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世界勤儉日爲什麼不爲人知?炫富成一種病態

世界勤儉日爲什麼不爲人知?炫富成一種病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今社會,媒體雖然頻繁爆出炫富消息,但是炫富卻沒有得到根本的制止,炫富已然成一種病態。世界勤儉日爲什麼不爲人知?推崇勤儉節約已經不是一時的事,爲什麼沒有得到實質性效果,消費文化肆虐!

世界勤儉日,對於這個節日,有的媒體當天在鬧市街頭進行隨機調查,經過的路人十有八九都不知道,而對於11月1日的萬聖節,知曉率卻很高。

世界勤儉日爲什麼不爲人知?炫富成一種病態

世界勤儉日爲什麼不爲人知?炫富成一種病態

“世界勤儉日”爲啥乏人知?是我們已經富裕得不必談勤儉?顯然不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它成了一個被遺忘的節日呢?是不是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建設我們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如何進一步弘揚勤儉的美德,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

在我們尚未完全脫貧之際,怎能將曾經的美德扔進垃圾桶

幾乎無人知曉的“世界勤儉日”調查結果不禁讓人覺得尷尬,而同爲紀念日的 “世界無車日”、“地球一小時”知曉度及活動的參與度要高出許多。但換一個角度來想,即使對“世界勤儉日”做了大力宣傳,成了家喻戶曉的紀念日,但如果只是類似上述兩個日子那樣,只在節日當天進行着某種形式的活動,那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相比老一輩有了深刻的變化。一些年輕人常常恥笑上一代省吃儉用的節約,認爲生活的目的就在於享受,賺錢的目的就在於消費。於是頻頻爆出“炫富男”用百元人民幣點菸,“拜金女”秀別墅跑車這類雷人之舉。

當前的時代背景和經濟條件下,勤儉不是讓人“經濟禁慾”,不是讓人對物質清心寡慾,正常的消費還是必要的,偶爾的奢侈也能提升生活的質量和情趣,但絕非刻意的浪費,滋長揮霍之風。

世界上一些富豪,富可敵國,但他們卻從不浪費,也不炫富。香港首富李嘉誠始終過着簡樸的生活,皮鞋壞了補一補再穿,一套西裝可以穿上十年八年。“股神”巴菲特從1958年以來就沒有換過房子。而我們的一些新貴,動輒一頓飯十幾萬元,攀比誰擁有的別墅、豪車、奢侈品更多,與這些“摳門”的首富們相比,難道不感到汗顏?五千年來以勤儉爲傳統美德的我們,在國家尚未完全脫貧之際,怎能將曾經的美德扔進垃圾桶?

  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一種假象,以爲物質是無限豐富的

無論人類創造力如何卓越,資源總是相對稀缺和有限的。即使真有女媧摶土造人,她也只能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今天,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一種假象,以爲物質是無限豐富的,就像海洋資源曾經給人類的感覺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事實上,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海洋漁業的迅猛發展,已致使海洋生物資源迅速衰退,許多傳統作業魚種瀕臨滅絕甚至消失。曾經產量豐富的大黃魚、對蝦等著名海產品,現在已奇貨可居。

的確,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豐富了物質產品,但同時也加速了有限資源的消耗。據說僅美國一天消耗的原油就達7000萬桶。如果由此推及全球,推及一年、兩年、十年……,就不由不使人感到驚恐。即使人類找到了可替代能源,也依然要消耗其他的有限資源。比如,所謂新能源汽車,其電池的生產原料仍然是有限的。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對於近14億的人口來說,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其實捉襟見肘。且看一組數據: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中國佔有的人均淡水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中國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中國佔有的人均礦產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中國森林覆蓋率不足14%,人均森林面積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1.7%……

一個國家的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勤儉是必不可少的戰略舉措;一個家庭要可持續發展,也必須守住勤儉的傳家寶,否則就跳不出“富不過三代”的陷阱。

在物質繁華的表象背後,我們應時刻意識到資源是多麼有限。過去,我們曾經過於強調經濟增長,而忽視了勤儉的美德教育;今天,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應該重新迴歸與堅守勤儉這一傳統價值。

(寧波)

