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七月半可以放生嗎 中元節能放生嗎

七月半可以放生嗎 中元節能放生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月半可以放生嗎:中元節是完全可以放生的,放生是一種善舉,沒有任何問題。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民間在中元節這天會舉辦祭祀活動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中元節放生嗎

中元節是完全可以放生的,放生是一種善舉,沒有任何問題。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民間在中元節這天會舉辦祭祀活動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七月半可以放生嗎 中元節能放生嗎

中元節這天也是佛教一個重要的節日:

盂蘭盆節,節期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節日,也稱盂蘭盆會、中元節。需要注意,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七月半祭祖節歸民間世俗。有些地方俗稱該節日爲鬼節、施孤、齋孤、地官節等。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爲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盂蘭盆節的文化特點: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爲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鉢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爲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衆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衆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衆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衆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衆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爲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衆僧,這樣做既可爲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爲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爲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活動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衆僧受食諸儀節。

佛教的盂蘭盆會出自《佛說盂蘭盆經》。這部經典講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號稱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找到了亡母,給她送去飯食,但食未入口,即化成火焰。目連向佛求救,佛說:“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佛又告訴目連說:“十方衆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牀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漢傳佛教正是根據目連救母的傳說故事,創造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 [7] 傳說,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衆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爲“解救倒懸”),於是,僧衆們“皆先爲施主家咒愿,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衆,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七”也帶着神祕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週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復生之局。“七月是個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週期數。

一般認爲,中元節也即爲“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爲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爲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爲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爲“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爲“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爲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爲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爲,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