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管越反”的青春期,父母最容易犯7種錯,貽誤孩子終身。青春期是一個人生理髮展的關鍵時期,是繼嬰兒期之後生長髮育最快的時間段,也是孩子從兒童成長爲成年人的過渡時期。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發育雖然逐漸走向成熟,但大腦和心理的發展,還在進行當中,把這個階段比喻爲“大於小孩,小於大人”。

青春期的孩子,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獨立意願,自我意識也更強,因此親子關係容易變得緊張,矛盾升級,也讓家長和孩子身心俱疲。

青春期孩子的行爲,充滿着令人擔憂的可能:

可能因爲交友不慎,染上一些惡習,例如吸菸、酗酒、網絡成癮甚至是吸毒;可能在與荷爾蒙的鬥爭中敗下陣來,帶着品嚐禁果的巨大風險,陷入早戀的漩渦之中……

在孩子與家長頻頻發生的衝突中,每一位青春期的父母,都曾有過心力交瘁的時刻。

面對中高考這樣的人生關鍵節點,青春期孩子的種種行爲和情緒異常,家長也非常容易焦慮:

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曾經乖巧懂事、可愛天真的寶貝,如今怎麼變成了一副“討債鬼”模樣?

我發現孩子早戀了,馬上就要高考了,影響學習可怎麼辦?

孩子打遊戲成癮,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怎麼辦?

孩子經常和我們發生矛盾,喜歡離家出走,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們經常在後臺收到的來自父母們的求助,這一個個“怎麼辦”的背後,都是爸媽們深深的焦慮和無助。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焦慮的家長不只一個。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腦

誰的青春不難捱?

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的年齡範圍界定在了10-20歲之間,但根據英國愛丁堡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大腦發育成熟需要大約25年的時間。按照這樣時間線索展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即便長到20歲,擁有了完全成熟的身體,但是大腦的發育,可以說也只是“八分熟”而已。

相對於身體而言,儘管青春期的孩子在18歲前就能發育成一個“性成熟”的獨立個體,但是他們的大腦,卻還具有青春期的特點:

“越管越反”的青春期,父母最容易犯7種錯,貽誤孩子終身。青春期是一個人生理髮展的關鍵時期,是繼嬰兒期之後生長髮育最快的時間段,也是孩子從兒童成長爲成年人的過渡時期。

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面前,孩子還需要獨自面對身心的劇烈變化,和越來越敏感的人際關係。

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的問題。

解決的關鍵在於: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需要隨着孩子的成長而變化的,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需要採取不同的與他對話的方式。也就是說,當孩子成長到十幾歲,進入青春期,我們與他溝通的方式,也應該升級爲與“青春期孩子對話”的方式,而不再是與“幼兒對話”的方式。

這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與“幼兒對話”的方式中,由於對方還只是個弱小的孩子,生活和心理建設都完全依賴父母,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父母更多是照顧者的角色,甚至是一定意義上的“包辦”角色。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他的一切需求,都必須由父母來提供幫助和滿足。所以在雙方溝通交流時,父母可以更多地指導、甚至是要求幼兒。對方通常都會接受,或者不得已最終也只能接受。

而隨着孩子長大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我”的概念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與“青春期孩子對話”就意味着把對方當成有獨立意識、自主個性的人,甚至是需要彰顯自我個性的人。父母在溝通中,要主動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並且在行動上真的聽取他們的意見,杜絕採用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用平等的對話和鼓勵的語言,讓孩子體驗到被包容和支持的感覺。這樣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溝通前提,讓溝通進行得更加順暢。

在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國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這些錯誤,應當及時地糾正過來:

錯誤1:習慣於代替孩子做計劃、做安排,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個人意願。

許多家長由於過於擔心孩子犯錯誤,不夠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給孩子獨自嘗試的機會。但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變得渴望去探索。甚至“躍躍欲試”本身就是生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能。如果家長不懂得放手的話,孩子永遠沒有嘗試的機會,也就談不上從失敗中獲取教訓,或是從成功中獲得經驗。

錯誤2:強調父母的權威,需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意志。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非常強調父母的權威的,但隨着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我們的觀念也應當隨之更新。父母的權威,應該體現在把控大的原則和邊界上,而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控制者、審判者的角色。過於強調服從,會磨滅孩子的個人意志,加劇緊張的親子關係。

錯誤3:經常有意無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任何情緒的產生都不是沒有來由的,即便在父母看來大不了的事情,有可能在孩子心裏也是一道難以突破的難關。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最不應該說的話,就是“有什麼了不起”,“這有什麼值得難過/生氣的”,“沒事、不怕、不要緊、堅強一點”。這些看似在“安慰”的話語裏,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他此時此刻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這會讓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的感受,久而久之,親子之間容易產生隔閡。

錯誤4:“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爸媽的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

一句“都是爲你好”似乎就把父母放在了代表“正確”的一方。殊不知,每個人人生的道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青春期的孩子,伴隨認知能力的快速發展,孩子的批判意識增強,他們還是用懷疑、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他們不再對家長一味地盲從,開始用自己的標準重新對父母進行定位和評價。

錯誤5:不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甚至認爲孩子不應該在父母面前有隱私。

我們曾經和情商夏令營的孩子們分享過一個有趣的命題,那就是“怎麼藏日記本”?爲了防止老爸老媽偷看日記,孩子們的招數常常五花八門,鬥智鬥勇令人啼笑皆非。

一個孩子曾經分享了她的經歷:說自己洗澡的時候母親時常進出浴室,她實在無法接受就表達了抗議,沒想到母親居然說:你人都是我生的,這還怕什麼呢?

面對不懂得保護孩子隱私,甚至天然地認爲孩子不需要隱私的父母,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地提醒:聰明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作爲一個獨立人格的個體,就應當享有自己的隱私的空間,與他們保持恰當的距離。這一點,不應該因爲是孩子的父母,而有所區別。

錯誤6:幫孩子挑選朋友。

家長有時候會根據學習成績、家庭環境等因素去評價孩子的朋友。但中學生其實是已經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了,如果兩個人能夠成爲朋友,一定是因爲朋友身上有令他欣賞的品質,或者是兩個孩子相處愉快,能夠影響彼此。如果家長沒有全面瞭解情況,僅僅根據學習成績就對孩子的朋友“評頭論足”,會非常傷害孩子的情感,從而引起激烈的矛盾。

錯誤7:不顧孩子意願將孩子納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父母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因此就會非常自然地將孩子帶在身邊,參加自己的社交活動。但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逐漸成長爲獨立的個體,孩子就有意願自己做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參加的活動。但這個時候,家長往往不能意識到,仍然想以前一樣,把孩子“帶”在身邊,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出遊,這會使得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

6歲以前是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這個階段的父母是“照顧者”的角色,精心呵護孩子的成長,不容有一絲一毫的錯失;而進入小學後,家長開始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教孩子學習成長。

可是當進入中學之後,家長需要剝離“照顧者”的角色,並放棄一些“指導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爲一個旁觀的“教練”,放手讓孩子到場上去“勇敢拼搏”,並在場外默默地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並能在關鍵的時候叫停比賽,將孩子拉回來討論上一場的得失利弊,達成一致後重新調整狀態,然後再次上場。這纔是家長與青春期孩子良性的互動模式。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