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我國預防接種工作開展情況

1.我國預防接種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預防接種工作是衛生事業成效最爲顯著、影響最爲廣泛的工作之一,也是各國預防控制傳染病最主要的手段。通過預防接種,全球已經成功消滅了天花;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經實現無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野病毒傳播;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和麻疹導致的發病、致殘與死亡也顯著下降。

我國1978年開始實施免疫規劃以來,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減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和死亡。2000年我國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實施乙肝疫苗接種後,小於5歲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種疫苗減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萬人。乙腦、流腦等發病人數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乙腦、流腦等發病人數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2.我國有關預防接種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爲了保障預防接種工作科學、規範、有序地開展,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目前我國預防接種工作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據有《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範》、《預防接種工作規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辦法》等。《條例》對疫苗流通、疫苗接種、保障措施、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處理等做出了明確規定;確定了政府對預防接種工作的保障機制;明確了衛生行政部門以及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責;規範了接種單位的接種行爲。

3.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如何分類?

按《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疫苗分爲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羣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類疫苗以兒童常規免疫疫苗爲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減毒活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風疫苗、甲肝疫苗、A羣流腦疫苗、A+C羣流腦疫苗和乙腦疫苗等,此外還包括對重點人羣接種的出血熱疫苗和應急接種的炭疽疫苗、鉤體疫苗。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接種疫苗的知識

4.疫苗有什麼特性?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多高?

疫苗對於人體畢竟是異物,在誘導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對特定疾病的保護力的同時,由於疫苗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體的個體差異(健康狀況、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數接種者會發生不良反應,其中絕大多數可自愈或僅需一般處理,如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局部症狀,或有發熱、乏力等症狀。不會引起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現異常反應,但發生率極低。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異常反應的發生率極低,病情相對較重,多需要臨牀處置。近幾年,我國每年預防接種大約10億劑次,但是經過調查診斷與接種疫苗有關且較爲嚴重的異常反應很少,發生率很低。

5.接種疫苗安全嗎?

免疫規劃的對象是健康人羣,其安全性歷來受到各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疫苗在獲得註冊前都需經過嚴格的動物實驗和臨牀研究;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都要實施嚴格的批簽發制度。在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後都有完整的、科學的、規範的要求,保證預防接種的安全性。

預防接種是指根據疾病預防控制規劃,利用疫苗,按照國家規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種技術人員,給適宜的接種對象進行接種,提高人羣免疫水平,以達到預防和控制針對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目的。

從表面上看,預防接種主要是對易感者進行預防接種,其實在提高個體免疫水平的同時,必然會提高整個人羣的免疫水平,有助於羣體免疫屏障的形成。當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水平時,即使有傳染源侵入,由於大部分易感者接種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護,人與人之間輾轉傳播的機會大大減少,傳染病的傳播鏈已被人爲阻斷,傳播的範圍收到限制,減少了傳染病擴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6.預防接種服務有哪些管理要求?

國務院2005年頒佈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經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指定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預防接種工作。接種單位要求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件,具有經過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預防接種專業培訓並考覈合格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護士或者鄉村醫生,具有符合疫苗儲存、運輸管理規範的冷藏設施、設備和冷藏保管制度。

爲了規範預防接種管理,原衛生部頒佈了《預防接種工作規範》,並會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頒佈了《疫苗儲存運輸管理規範》,另外還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對疫苗計劃制定、出入庫管理、冷鏈管理和預防接種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的技術要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地需要,制定了相應的工作細則,並組織開展日常工作考覈。

各級疾控中心負責預防接種和免疫規劃的技術指導,承擔疫苗針對疾病的監測和控制、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需求計劃制定、冷鏈管理與維護、疫苗分發與指導使用、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接種率監測、人員培訓和社會宣傳動員等工作。基層接種單位負責本單位疫苗和冷鏈管理,爲適齡兒童建立預防接種證和預防接種卡,按照國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提供預防接種服務。

7. 疫苗是如何供應和分發的?

