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優秀兒歌哪去了?新兒歌時代盛行灰色童謠

優秀兒歌哪去了?新兒歌時代盛行灰色童謠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由於優秀兒歌離少年兒童漸行漸遠,一批灰色童謠乘機進入中小學校園。“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裏,老媽最兇,盯着作業從不放鬆;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泄一通……”灰色童謠的流行,實際上就是優秀兒歌匱乏帶來的負效應,無歌可唱的兒童也只能飢不擇食了。”

優秀兒歌哪去了?新兒歌時代盛行灰色童謠

人們不禁要問,當代膾炙人口的優秀兒歌和童謠爲什麼比原來少了許多?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盒煙,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叔叔拿着煙,向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拿錢。”曾經教育幾代人拾金不昧的兒歌《一分錢》,如今在一些孩子們口中,已經變了味兒。

最近一段時間,“灰色兒歌”在小學生中很流行。就在上週,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一小學生樑悅(化名)隨口向記者說了幾首在學生中傳播得很火的兒歌:“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上學苦,上學累,不如加入黑社會,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還有美眉睡!”“有了槍有了炮,就去炸學校。”“最近比較煩,比較煩,作業堆成山,堆成山。”……他表示,班裏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幾首這樣的兒歌。

這些兒歌多是改編自流行音樂、廣告、電影臺詞、網絡遊戲、古代詩詞,有的表達了孩子對被束縛和被壓抑的不滿情緒,有的則充斥着情色、暴力、髒字等不良內容。

  貼近孩子的新兒歌太少

全國少工委曾對部分少年兒童做過專題調查,28%的孩子在小學四年級以前就開始唱流行歌曲、哼帶暴力甚至色情傾向的兒歌,他們並不真正懂得歌詞的含義,只是覺得“曲子好聽”;平常喜歡哼唱灰色兒歌的孩子佔56%,73%的孩子認爲灰色兒歌“好玩、搞笑、順口”。

北京市海淀區一位小學老師認爲,灰色兒歌和流行歌曲之所以在孩子們中間有“市場”,是因爲當今優秀兒童音樂作品創作的減少。“不可否認,兒歌數量在不斷增長,但那種能夠被稱之爲經典的卻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電視、電影、網絡、流行音樂等等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

記者在採訪中也證實了這位老師的說法,在北京的一些書店,有關兒歌的書籍很少。一本《經典兒歌大全DVD》,裏面收集了384首,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兒歌,比如:《一分錢》、《小燕子》、《賣報歌》、《採蘑菇的小姑娘》、《兩隻老虎》,新歌只有37首,選自2010年全國兒童歌曲大獎賽的金銀獎作品,不到全部內容的10%。

翻開小學音樂課本,記者發現其中不乏很多幾十年前的作品,有個別曲目甚至經歷了兩三代人。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小音樂教師吳剛所說:“現代小學生的心理髮育成熟度較之前要早很多,一成不變的音樂教材顯然很難再滿足他們的需求。”

其實,近幾年國家加大力度開發推廣新童謠,在卓越亞馬遜網站,記者搜索關鍵詞“新童謠”,出現的圖書音像製品有逾百種。然而,面對如此“繁榮”的童謠市場,很多人卻說不出一首新童謠。北京海淀區學院路小學的一位家長方薇告訴記者,“我也試圖教孩子唱一些新童謠,但是跑了好幾家書店,發現大多童謠是‘新瓶裝舊酒’,也有的說教味太重,好多都有社會和諧、經濟騰飛什麼的,小孩哪懂啊。這些童謠偏離孩子生活,旋律上也不像傳統童謠那樣朗朗上口,孩子們不喜歡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說,優秀的新作品真是太少了。”

  流行歌曲大多對少兒不利

在孩子們傳唱的流行歌曲中,愛情歌曲居多,而這些愛情歌曲卻中摻雜着許多“雜質”。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譚晶透露,樂壇關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統計結果顯示,愛情歌曲佔93%,公益歌曲、勵志歌曲佔7%,愛國歌曲則一首都沒有。上榜情歌中,體現積極健康愛情觀的不到20%,大部分是無病呻吟、蒼白空洞的內容,有的甚至鼓吹快餐式、買賣式愛情。

教育人士認爲,流行歌曲和灰色兒歌對孩子們的不良影響,無論於形象還是於內在都是潛移默化的。北京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李明新說,“傳唱灰色兒歌還會使孩子的語言不純淨,價值觀導向混亂,會讓他們變得玩世不恭。灰色兒歌中的那些話,可能就會成爲孩子的人生哲學,其童年和未來有可能會被扭曲。”

採訪中,一些中小學老師和家長普遍認爲,社會環境的影響,對灰色兒歌和流行歌曲在孩子們中間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真正能夠流行起來的兒童作品實在少之又少……”身爲小學老師的柴曉青表示,只有讓更多的優秀少兒作品涌現,才能真正讓灰色兒歌在中小學生心中沒有立足之地。

  優秀兒歌繁榮需社會合力

  是什麼讓兒歌的路越走越窄?

有報道稱,創作隊伍老齡化是兒歌不受兒童歡迎的主要原因。據某市音樂家協會兒童音樂專業委員會介紹,目前該市從事兒歌創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很多都是退休音樂教師和少年宮、文化館的工作者,平均年齡60多歲,年紀最長的已近80歲。讓爺爺奶奶爲孩子們寫歌,顯然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些爺爺奶奶創作的兒歌風格傳統,信息量不足,說教味太濃,也不符合流行的旋律節奏,孩子們難以接受。可以想象,兒歌創作者卻不瞭解兒童心理,甚至遠離兒童,依然是過多的說教,當然難以真正到達兒童的內心,也就不具有傳播性。

另一個事實是兒童歌曲創作長期無利可圖。因此“商業利益”就成爲了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在當今的商品時代,歌曲也隨之進入商品領域。少兒歌手和歌曲相較於成人流行歌手和歌曲受衆面小,即使花費精力爲少兒歌手寫歌、錄製專輯,其專輯的出售和衍生品的開發都比較困難,以致以逐利爲目的的資本少有問津,導致少兒歌曲產業處在被邊緣化的位置。

記者瞭解到,目前音樂人創作一首兒童歌曲,如果被採用,支付給作者的費用多則幾千元人民幣,少則幾百元人民幣。許多專家認爲,獲得與付出不成正比是造成兒童歌曲創作團隊斷代,少兒原創歌曲新陳代謝慢,新歌推不出來的主要原因。可以說,當網絡、電視等傳播渠道大肆宣傳成人歌曲時,兒歌被迫進入了一個十分狹窄的領域。

一些音樂人表示,目前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化運作來推廣兒歌原創作品是極不現實的,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當重視兒歌現狀,召集組織有能力的音樂人,參與到兒歌創作中,並在市場中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推廣機制,給予經濟上的支持,雙管齊下推動少兒原創歌曲的發展,讓符合兒童成長規律、歌唱真善美的新兒歌伴隨着孩子健康成長。同時,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主動爲孩子選擇符合當下時代特徵的兒童音樂作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組織者、創作者和接受者共同關心兒童音樂的良好市場氛圍。

兒歌是少年兒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只有全社會都來支持兒歌的創作和傳播,才能使優秀的兒歌層出不窮地涌現出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