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因爲你是姐姐,所以你就得讓着弟弟……

因爲你是姐姐,所以你就得讓着弟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又不是孔融,爲什麼每次非得我讓梨?”

好友十歲的女兒果兒歇斯底里地對媽媽喊出這句話。

果兒的尖叫瞬間吸引了正在用餐的顧客,大家紛紛好奇看過來。

媽媽覺得很尷尬,瞪着她,壓低聲音說道你是姐姐,不應該讓着弟弟嗎?

然後準備伸手拿走果兒手上的冰淇淋。

弟弟自己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地上,這是我的,爲什麼每次都要我讓給他,你好偏心!果兒轉過身背對着媽媽,死死護着冰淇淋,整個人像只刺蝟抗拒她的靠近。

我趕緊打圓場,把自己手上的冰淇淋給了好友的兒子,小傢伙馬上對我露出兩排大白牙。

因爲你是姐姐,所以你就得讓着弟弟……

好友無可奈何地跟我抱怨果兒有多不懂事,身爲姐姐卻不懂得讓着弟弟,芝麻大點的小事都要和弟弟爭風吃醋,糾纏不休。

比如買了同樣的玩具,果兒先選了藍色,弟弟也要藍色,她就要求讓給弟弟;家裏剩下一瓶牛奶,果兒放學回來喝到一半,弟弟吵着要喝,她會硬從果兒手上奪過來給弟弟喝……每次果兒表示抗議,她就搬出恆古不變的道理,“你是姐姐,你得讓着弟弟,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弟弟啊”。

就因爲這句話,身爲老大的果兒她不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有,也得把優先權讓給弟弟。

因爲就算你強行收入囊中,媽媽馬上衝出來對着她喊,你是姐姐啊,不能讓着弟弟嗎?一點都不讓人省心。然後果兒就被扣上不懂事,以大欺小的帽子。

好友說自己只是希望作爲老大的姐姐能替媽媽分憂,多讓着老二。殊不知,她一番苦心的區別對待已經讓果兒產生媽媽只愛弟弟不愛我的想法。

最後,好友還勸我生二胎要慎重再慎重,如果還沒準備好搞定兩個娃的強大心理,還是見好就收。

那些從小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裏,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父母倘若總是要求老大把東西讓給老二,老大會感覺受到不平等待遇。

所謂“懂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心頭所好,爲了博得父母的關注,只能壓制內心的真實想法。而老二仗着父母的寵愛有恃無恐。

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還是應該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是老大爭風吃醋還是老二無理取鬧?

身爲家裏的老大,理應起到照顧年幼弟妹的責任,但並不表示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相讓。

有些東西可以讓,可有些東西對孩子來說就跟領土一樣,它必須宣示主權。

比如父母的信任和重視,還有寵愛。

因爲你是姐姐,所以你就得讓着弟弟…… 第2張

經常看到電視報道這樣的新聞,一個家庭兩個孩子同時考上大學,但因家境貧寒,父母只能供一個人上大學。

這時父母就老淚縱橫勸說老大把機會讓給老二。

看着很勵志很感人。

可是對於被迫放棄人生轉折點的老大來說,誰考慮過他的感受?

爲什麼同樣考取高等院校,同樣的出身,老大就得無條件放棄求學機會?

誰都不是聖人,偉大到毫無怨言,只因親情綁架,只因你是老大要懂事,要體貼父母,要幫忙減輕家裏的重擔。

同樣的機會,自願放棄那叫“讓”。被強行要求退出,那是“逼迫”。

我的同事張姐,她生了對雙胞胎女兒。前後只差幾分鐘就決定了張姐對她們的態度。她總是勸說姐姐要讓着妹妹。

只要是妹妹喜歡的,姐姐必須毫無理由讓出。

張姐美名其曰爲,謙讓是美德。

小時候的零食玩具妹妹先選。現在快小學畢業的年紀,還是妹妹優先選擇書桌房間。可與之相反的卻是,整理房間、幫爸媽端菜洗碗這些家務活,張姐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姐姐,給出的理由是因爲妹妹還小能做什麼,你是姐姐當然要幫爸爸媽媽分擔。

有次張姐將姐妹倆帶到公司玩,和其他孩子打鬧間隙,妹妹突然哇哇大哭。張姐發現她的手臂有道傷痕。可是任憑別人怎麼問,妹妹都不說是誰弄傷。

張姐二話不說把姐姐從頭到腳訓斥一頓,認定是姐姐碰傷妹妹。姐姐矢口否認,極力辯解自己沒有碰到妹妹。

後來保潔阿姨說是妹妹自己摔倒的。頓時,姐姐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聲淚俱下當着公司所有同事的面控訴張姐如何偏心。最後哭紅雙眼跑出去。

同事們勸說張姐要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因爲是姐姐就得逆來順受,凡事都讓着妹妹;也不能讓妹妹覺得有優先權。退一萬步說,即使姐妹相差幾歲,她也是需要被呵護的孩子,何況雙胞胎姐妹只是出場順序不一樣。

張姐神情落寞,一個人喃喃自語,我不知道她這麼記恨我,我以爲她只是耍耍脾氣而已……

作爲父母,除了告訴哥哥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同時也該告訴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把自己的東西讓給你是因爲愛你。

不讓,是應該;讓了,要謝謝。

因爲你是姐姐,所以你就得讓着弟弟…… 第3張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

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爲養女。

但女兒卻因爲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獨一無二的愛。

因爲孩子自己本身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他們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寵愛,以此獲得親密感與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種強求大的讓小的。

結果造就一批懂事的大孩子,看上去大度而堅強,甚至超過那個年齡所能承受的。

其實這堅強的背後往往以壓抑孩童正常情緒與需求爲代價。

孩子童年所缺的,都要用餘生追逐償還。

孩子內心的渴求不會因爲父母的壓制而消失,反而越來越深刻。

有時被孩子以錯誤的方式在其他的地方進行了彌補:

父母沒有陪伴,孩子會找手機電腦陪伴。

家庭氛圍緊張而冷漠,孩子會通過早戀來獲得內心的情感需求。

而缺乏父愛的女孩,長大後更迷戀大叔。

長期沒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長大後也常常選擇犧牲自己的感覺,去獲得他人的歡心。

請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好,也接納他們不一樣的缺點。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問題。

原來是自己當年種下的惡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