第一類疫苗,是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政府採購的有關法規,通過省級集中招標採購,並逐級進行配送,或者通過有資質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配送,冷鏈條件完全能夠得到保障。

第二類疫苗可以由疫苗生產企業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供應,疫苗批發企業也可以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供應,另外縣級疾控機構也可以向接種單位供應疫苗。疾控機構、接種單位在購進疫苗時,要向有資質的企業購進疫苗,並要索取相關的證明文件。同時對於疫苗的購進、分發,均要求進行嚴格登記,記錄疫苗的品種、規格、生產企業、批號、數量等關鍵信息,並要求保存至該疫苗超出有效期後2年備查。部分地區還對疫苗的出入庫實施信息系統管理。

第一類疫苗和第二類疫苗均要遵循相同的冷鏈儲存運輸標準和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冷鏈系統,覆蓋全國各級疾控機構和接種單位。疫苗一般儲存在冷庫、冰箱中,運輸則使用冷藏車或冷藏箱。無論是疫苗儲存還是運輸,都要求記錄溫度狀態,來證明疫苗處於適當的冷鏈溫度條件下。疫苗的冷鏈儲運溫度記錄數據,要求保存至該疫苗超出有效期後2年備查。

8.既然接種疫苗是有風險的,那麼爲什麼國家還要下那麼大的力氣推進預防接種工作?

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遠遠小於不開展預防接種而造成的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實施免疫前,我國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病率非常高。自實施免疫規劃以來,通過接種疫苗,減少大量兒童因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避免成千上萬名兒童的死亡。

用脊灰和麻疹發病來說明這一情況:20世紀60年代初期,全國每年約報告20000—43000例脊髓灰質炎病例,實施計劃免疫後,發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10月以來未發現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1950—1965年,我國年平均麻疹發病率爲590/10萬,其中1959年發生全國範圍內的麻疹大流行,發病率高達1433/10萬,並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1965年廣泛使用疫苗以來,麻疹流行強度大爲減弱。通過實施兒童計劃免疫和免疫規劃工作,近幾年麻疹發病率一直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9.乙肝防控工作成效顯著體現在什麼地方?

通過乙肝免疫預防策略的實施,新生兒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不到40%上升至2014年的95%以上。2014年全國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4歲兒童HBsAg攜帶率爲0.32%,與1992年的9.67%相比下降了97%。通過實施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2012年5月,我國正式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的認證,實現了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HBV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標。這是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取得偉大成就,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典範。據推算1992年以來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了3000萬人。

10.乙腦、流腦、百日咳和白喉等傳染病控制情況如何?

隨着乙腦疫苗的廣泛應用和衛生條件改善等,乙腦發病率大幅下降,目前全國乙腦報告發病率降至0.1/10萬以下的水平。流腦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後,發病率亦是逐年降低,2014年全國流腦報告發病率僅爲0.01/10萬。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每年我國報告白喉病例上萬例,自1978年實施計劃免疫後,白喉發病率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國已連續多年無白喉病例報告,近年全國也無白喉病例報告。在未使用疫苗前,百日咳是兒童常見疾病和死亡原因,我國20世紀50—70年代百日咳發病率均在100/10萬以上,在1959和1963年出現的大流行中有近萬名兒童死於百日咳,而目前,百日咳的發病率已降至1/10萬以下。

11.關於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怎麼監測?

目前,在我國已建立了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系統。對疫苗接種後出現的懷疑與預防接種有關的不良反應均需要報告和監測,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爲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均要進行報告,必要時進行調查處理。報告和處理按照衛生部制定的《預防接種工作規範》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辦法》等規定進行。

按照相關規定,醫療機構、接種單位、疾控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疫苗生產企業、疫苗批發企業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爲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發現屬於報告範圍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包括接到受種者或其監護人的報告)後應當按照要求及時向受種者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同時向縣級疾控機構報告,縣級疾控機構將收到報告信息後,要通過網絡上報至國家“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信息管理系統”。各級疾控機構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可通過該系統對報告信息進行實時監控。

2010年12月和2014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分別對我國國家疫苗監管體系進行了正式評估。評估認爲我國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要求。

12.怎樣開展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調查診斷?

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監測、報告和處理,在《預防接種工作規範》(以下簡稱《工作規範》)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辦法》(以下簡稱《鑑定辦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關於異常反應的調查診斷,由於造成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因素非常複雜,所以在國家《工作規範》和《鑑定辦法》中明確規定,在省、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成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專家組,負責開展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調查診斷,專家組由臨牀、流行病、醫學檢驗、藥學、法醫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受種方、接種單位、疫苗生產企業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結論有爭議時,可以在收到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結論之日起60日內向接種單位所在地市級醫學會申請進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申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由申請鑑定方預交鑑定費。經鑑定屬於一類疫苗引起的異常反應,鑑定費由國家支付,由二類疫苗引起的異常反應,鑑定費用由相關疫苗的生產企業承擔。不屬於異常反應的鑑定費用由提出鑑定的申請方承擔)需要說明的是,鑑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原因很複雜,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進行調查診斷需要時間,不會馬上得出結論。任何醫療機構和個人不能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做出調查診斷結論。對於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引起的死亡事件,需要進行屍檢才能得出結論,而屍檢一般需要2個月左右時間。

13.我國近年來報告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發生率如何?

