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讀書的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高考決定命運”,因爲在那樣的氛圍和形勢下,我們用盡所有的力氣去拼搏了高中三年,現在想來依然覺得可歌可泣此生無悔,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也在慶幸自己當初的努力,不然就不會有今天的人模狗樣,哪怕沒有人模狗樣,至少有機會來體驗一下城市的生活。因爲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如果考不上大學,就意味着在農村種田或者當苦力,沒有多少選擇。沒有一紙文憑,很難進入城市生存圈。

每一種現象背後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真理可能已經逐漸成爲時代的產物。如果搞不清楚這種趨勢,還是用老一套的理念來教育孩子,或者用過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績和分數,會顯得非常可悲,也必將被孩子幽怨的眼神不屑。如今父母們爲孩子的成績操碎了心,在教育問題上焦慮不堪,其實對於當今社會的大部分家庭來說,這是很多餘的。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一、首先錄取率已經從量變到了質變,以廣東省的高考錄取率爲例,從1977年的1.63%到2014年的80.12%,上海2017年的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恐怖的91.76%,對於經濟相對不錯的地區來說,這意味着大學已經幾乎成爲了像九年義務教育這樣的普及教育,已經不是過獨木橋式的教育了,只要孩子願意,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幾乎可以說是想讀就讀了。

二、以前文憑就等於工作的第一道門檻,國企就意味着好工作,有個鐵飯碗長在,再醜的直男都能找到漂亮媳婦。但現在除了父母依然那麼認爲,還有年輕人以進入國企爲榮嗎?當咪蒙同學曬她助理的月薪是5萬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公務員感到汗顏。並且太過程式化的工作氛圍會讓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因爲規章制度不允許個人在有限的職位去做太過有想象力的事),不僅能力和眼界提升速度有限,更恐怖的是會逐漸喪失脫離體制的勇氣,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由於長期在私企各種折騰,我現在已經比較自信地認爲無論到什麼環境,都會有我的一席之地,但我聽公務員說的最多的就是“離開體制,我不知道我還能幹嘛”。所幸現在國企也在不斷變革和創新,但終歸還是沒有私企的創新幅度大。

三、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就是以前大家所知道的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中國靠以前輸出廉價勞動力獲得經濟的迅速騰飛,享有世界工廠的美名。但這種紅利正在消失,未來20年中國將成爲世界創新的中心,只有具備創新精神和獨立思維的綜合型人才纔會具備競爭力。而這樣的創新重任必定落在了下一代人的身上,如果還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來承擔這樣的戰略重任,明顯是走不通的。所以國家在教育層面的改革重點,一就是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整體提升民衆的綜合素質,二就是引入創新型的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當人人都能考上大學時,當工作已經越來越不看重文憑時,考上大學這個標準當然已經不能成爲改變命運的核心武器了,這也凸顯出國家和時代的進步。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開放性思維和獨立思考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內在的優秀品質。因爲現在的社會變得實在是太快,就像一個段子說:如果讓一個人從明朝穿越到清朝,可能還能適應,如果讓一個人從三十年前穿越到現在,恐怕直接懵逼了。那麼在變化如此之快的今天,孩子自身的更新能力也就是學習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備上述的幾種能力而僅僅只有一紙文憑或者固定的知識結構一樣被社會所淘汰,這也是爲什麼現在很多農村只知道讀書的孩子遇到了成績平平的城市孩子,他們的綜合能力差距很大的原因,特別是在進入社會後所謂的大學文憑這個敲門磚已經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的今天(對某些公司還是重要的),他們的差距會愈加明顯。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第2張

誠然,對於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考仍然是改變孩子命運最強的武器。對於頂級學府和普通學府對比,也確實有巨大的差距。但普通的123本在我看來其實並沒什麼本質上的差距,除了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差距。單單作爲考上大學這個基礎門檻來看,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在高考=命運的輻射範疇內,那麼你大可不必爲了孩子的分數徹夜難眠,因爲對於你的孩子而言,某個普通大學真的只是一種可能而已,並不是全部,而且如果父母自身提升較快,就可以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現在回想一些往事感慨萬分,特別是在這個高考分數剛剛出來的時候。確實慶幸自己當年在小鎮上的高中努力衝刺最後一年考上了所謂的大學(2本),假設當年沒有考入大學我現在可能在農村種田或者像我們村的其他孩子一樣,學一門木工或者水泥工的技術活養家餬口,因爲沒什麼家庭背景,對我來講沒什麼其他很多選擇,而我對孩子的期望也許仍然跟我的父輩們一樣,努力學習脫離農村,日復一日的告訴他高考改變命運,我甚至可以心痛的眼睜睜的看她失去所有的童年快樂,拿一張進入城市生活和打拼的船票,這叫慘烈的現實。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第3張

