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親密育兒法”常見疑問

“親密育兒法”常見疑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親密育兒法”常見疑問
  當我們向準父母們介紹親密育兒法時,他們通常的反應都是鬆了一口氣。畢竟,親密育兒法是最符合常識和天性的育兒法。但即使是最想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也會有一些疑慮,怕這種方法會把孩子寵壞。下面是我們對最常見的一些問題的回答。  親密育兒法好像很累人,是不是苦海無邊啊?  親密育兒法在剛開始時是有麻煩,但從長遠角度看,這實際上是最輕鬆的一種育兒法。最初,你確實需要付出很多,但哪種育兒法不需要你付出呢?自從寶寶出生後,你就開始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寶寶一直要這要那,你就得不停地滿足他。但正如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父母和寶寶的給予是相互的,你給予寶寶的越多,寶寶回報你的就越多。這就是爲什麼你會越來越愛你的寶寶,也覺得自己作爲父母越來越出色。記住,你的寶寶在整個育兒過程中並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會主動地指導你的行爲,端正你的態度,幫助你在理解他的暗示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最終使你們達到溝通自如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從生物學角度來解釋相互給予的含意。媽媽在給寶寶餵奶的時候,乳汁給了寶寶所需的營養,媽媽溫暖的身體和親密的擁抱讓寶寶感到舒適和幸福。作爲回報,寶寶的吮吸促進媽媽的身體裏產生激素,從而增強媽媽育兒的直覺和能力(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由於母乳裏含有催眠成分,所以寶寶常常在吃奶的時候就睡着了。同時,由於寶寶的吮吸,你的身體裏也產生了泌乳素,這種激素對媽媽有鎮定的作用。所以可以說,在你哄寶寶睡覺的同時,寶寶也在哄你睡覺。  育兒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來自你對自己的否定,例如“我根本不知道寶寶到底要什麼”或“我跟他完全不能溝通”這樣的想法。如果你認爲你很瞭解你的寶寶,有能力很好地處理和寶寶的關係,你的育兒工作就會簡單很多。相互瞭解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支持,而親密育兒法是我們所知最好的一種溝通方法。確實,這需要你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但這是值得的。早期成功的親密育兒會讓你今後與孩子的交流更容易,不僅是在嬰兒時期,還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理解和迴應寶寶的能力會幫助你在他長大後仍然可以瞭解他的內心世界,使你能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其實,只要你真正瞭解你的孩子,在他的任何年齡階段,溝通都不是問題。  如果一直抱着寶寶,對他一哭就哄,一餓就喂,睡覺也不離左右,這樣會不會把他寵壞,使他對父母形成過度依賴?  絕對不會!經驗和研究證明的結果都正好與這種擔心相反——親密育兒法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親密育兒要求適當迴應寶寶的需求,而寵壞是因爲過度地迴應寶寶的需求。在20世紀20年代,育兒領域出現了專家以後,就有了“溺愛”的說法。這些專家們嘲笑父母的育兒直覺,鼓動父母剋制情感,與寶寶保持距離。他們認爲,如果一直抱着寶寶,對他一哭就哄,一餓就喂,睡覺也不離左右,就會把寶寶變成父母的跟屁蟲,喪失獨立性。這種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由毫無根據的恐懼引出的觀點。  我們要將溺愛理論束之高閣。研究表明,這種理論是完全錯誤的。科學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將兩對父母和他們的寶寶劃分爲A組和B組,A組的父母和寶寶親密無間,隨時迴應寶寶的需求;B組父母則被設置了許多限制,例如要按照時間表來餵奶,對於寶寶的暗示也較少給予直覺性的愛撫和迴應。科學家花了一年的時間持續觀察這兩組家庭。你認爲最終哪一組的寶寶會比較獨立呢?答案是A組的寶寶,就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那個小傢伙。就“育兒方式對孩子行爲的影響”這一課題,科學家又對較大的孩子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所謂的溺愛理論簡直是無稽之談。孩子必須經過一段被人照料、關愛,有人可依賴的時期,才能成長爲有安全感、獨立的人。  親密育兒法怎樣促進寶寶獨立?  研究表明,那些在1歲前就與母親充分建立親密關係的寶寶,長大後對與母親分離的忍受力更強。