對近年來全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報告數據分析,未發現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數量異常增多,異常反應發生率與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其他國家發生率基本持平,沒有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預期發生率範圍。

不同品種的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率不一樣。世界衛生組織對部分疫苗的異常反應研究顯示,卡介苗引起的淋巴結炎、骨髓炎、播散症發生率分別爲100-1000/100萬劑次、0.01-300/100萬劑次、0.19-1.56/100萬劑次;乙肝疫苗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爲1—2/100萬劑次;麻疹/麻風/麻腮風疫苗引起的熱性驚厥、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非休克性)、過敏性休克、腦病分別爲330/100萬劑次、30/100萬劑次、10/100萬劑次、1/100萬劑次、<1/100萬劑次;破傷風疫苗引起的臂叢神經炎、過敏性休克分別爲5-10/100萬劑次、0.4-10/100萬劑次;全細胞百白破疫苗引起的癲癇、過敏性休克、腦病分別爲80-570/100萬劑次、20/100萬劑次、0-1/100萬劑次。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第2張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預防接種注意事項

14.哪些情形不屬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一是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後一般反應;二是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三是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四是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接種後偶合發病;五是受種者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未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後受種者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六是因心理因素髮生的個體或者羣體的心因性反應。

15.預防接種後偶合症是什麼?

不屬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六種情況中,偶合症是最容易出現的,也是最容易造成誤解的。偶合症是指受種者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後巧合發病(復發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生的偶合率越大。

16.預防接種有哪些禁忌證?

目前,除接種狂犬疫苗外,接種其它任何疫苗都有禁忌症,通常的禁忌症有正在患有嚴重器官疾病,尤其是處於活動期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正在發熱;對疫苗成分過敏等,免疫缺陷兒童不能接種活疫苗。在有明確禁忌症的時候,確實不能接種疫苗,應待患兒病好後再接種。

17.接種疫苗就能保證不發病嗎?

疫苗均具有一定的保護率,但由於受種者個體的差異,少數人接種後不產生保護作用,仍有可能會發病。另外一種情況爲偶合發病,如果接種疫苗時受種者恰好已處在該疫苗所針對疾病的潛伏期,接種後疫苗還未產生保護作用仍會發病。

18.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如何補償?

預防接種是一項公共衛生措施,在保護絕大多數人羣健康的同時,極個別人承擔了發生異常反應的風險。充分考慮到受種者的權益,《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規定,對因異常反應引起的嚴重損害者給予一次性補償,具體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屬於一類疫苗引起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補償費用由省級財政安排,屬於二類疫苗(自費接種)引起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補償費用由生產企業承擔。

異常反應它是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異常反應的發生是小概率事件;它既不是疫苗質量問題造成,也不是實施差錯造成,各方均無過錯。通過預防接種建立免疫屏障,保護受種者同時,也保護了受種者周圍人羣。因此,對受種者予以一定經濟補償,不是賠償。

19.預防接種前需要進行常規篩查?

每種疫苗的禁忌不盡相同,並有其特殊禁忌;接種時只能通過詢問或簡單體檢判斷一般禁忌,不可能對所有禁忌進行篩查,而且篩查費用昂貴;國際上不推薦接種前對所有禁忌進行常規篩查。

20.公衆對疫苗安全疑慮會產生什麼影響?

2003年8月在尼日利亞,有人毫無根據地宣稱,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OPV)不安全,而且會導致兒童成年後不育。這導致了尼日利亞北部兩個州停止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其他州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者的比例也大大下降。後果是脊髓灰質炎在尼日利亞北部發生大暴發,波及了該國其他多個以前沒有脊髓灰質炎病例的地區。這次大暴發最終導致尼日利亞成千上萬的兒童發生癱瘓,並且導致該疾病向其他19個無脊髓灰質炎病例的國家傳播。很多孩子不得不面對終生殘疾的悲劇,這原本接種疫苗就能避免的。