我很慶幸自己這4年來像個SB一樣努力和堅持,不斷試錯,不斷思考,不斷前進,讓我從4年前的月薪4000元到如今兩家小公司的CEO。想當初,當身邊的人都覺得我苦逼創業拿着入不敷出,向微信錢包、支付寶借錢補貼家用很SB的時候,當我每夜入睡都在想着下個月工資從哪裏來時,當我無數次想放棄又堅挺過來的時候,我慶幸自己活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不計得失的拼搏,4年間完成了自己認知層面的第一次昇華,讓我現在看待商業已經不像4年前那個除了勇氣別無其他的愣頭青,看待人生看待孩子有了更多的維度的思考,相比經濟收入的增加,我更驕傲於認知層面的昇華,哪怕我個人財務到目前爲止還是負的。

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長心得希望對迷茫的父母有哪怕一點點作用:感謝以老爸爲首家庭教育讓我擁有了一顆強大的內心能面對各種挫折、讓我有冒險精神總是不拘泥於教條(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啊)。總結來看個人的不斷提升得益於在一件事上面不斷的堅持和思考,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就掉頭,專注於很多具體的事腳踏實地,不懂就學讓自己像又上了一次高中一樣(之所以沒提大學是因爲我的大學時光基本是跟遊戲渡過的,甚至爲此連愛情都荒廢了),最後成爲某個領域所謂的資深人士,從而有機會和行業裏面更高階的人談判,積累更多的資源,又更進一步學習優秀人士的思維方式和對行業的理解,不斷加深我對商業、對自己、對他人的理解與認知。

我堅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在深圳這座城市紮根,我的孩子會成爲深圳人,而她不用像當年的我一樣,需要通過一次高考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爲我和她媽的努力讓她有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中國的教育有個現象,一種是命運教育,用近乎於瘋狂的學習去脫離最最最底層的階層,一種是披着快樂就好行使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產階級素質教育,一種是繼承家族財富和光榮的所謂的精英教育,階層固化越來越明顯和牢不可破,而打破階層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父母輩就開始朝着目標努力,因爲很多時候衝破階層需要幾代人接力式的努力與奮鬥,就像一個朝代的輝煌需要幾代君王的努力一樣。

我慶幸自己像個傻X一樣努力和堅持,讓孩子的命運不再被高考決定 第4張

我特別欣賞一個女性朋友給我說的幾句話,她也是孩子的媽媽。某次我們聊到教育問題,她毫不掩飾的講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但她說可惜自己現在還不是精英(在我看來她明明已經是身價過幾千萬的精英了),唯有更加努力奮鬥,先把自己整成精英,孩子纔有更多選擇,如其不斷期望孩子努力去衝破階層,還不如現在自己就開始衝,因爲到孩子成年的那個時代,衝破階層將比現在更加艱難。就她這種自己做的不夠好就別在孩子面前BB的態度,我無比讚賞,我個人並不崇尚精英教育,也可能是還沒到那個份上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不在高考=命運的輻射圈,不是那種不考上大學就得搬磚的情況,你大可不必每夜爲孩子的成績輾轉難眠,因爲對於目前大部分家庭來說,孩子的選擇已經越來越多元化,大學只不過是其中一種罷了。最後我還想說,唯有我們自己努力,孩子纔有更多選擇,如果作爲熱愛進步的父母還停留在“高考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這個層面,等待孩子和自己的,可能也只有命運的安排。

最後爲了避免無法完全消化又各種跟我撕的羣衆,我再次明確一下觀點:

1.雖然我認爲高考目前對大部分孩子(包括很多1234線城市孩子)來說已經不是改變命運的絕對因素,父母需要用平常心來看待分數和高考,但仍然認爲孩子需要儘可能多的讀書,在能力範圍之內考取更好的學校,這跟什麼階層的教育觀無關,如果世界上存在一種通用性最強的成長方式,那就是讀書。

2.我並不鼓吹精英教育,也並不認爲每個家庭都應該削減腦袋往大城市鑽,應該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也不認爲父母爲了孩子有好的教育,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畢竟生活除了孩子,還有很多其他的事。以我自己爲例,哪怕在深圳沒有學區房,我絕對不會做出爲了讓孩子讀好學校而嚴重影響整個家庭生活品質的事,我和她媽也有自己的人生需要過,她也需要讀書之外的精彩生活。

3.如果父母認爲自己可能就這樣了,也找不到努力和前進的方向,同時孩子也處於非命運=高考的輻射範圍,也沒必要焦慮,怎麼開心怎麼過吧,生活質量很重要,當初我們的父母也期望我們能有美好的一生,不能辜負他們。

4.我依然認爲頂級學府和普通學府有巨大的差異,但普通學府之間不同的畢業證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並不是特別大的鴻溝,關鍵還是在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內在品質。

5.不用焦慮並不代表不管與放縱,而是用一種更加平和理性的心態、更加多維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學習;如果有可能,還是自己努力和提升吧,不僅孩子將來會有更多選擇,你的不氣不餒,頑強不屈同樣會給她以榜樣的激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