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兩天刷屏朋友圈的關於學者龍建剛的文章《我們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引發社會熱議,點擊率日過十萬。

文中主要分享了幾個父母與成年後的孩子的故事: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2張

丹媽截取了部分獲贊較高的網友評論:

1、這是個極度“自我中心”的時代,越是想愛就越是受傷,但還要堅持着愛下去…不是爲了感動對方,因爲那可能是更多的淚水,而是爲了不辜負自己曾得到的愛……

2、突然間覺得,如果父母兒女之間能有一種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會不會好點?

3、慈母愛意濃,嚴父情意深!未來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親被淚淋溼,這就是中國的教育,修身不修性,育人不育德!

4、站在兒女的角度,有時候父母的關愛也會成爲一種隱性的負擔。

5、現在是自得其樂的年代到來了,中國的父母是應該向美國的父母學習!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一輩一定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有品質地生活,遠遠地看着兒女們健康成長的背影就行啦!你說呢?

6、雖然很同情這些老父母,但是我還是得說,會教出這樣的子女,父母本身就有問題,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好好教他們善待他人,現在怪他們不孝順,又有什麼意義?

......

老實說,讀第一遍的時候,看到這些孩子如此冷漠,丹媽真是替他們的爸媽心寒。

孩子虐媽千百遍,媽待孩子如初戀,要是以後我家叮噹也這樣對我,我這心豈不是要碎成渣渣?

可當我再讀幾遍,卻又覺得,這真的都是孩子的問題嗎?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3張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丹媽一個閨蜜出生離異家庭,媽媽從小獨自把她帶大,現如今她遠嫁外地,日子過得不錯,卻一直不放心母親獨在故鄉,老公也支持她以後把媽媽接來長住。

但前幾天她卻和我傾訴,擔心以後與母親的相處,每次接母親過來短住,總有些不自在:

老公愛玩手機,好不容易放假玩得久了點,她知道這是老公的放鬆方式,不會多說,母親卻看不過眼一直跟她叨叨;

出去玩,她穿了件短袖,母親就覺得這會冷,非要她換……

總之,吃喝拉撒,各種小事,母親似乎還像小時候,事事要操心,樣樣想插手。

真是應了那句俗語: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她非常理解母親的善意,但作爲一個成年人,這樣一直被指指點點的感覺卻讓她感覺透不過氣,老公雖嘴上不說,但也看得出他的不自在。

有天晚上,她和母親出去散步,想就此委婉的溝通一下,她特意說:“媽,接你過來不是讓你來爲我們受累幹活的,很多事情我們自己來就好了,媽你操心一輩子了,我也想你享享福,休息一下”。

誰知還沒等她說完,母親竟然哭了,一副“我都是爲你好,你竟然不領情,既然你們嫌棄我,我明天就回去”的委屈樣子。

閨蜜頓時也懵了,心想完了,說錯話了,花了好一會才把母親哄好,事後自己心裏卻一直悶悶不樂,老公也罵她傻,怎麼能和媽說這些。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4張

親子之間一樣有條叫“信任”和“尊重”的界限

如果事後閨蜜母親看到龍建剛那篇文章,是否會義憤填膺,也覺得女兒是狼心狗肺,不懂感恩體諒父母的孩子。

可真的完全是這樣嗎?

我們在造訪朋友前都會先打聲招呼,若去的不是時候,便會爲自己的打擾抱歉,可爲何面對孩子,就如此理直氣壯的做不速之客?

我們在對朋友提出意見時,都會顧及對方感受,點到爲止,可爲何面對兒女,就總是控制不住喋喋不休,不信任孩子處理自我問題的能力?

爲何我們自知這樣侵犯干擾別人,必遭嫌棄,而如此對待孩子時,卻要求孩子感恩戴德。

那晚,閨蜜說她失眠了,她說她無意責怪母親,只是痛心:“我很愛我的媽媽,我也深知媽媽是世上最愛我的人,明明深愛彼此的兩個人,爲何就無法溝通,總不能愉快的相處呢?”

她甚至自責:“都怪自己沒出息,不能給母親在附近買一套房,這樣就不用委屈了”。

丹媽想,大部分的兒女也和我閨蜜一樣,真的不是不懂孝順,不知感恩。

只是渴望父母能把我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去信任。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任何一個有自尊的人都無法欣然接受他人如此“越界”的愛。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我們不明白親子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都有條叫“信任”,叫“尊重”的界限。

這種不信任、不尊重、無法溝通,便是兩代人最大的糾結,最深的鴻溝。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5張

時代變了,愛的方式卻沒變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以前物質很匱乏,愛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孩子的物質需求,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但現在,物質需求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心理需求則日益突出”。

然而,時代變了,我們對孩子愛的方式卻沒變。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我們的父母,但是否也應該重新審視、進化我們對孩子的愛:多一點理解尊重,少一點自以爲是。

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於能夠交流並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作爲孩子,應該去懂得父母的愛與付出。

而作爲父母,我們也曾年輕過,也應該懂得一個剛入大學的孩子,比起父母的探望,也許更渴望的是同齡人間的那種自由自在的出遊。

我們要明白,愛是崇高的,但基於愛,所做的事並不一定全是對的。

失去了信任與溝通的愛最後只會淪爲一場綁架。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6張

我不想成爲一個被孩子可憐的母親

也許很多人看到文中的故事會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作爲一個母親,我以後真不想成爲一個讓孩子可憐的人。

我希望孩子對我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不只是因爲我是他的長輩,我曾經爲他付出多少。

這世上的任何關係,若是走到靠同情來維持的那一步,都是可悲的。

要想孩子尊重自己,感恩自己,我們從小就要在孩子面前要表現成一個值得他尊重的人,不爲僕爲奴,不強詞奪理,不倚老賣老,不一廂情願。

孩子不應該成爲整個家庭的中心,夫妻關係纔是家庭的核心,配偶纔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纔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託。

龍建剛那篇文章下一位媽媽的留言正說出了我對自己晚年的期望: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憐 第7張

這種自我意識不是等孩子成人那天才一夜萌生,而是從孩子誕生的那天起,我們就該明白: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愛孩子前,請先愛自己。

正如尹建莉所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爲了講來能得體一點的的退出,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學會放手,咱們常常說放手放手,卻總覺得孩子還太小,放不下手:

你今天操心他還不能自己好好吃飯,要親手喂,放不了手;

明天你就會操心他不能自己完成作業,你要陪着寫,依然放不了手;

未來,你還會操心他娶不到老婆,帶不好孩子,你還要給他安排相親,帶孩子……

明日復明日,這一輩子你都放不了手。

最後,不是養出個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就是成了離不開孩子的可憐父母。

控制型包辦型的父母似乎早已知道,自己令人窒息般的愛會令孩子生怨生恨,不願回頭,所以未雨綢繆地給孩子談道講孝,從思想上先行控制。

而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從不怕孩子會不愛自己,也不會要求孩子該如何孝順。

他們愛孩子,更懂得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唯有自由的愛,纔是真正的擁有,唯有給予尊重,最後纔會得到孩子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慈,孝何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