日本、英國等國家也曾發生過因預防接種不實信息散播導致預防接種工作無法開展的案例,其後果就是造成免疫空白,人羣免疫屏障有漏洞,可能引起疫苗針對傳染病的暴發。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第3張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兒童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21. 兒童在預防接種前,家長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家長的作用不容忽視。家長應帶孩子到政府部門認定的合格預防接種門診進行預防接種,在接種前應向接種人員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以便工作人員判斷是否可以接種。如發現接種後出現可疑情況,應立即諮詢接種工作人員,必要時就醫,以便得到及時正確處理。在接種疫苗之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兒童有無急性疾病、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神經系統疾患等情形,並在接種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接種。例如,在新生兒接種疫苗前,家長需配合接種人員,做好對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問診和一般健康檢查,提供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包括出生時是否足月順產、出生體重多少,新生兒出生評分情況,有無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現患某種疾病等等,以便接種人員正確掌握疫苗接種的禁忌證,並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22.哪些情況下兒童不適宜接種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正在發燒,特別是發熱在37.6℃以上者,或同時伴有其它明顯症狀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孩子康復並經過一段時間調養後再接種疫苗。此外,如果孩子處於某種急性疾病的發病期或恢復期,或處於某種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均應推遲疫苗的接種,待孩子康復以後再接種疫苗。

過敏體質:個別兒童有過敏體質,容易被家長忽視,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接種疫苗後偶可引起過敏反應,造成發生不良反應的後果。所謂過敏體質,是指兒童反覆接觸某種物質,容易發生機體過敏反應,出現相應症狀,其中以過敏性皮疹最爲常見。如果發現過去接種某種疫苗曾發生過敏反應,則應停止接種。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認爲,兒童免疫功能不全,不僅預防接種後效果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特別是接種活疫苗時。比較嚴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無/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等等。如果兒童容易反覆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後常常伴有發熱、皮疹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懷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種疫苗時需特別小心。

神經系統疾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人接種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已明確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兒童,例如患有癲癇、腦病、癔症、腦炎後遺症、抽搐或驚厥等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接種疫苗。

23. 預防接種過程中的偶合症發生概率有多大?

以兒童偶合發病爲例。我國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0—4歲兒童兩週患病率爲17.4%,因此兒童接種疫苗後,即使接種是安全的,在未來兩週內,每100名接種疫苗的兒童中仍會有約17名兒童由於患其他疾病,儘管所患疾病與疫苗接種無關,但由於時間上與接種有密切關聯,非常容易被誤解爲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再以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偶合死亡爲例。我國新生兒(0—28天)死亡率爲10.7‰,全國每年出生兒童約爲1600萬;據此推算,全國每年約有17萬名新生兒死亡,即每天約有466名新生兒死亡。按照我國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規定,乙肝疫苗在兒童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以全國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率75%計算,則每天約350名新生兒死亡者接種了乙肝疫苗,即全國每天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可能出現偶合死亡350起。

24. 疫苗的熱挑戰性試驗指什麼?

疫苗挑戰性試驗,就是讓疫苗接受溫度、光照、振動、反覆冰凍和融解,甚至氧化等各種苛刻的挑戰,判斷在什麼條件範圍內仍然能夠保持合格,疫苗對環境有多大的適應能力。

爲了保證疫苗的質量,對疫苗開展挑戰性試驗,貫穿於整個藥品研發階段和藥品上市及上市後研究。獲批註冊上市後,大部分疫苗每批出廠前,還要按《中國藥典》進行37℃加速穩定性試驗檢測。即疫苗在出廠上市前,放置在37℃環境下一段時間(2天—4周不等),如果有效成分含量(如活菌數、病毒滴度、或效價)下降值在可接受範圍內,並且疫苗整體仍然合格,才能判定該疫苗是合格的產品。

根據不同疫苗的特性,疫苗接受37℃挑戰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中國藥典》(三部2015版)對疫苗37℃加速穩定性的檢測時間要求劃分如下:進行48小時試驗的有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進行72小時試驗的有凍幹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進行7天試驗的有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凍幹乙型腦炎滅活疫苗(Vero細胞)、森林腦炎滅活疫苗、雙價腎綜合徵出血熱滅活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風疹減毒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水痘減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聯合減毒活疫苗、麻疹風疹聯合減毒活疫苗、麻腮風聯合減毒活疫苗,進行28天試驗的有皮內注射用卡介苗、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也需要進行7天熱穩定性試驗。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日宣傳資料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