時的對眼。

隨着時間推移,寶寶出生後幾周,學會如何控制雙眼的運動時,對眼在幾個月內就會消失。

如果暫時性的“遊移”持續,或兩側眼球不往同一個方向移動,這時則需就醫診斷。

另一方面,嬰兒的鼻樑都比較寬,鼻樑附近的內眼角皮膚會遮住一部分眼白,使寶寶的眼睛看着像對眼一樣。但隨着寶寶成長,鼻樑逐漸變高,眼白逐漸露出,看起來就不會像對眼了。

吃 手

寶寶吃手可能是生理反射(0~4的覓食反射),自我安慰或長牙期摩擦牙牀,是正常行爲。

寶寶吃手有助於智力發展和情緒釋放,是好事。

但如果過度吃手,吃得手指變形、破皮或影響口腔上壁和牙齒的排序等,則需進行溫和的干預。

通過新的安撫物(如安撫奶嘴等),發現並緩解焦慮,哄睡,做遊戲和讀繪本等,幫助寶寶避免過度吃手。

家長分散寶寶注意力、把寶寶興趣面逐漸增大,讓寶寶把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自我安慰的情況就自然減少。

咬指甲

如果只是在吃手時,順路啃啃指甲,則沒什麼大問題,但這也提醒家長一定要及時給寶寶修剪指甲。

但如果已經咬指甲到出血、感染,家長則需干預。

陪寶寶做一些手指操,摺紙等遊戲,讓其知道手指的其他用途。

給予寶寶足夠的愛和陪伴,用其他事吸引其咬手指的興趣。

2歲內寶寶的這些異常表現要去醫院嗎

愛 哭

1歲前的哭鬧,基本因爲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生病等)。

1歲以後愛哭,更多的是情緒的變化和情感的表達等。

這和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哭泣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在寶寶哭泣時,家長要和寶寶進行語言和情緒的溝通,而不是簡單的不許哭。

可以讀一些繪本,幫助寶寶釋放和正確的轉換情緒。

搖 頭

寶寶搖頭原因有很多,不能單純的說有問題或沒問題。

不用擔心的搖頭:

環境不舒適(冷、熱、尿牀等);

淺睡週期;

雙側內耳發育不均衡(只搖頭,無其他不適);

表達意願(煩躁、憤怒)。

需要注意的搖頭:

● 溼疹

查看寶寶脖後、耳後及頭皮等皮膚,是否有小的斑點或斑點狀紅疹。

有則是溼疹,需要保溼疹。

中重度溼疹首選外用弱激素藥膏,輕度溼疹僅多次使用潤膚霜即可。

● 缺乏維生素D

寶寶出生15天后,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至少補充到2歲。

如果寶寶一直都在補D,可忽略這種情況;如果吃吃停停,就需立刻補起來。

● 中耳炎;

如果寶寶除頻繁搖頭,還出現不願躺下,躺下時脾氣暴躁、哭鬧;

耳朵裏有水或膿液流出;

煩躁不安、不同於尋常的哭鬧或尖叫;

不喜歡吃奶;

一直拉扯某隻耳朵等。

以上這些情況,很可能是患了耳部感染(急性中耳炎)。

家長需帶寶寶就醫診療。

認生

6~12個月大的寶寶,很可能表現出認生、害羞、和不喜歡等。

這是大多數寶寶都會經歷的“陌生人焦慮症”。

6個月開始對陌生環境、人產生警覺,隨後認生,1歲認生達到高峯。

家長需要接受、不強迫寶寶,給予支持和鼓勵,增強安全感,增加戶外活動等。

增加寶寶信心,逐漸克服害羞心理。

發脾氣

15~30個月齡的寶寶發脾氣,主要是自己不高興,情緒崩潰時的表現,是正常現象。

發脾氣只是表示自己不開心,不存在嚴重的情緒或人格紊亂症狀。

當寶寶發脾氣時,家長要表達對其理解,產生共情,更容易安撫情緒。

在寶寶情緒穩定後,引導說出自己感受。

告訴寶寶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說想法,不要發脾氣。

玩食物

寶寶吃飯時喜歡邊吃邊玩,用手抓食物,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寶寶8個月左右,很喜歡手抓各種物品,對寶寶來說這很有趣。

這時,家長可以給寶寶製作一些手指食物,洗乾淨手,帶上圍嘴,讓其自己抓食。

手抓食物不僅可以鍛鍊獨自吃飯、眼口手協調等能力,還可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的發育。

亂扔東西

寶寶亂扔東西,是好奇的表現。

亂扔東西有助運動技能的成長,情緒和社交能力發展等,是寶寶開發智力的過程。

但家長要注意,幫助寶寶練習仍東西的控制力。

不能什麼東西都扔以及扔東西的範圍,家長可以給寶寶做示範和演示。

告訴寶寶哪些東西不能扔,建立規則,增強寶寶自控力。

手指白斑

寶寶指甲白斑,可能是因爲好動自己磕傷造成的,並不是什麼疾病。

只要小白點慢慢隨指甲長長,移到指甲邊緣時修剪掉就可以。

與缺什麼微量元素無關。

憋 氣

哭泣時憋氣,可能是情緒太激動,一時間有點缺氧。

但如果寶寶憋氣時伴隨其他表現:

爆發性、無法安撫的哭鬧,哭時寶寶面部漸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弓着背,雙足發涼、雙手緊握,無論怎樣哄抱都不能緩解,而最終以哭得力竭、排氣或排便而停止。

這種時候的憋氣,則是寶寶腸絞痛。

腸絞痛出生後2周左右,6~8周時最爲強烈,不過到了3~4月齡後一般就會逐漸緩解。

家長注意,不要寶寶一哭就立即餵奶;多種安撫方式;不要緊張;不要用力搖晃寶寶。

抓耳朵

寶寶偶爾抓耳朵可能是因爲好奇心,家長無需擔心。

但如果耳部感染、內耳發育不完善或長牙等,家長需要適當干預。

● 耳部感染

耳部感染(急性中耳炎)可引起耳朵疼痛,在耳部放置一塊溫熱的溼毛巾可緩解疼痛。

如果病情沒有緩解,需到醫院就醫檢查。

● 內耳發育不完善

6個月以下的寶寶內耳平衡感受器發育不完善,可能出現揪耳朵行爲。

隨着長大,這種現象就會慢慢的消失。

家長可帶寶寶玩一些鍛鍊平衡的遊戲,如蹺蹺板、旋轉木馬等,促進耳道發育成熟。

● 長牙

長牙也是寶寶拉耳朵的重要原因之一。

寶寶可能會通過拉耳朵或挖耳朵,來減輕出牙的痛苦和壓力

家長可每天用紗布蘸點涼水輕輕擦拭其牙齦,或磨牙牙膠,轉移寶寶注意力。

淋巴結

有時候摸寶寶的頸部、耳後、枕後及腹股溝等部位,可能會發現凸起的小疙瘩,這些就是淋巴結。

每個人都有淋巴結,通常情況,絕大部分的淋巴結都無特殊意義。

只是人體免疫器官,參與免疫反應,保持人體內部平衡和安全。

對於那些剛剛觸及淋巴結的家長無需太擔心,因爲這時還沒有確定這個淋巴結是否有臨牀意義。

即使有臨牀意義,還得看有無其他表現。沒必要一個勁往壞處想,就像你哪天咳嗽一聲,就把它想象爲肺癌。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