  可怕的不是消費文化,而是氾濫的消費文化使我們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如今再談勤儉,已經和過去不同,因爲我們迎來了一個崇尚消費的時代,一個不斷刺激人們產生需求的“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一書,想象未來是一個被嚴格控制的世界,連個人的喜好都被控制了,去執行被註定的消費模式。精神麻醉藥和各種娛樂不斷滿足人們的同時又刺激人們產生新的慾望。在物質的盛宴中,人們的工作意志和精神思考能力日漸消磨殆盡。這個想象的世界,相當程度上比擬了今天我們崇尚消費文化的世界。各類商品廣告,不斷撩撥人們的神經,刺激人們的欲求,灌輸給人們消費的模式。

當然,這裏對消費文化的批評,並不代表它本身是負面、低俗的,更不代表我們爲了勤儉,就視之爲洪水猛獸,堅決反對它。因爲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願望,這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可怕的不是消費文化,而是氾濫的消費文化使我們喪失了選擇的能力。一方面是貧窮時只能吃糠咽菜令我們別無選擇;另一方面是富足時的琳琅滿目也令我們應接不暇,這兩者都在限制我們做出獨立的思考與選擇。而今天的選擇似乎更加困難。面對各種物質誘惑時,不僅僅是批判消費文化,也不是重新回到吃糠咽菜的時代,而是獨立反思自己的需求,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要踐行勤儉節約,需要一把“奧康姆剃刀”

西方哲學史上,“奧康姆剃刀”定律倡導“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追求簡單有效。要踐行勤儉節約,就需要一把“奧康姆剃刀”。

刪去行事方式上的繁文縟節,使最關鍵的脈絡清晰明朗,避免“作秀”。這就需要我們能“事前多思慮”,將不必要的環節一一免去。就拿結婚來說吧,本是兩人精心將愛修成正果了,辦個儀式宣告一下,然後就開始過自己甜甜蜜蜜的小日子。兩人相愛就足夠了,何必花費巨資鬧出那麼大動靜?

除去生活方式上的附贅懸疣,讓目的明確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這就需要我們經常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低碳生活,簡單樂活:能走路就不騎車,能騎車就不坐車;出門購物帶袋子,下班不常下館子;減少使用“一次性”,多動腦子“重複利用”……總之,抑制好購買慾,掌控好消費慾,拿捏好使用欲,從點滴做起,能免就免,能省就省,唯有如此,才能省出綿長的幸福日子。 (崔紅玲)

  講排場、要面子,這是如今的一種社會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讓一些人先富了起來。但是,有的人富了口袋卻窮了腦袋,一些人富足之後,生活更加奢侈,揮金如土,將勤儉視爲一種落後。講排場、要面子,這是今天的一種社會病,但對勤儉的否定和漠視,是十分可怕危險的。

當前,雖然大家離小康的日子漸行漸近,但是那些偏遠山村沒有鞋穿的孩子,那些繁華都市中的低收入人羣,都在提醒着我們沒有驕奢淫逸的理由。

邵逸夫先生二十多年來在內地捐學助教高達三十多億港幣,他奉行的財富觀就是:“我的財富取之於民,應當用之於民。”李嘉誠先生也說過:“基金會是我的第三個兒子。”他將個人財產的三分之一捐作公益慈善基金,至今已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捐款逾110億港元。其實,將更多的財富與他人分享,不但可以豐富人生的境界,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充盈和安寧。

(聞之)

  媒體要更加擔負起責任,不能助長炫富奢靡之風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勤儉是一種品德,一種行爲。《左傳》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諸葛亮雲:“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概括了勤儉對於一個人、一個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

在今天,勤儉的美德不僅是綿長深遠的中華文化中的基因,也是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之一。在一個告別物質匱乏、生活走向豐裕的現代社會,抵制過度消費,節約有限資源,提倡節能減排、低碳生活,這些都是在傳承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遺產。

但是我們看到,勤儉美德的傳承出現了斷裂。一些年輕人認爲,今天物質極大豐富了,勤儉就是生活困難和落後的同義詞。

然而,斷裂不能歸咎於年輕一代,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則;學校足夠重視,德智並舉;社會大力弘揚勤儉榜樣。此外,媒體要更加擔負起責任。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讓奢侈品廣告氾濫熒屏,助長炫富奢靡之風,而是要多關注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的的危機;不僅關注以消費娛樂爲主的節假日,還要多報道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世界日,如世界環境日、無煙日、糧食日、無車日、地球日;不僅在“勤儉日”宣傳勤儉,還要倡導日常行爲中的節儉。讓勤儉的理念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公民。

  專題推薦:2012年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