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類發展出了一系列複雜的行爲,對權、名、利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着我。

人類發展出了一系列複雜的行爲,對權、名、利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着我。

我們都是大號嬰兒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髮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髮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那麼,中國人,作爲一個集體,心理年齡會有多大?

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現則是,好吃,並且,什麼事都要經過嘴來體驗。口欲期不僅是好吃,也因爲嘴部最敏感,所以1歲前的嬰兒,做什麼都喜歡用嘴脣去感受一下。

巨嬰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動物,國人都想把它們吃到肚子裏,變成自身的一部分。這就像是,口欲期的嬰兒覺得自己是匱乏的,他們必須把媽媽的乳汁吃到肚子裏纔可以。《西遊記》中,各種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長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學看來,一個完美的乳房,對嬰兒來講,就是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獲得永生的。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2張

巨嬰,即是成年的嬰兒,而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作爲由巨嬰們組成的國度,中國吃文化如此發達,特別是廣東,可以從早茶開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嬰兒永遠在找奶吃。

臺灣學者孫隆基說,那種像航空母艦一般巨大的飯館,全世界只有中國纔有。我也確實沒在其他國家發現,像廣州炳勝酒家這樣規模龐大的飯館。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1歲,這看起來已經夠低了,而我還有一個更激進的判斷。我認爲,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稱,6個月前的嬰兒,處於正常共生期,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母嬰共同體,即嬰兒覺得,他和媽媽共用一個身體和心靈,是一個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爲什麼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說,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後的共生,都可稱爲病態共生。

其實,除了共生心理,小嬰兒有很多很誇張的心理,但對於這個年齡的他們而言,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過,假若成年人還有這些心理,那就是病態的了。

6個月前的嬰兒,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特徵:

一、共生。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更小的嬰兒,如3個月前的,他們甚至會覺得,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3張

病態共生,在國人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如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拒絕AA制、以己度人、統一思想……

特別關鍵的是,在這個混沌的、合一的共同體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算,而這個人當然最好是自己。這就構成了共生中的各種衝突,我稱之爲共生絞殺。

二、全能自戀。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

這是嬰兒和巨嬰的最核心心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複雜難處,這是最根本的。

中國男人多有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多有皇太后夢,這個夢的原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要整個世界圍着自己的想象轉。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4張

這也是孝順或聽話哲學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巨嬰們都在爭奪唯一說了算的話語權,一旦佔據了這個話語權,就會要求共同體內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這一點能實現時,就有神一般的感覺,當這一點被打破時,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並且,全能自戀和共生結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爲還處在共生期,所以巨嬰們不能獨立地好好待着,必須和別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後,全能自戀的心理又驅使他們拼命爭戰,很容易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離不開,又要你死我活地爭奪話語權,所以最好是弱者順從強者。

所以,孝順或聽話哲學,其實只不過是,巨嬰水平的父母們一個必然的表現而已。

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別是三綱五常,在我看來,就是基於多數國人是巨嬰這一事實而設計的。當然,這不是某個人的有意識的設計,而是集體動力演變的自然結果。並且,儒家文化並非是孔子發明,他只是早已存在的這一個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特別是3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

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願必須堅持下去。

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爲二,且兩者不能並存。譬如,好壞不能並存,黑白不能並存,善惡不能並存,不同意見不能並存……

偏執分裂加一起,則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願才能存在,你則是壞的、黑的、惡的,你的意願不能存在。

這一心理,在我們過去的影視上很容易看到:英雄們都高大全,沒有一點缺點,壞蛋們則沒有一點優點。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5張

在嬰兒期,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嬰兒的能力很差,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靠自己解決,而必須靠媽媽或其他撫養者照顧和迴應。

並且,嬰兒活在極端對立的兩種感覺裏,一旦被照顧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戀就得到了滿足,這時他就會有神一般的感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願運轉。一旦沒被照顧好,他就陷入徹底無助中,同時也會生出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嬰兒必須把圍繞着無助、暴怒的破壞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爲他的自我還沒有能力容納這份“壞”,一旦他認爲,這份“壞”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會分崩離析。

具體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發生,嬰兒會想,既然“我”控制不了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並且,因爲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這件事發生的力量是敵意的,並且是主觀敵意的。

通過這樣的思考,嬰兒就將失控中產生的“壞”從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並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並且,因爲嬰兒同時還是偏執的,所以這個邏輯會變得非常頑固。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6張

類似邏輯,在巨嬰身上極爲常見。譬如,家裏少了錢,父母或老人會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認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認,就往死裏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認,因爲的確不是他們乾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認,但接着又會被逼迫去找錢,但因不是自己乾的,還真找不着,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後,大人們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這筆錢。

有些孩子,就因此被父母或老人活活打死。當然被打死的是極少數,但有類似被冤枉經歷的,就太多太多。

巨嬰們之所以如此的邏輯是這樣的:丟錢,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乾的;這個力量是惡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歸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惡意的,還不承認,那就必須逼迫他承認,這樣這份“壞”才能被控制……

“媽媽,看着我,抱抱我”?! 第7張

嬰兒的基本心理,可以歸到這三點上,巨嬰們也如是。並且,它們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各種經典的中國式現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這三類心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