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忙碌的爸媽讓孩子成父母雙全孤兒 最美好的事是陪孩子長大

忙碌的爸媽讓孩子成父母雙全孤兒 最美好的事是陪孩子長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這首“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歌,唱出了家長們的心聲——陪孩子慢慢長大,是最美好的事。

多子化社會,孩子在自己的羣體裏生長,不論父母是否對孩子非常嚴格,孩子總有自己的“小社會”。但是在現在這個忙碌的世界,孩子要麼就因爲父母工作忙碌而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要麼就揹負着父母對未來無窮的期望。深入分析今年有關家庭教育的事件,不難發現中國式親子關係本身所反映的問題——今天,我們到底該怎樣做父母?

  忙碌的爸爸媽媽,讓孩子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

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媽媽負責帶孩子;爸爸是嚴厲的代名詞,媽媽是慈愛的代名詞,這似乎已成中國家庭的教養模式。而“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的熱播,使得人們重新關注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今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佈過一份對孩子們的調查,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的孩子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在被問到“空閒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孩子選擇了父親,排在第五位;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孩子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在被問到“內心的祕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孩子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存在父教“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忙碌的爸媽讓孩子成父母雙全孤兒 最美好的事是陪孩子長大

忙碌的爸爸媽媽讓孩子成父母雙全孤兒

哈佛大學一項關於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作用的研究顯示,一個人要發展兩方面的能力,一個是親密性,一個是獨立性。母親的天然優勢是培養孩子的親密性,而父親的天然優勢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大量研究都顯示,如果父教缺失,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較差,退縮行爲比較多。

不過現在更糟糕的現象是——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忙碌的工作使得朝九晚五的生活也無法保證,回家後孩子已經睡覺,早晨上班時孩子還沒有起牀,這成了常事。即便是工作之餘和孩子在一起,也早就身心疲憊,更不要說費心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了。

而且,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來,大量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年齡爲人父母,由他們生育的第二代獨生子女被稱爲“獨二代”。據調查,超過70%的年輕父母“只生不養”,撫養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擔。其中,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照料的佔42%,由外公外婆照料的佔30%,而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的孩子不到兩成。超過80%的“獨一代”父母表示,目前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自己每天都要疲於奔命地工作,根本沒時間考慮帶孩子的事情,更沒時間照顧孩子。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法看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大部分是通過溝通來進行的,父母雙全的“孤兒”狀態會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長久的缺位,使得孩子內心對與父母的溝通有抗拒心理。而且不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尊感和被認同感,更不用說讓孩子擁有自主的獨立人格了。

  “犧牲自己,把一切都給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如果說爸爸媽媽們和孩子疏於溝通,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遺憾,那麼還有一類爸爸媽媽則是一切都爲了孩子,這使親子關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犧牲自己,把一切都給孩子,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今年的年度熱點新聞李天一事件中,他的家庭教育備受詬病。古人常說“父母之愛子也,則爲之計長遠”。但是很多爲人父母者往往不懂這一點,他們更願意用所謂的愛“綁架”孩子。

忙碌的家長們往往會對孩子有補償心理,他們更願意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有一類家長則因爲自己的生活並不那麼如意,就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他們沒有達成的願望。

一些中國式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甚至已經到了“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地步:母親放棄自己的事業到國外陪讀兒子,或者母親放棄自己的工作,到外地給子女照顧孫輩,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常見。更讓人憂慮的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生活的控制,並沒有在他們成家立業後終止。甚至有很多父母,凡事愛幫孩子拿主意,包括婚姻,他們要求子女的婚姻模式,是一種能讓他們掌控的婚姻,一旦不滿意,就會讓孩子放棄婚姻。

教育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爲,“按照自己的意志爲自己的生活作選擇,這就叫存在,哪怕遭遇過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自己的選擇,就會有存在感,會堅韌不拔。”而目前中國發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恰恰是這種存在感的缺失。

  “迫不及待”地培養孩子成才成中國家庭教育主題

英國教育家伊迪斯對中國父母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感觸很深,他曾經用“迫不及待”來形容中國父母的心態。健康、快樂、平凡的人生,似乎在中國父母眼中,沒有什麼價值。

現在的70後和80後父母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較高,他們更注重對孩子的知識灌輸和物質滿足,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抱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家長帶着孩子奔走於各種早教班之間。很多孩子不僅要學習英語、書法,還要學習鋼琴、繪畫等,動輒近萬元的“高價早教”受到衆多年輕父母的追捧。

與過度智力開發的現狀相比,家長對於孩子的德行教育則不那麼重視。一份對於家長的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時,有80%的家長首選“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高於“身體素質培養”的64%和“道德品質和做人的教育”的54%。

“0-6歲是孩子行爲習慣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在這個階段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的意願得不到尊重,經常處於被指責的狀態,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非常大。”有教育學專家提出,這是對親子關係最大的破壞,家長應該掌握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發展的普遍規律,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孩子健康、全面發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