從與母親相依相偎(在母親子宮裏就已經是這樣了)到與母親分離(成長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需要可供他探詢、研究的新環境,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從父母那裏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在陌生的環境中,與母親具有親密關係的孩子會先看看母親,如果母親傳遞的信息是“去吧,孩子”,就會給予孩子莫大的勇氣和信心去學習並掌握新信息。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有信心可以自己處理而不用向母親求助了。母親或其他看護人與孩子間持之以恆的親密關係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從而促進孩子獨立自主。簡而言之,享受了親密關係的孩子能學會信任,而信任將促使他真正獨立。(關於這個話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見第517頁。)  親密育兒法不就是讓寶寶來發號施令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父母的迴應,而不是寶寶是否在控制局面。如果寶寶因爲餓了或者不高興而哭泣,他只是希望父母來喂他或者抱抱他,而不是想要控制父母。這種觀點其實是溺愛理論的一種表現,都是由於不懂寶寶的真正目的而產生了莫名的恐懼。舉例來說,制定嚴格的餵奶時間表(我們現在知道這樣會影響營養吸收,而且不利於寶寶自尊的建立)就來源於這種誤解。寶寶向父母發出需求信號,父母立刻迴應,這就是溝通與交流,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父母的迴應讓寶寶更加信任父母,這會使父母更容易掌控局面。當你的寶寶哭鬧時,聽從你內心的指示,忘掉那些“我該抱他嗎?我會不會寵壞他?他是在控制我嗎”之類的想法,趕緊抱起寶寶吧!次數多了,你就會知道寶寶每次哭鬧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你需要多長時間給他迴應。  這種方式並不會發展成“鐐銬式育兒”,即寶寶一指揮,媽媽就得跑斷腿。親密育兒法是爲了增強媽媽和寶寶的相互瞭解,等寶寶長大一些,媽媽就可以漸漸延長迴應時間,讓寶寶明白,有些需求不用立刻得到滿足。親密育兒法不同於溺愛和嚴格管束。有些佔有慾強的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去做這做那,他們的出發點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他們自己沒有安全感,需要不停地驗證孩子是否聽話。親密關係也不同於依賴。適當的親密關係能促進孩子獨立,不恰當的依賴則會阻礙孩子獨立。  親密育兒法對我和寶寶的關係有什麼幫助?  選擇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說,她們和寶寶之間有一種交流。在她們面對諸如“我該做什麼”之類的日常育兒問題時,這種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能幫助她們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親密育兒法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和日益懂事的寶寶,當然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對具體細節做出調整。例如,同樣面對寶寶的哭鬧,迴應8個月大的寶寶就不用像迴應8天大的寶寶那樣迅速(除非他是受到了傷害或者驚嚇)。溝通良好的父母和寶寶彼此都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寶寶是通過媽媽的眼神認識自己的。媽媽對寶寶的疼愛都寫在臉上,寶寶自然就感覺到了。育兒過程中的這種情感交流能幫助父母理解寶寶的感受。  瑪莎筆記:  一天,當我對着4歲的馬修發脾氣時,我突然在他臉上看到了一種傷心、絕望的表情。那一瞬間我知道了他的想法,他以爲我是因爲他這個人生氣,而不是針對他做的事情。我必須打消他的疑慮,因此我對他說:“我確實很生氣,但我依然愛你。”他說:“哦!真的?”表情馬上愉快起來。  當你翻看本書時,你會發現在正文之間穿插着很多標着“瑪莎筆記”的段落。這些都是從瑪莎的育兒日記中摘抄出來的。  親密育兒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父母與寶寶的相互瞭解。你越瞭解寶寶,寶寶也就越瞭解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關於相互瞭解的事例,再來看看瑪莎的筆記吧。  瑪莎筆記:  有一天,我從早上起來就忙個沒完。到了中午,我又發現廚房裏居然爬滿了螞蟻。我實在忍無可忍,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大聲發起火來。就在我大嚷大叫的時候,我發現22個月大的史蒂芬正和我進行一種微妙的交流。他注視着我,彷彿能感覺到我當時需要什麼。於是他抱住我的雙膝,平靜地看着我的眼睛,好像在安慰我說:“沒關係的,我愛你。只要我能做的,我都會幫你做。”就這樣,史蒂芬的擁抱使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