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情,這些美德教育着我們的道德觀,讓我們能夠成爲一個道德品質高的人。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並歸納的五個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從文字記載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從口頭傳播來看,還要早得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着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逐漸得到明確、規範、昇華、豐富和發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四個道德要素。管子對這四個要素非常看重,稱“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意思是說,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夠弘揚,君主的政令就能夠暢通,反之國家就要滅亡,從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強調了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何謂“四維”?管子說“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樣,具體地說,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顯然老子倡導“仁”、“信”等道德操守。隨後,戰國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礎上把“仁、義、禮、智”這四個要素整理歸納出來,作爲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寫道“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的意思是說,“仁、義、禮、智”這四個方面是我自身獨有的,並不是外界給我的,人就應該有這樣的本質和品德。孟子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總結歸納爲“仁、義、禮、智”,並把它們作爲基本的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 第2張

把“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闡述和規範的,是漢代的董仲舒。他說“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間推行,以此教育民衆,改變民間陋習,形成良好的民風。文中的“誼”即“義”。《漢書·董仲舒傳》寫道“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羣生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官方把“仁義禮智信”明確爲整個國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綱領,是在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觀會議以後。當時西漢政權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集會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會後漢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爲官方典籍公佈,影響深遠。《白虎通義》中寫道“五常者何?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爲常,仁義禮智信也。”不僅將“五常”正式確定下來,而且進行了明確具體的內容界定,這是歷史上官方文書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最早記載。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手抄報簡單 第3張

隨着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範。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爲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其間,特別是作爲宋明理學的“頂樑”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爲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爲“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