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和父母分離是否對內心有影響

孩子和父母分離是否對內心有影響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志紅引“罵戰”:3歲前常和媽媽分離,一定會影響孩子一生嗎?纔可以被孩子內化到內心,即‘心中住下了一個愛的人’,所謂安全感,就是由此而來。

孩子和父母分離是否對內心有影響

什麼叫不可逆轉?我的理解是,不會因媽媽回來就自然得到療愈,必須得有媽媽非常用心地去化解。如果孩子有效的時候有很多分離,那麼就爲孩子準備好未來找諮詢師的錢吧。

或者參考阿勒德德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此話一出,讓很多本來就岌岌可危的職場媽媽們更焦慮了,更讓人覺得這會助長喪偶式育兒。

撫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都知道。

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James Fallon的故事,更讓人明白到撫養是真的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

James教授是研究心理變態的佼佼者,在一次研究中他意外發現自己竟然就是那種“天生變態狂”。

他的妻子、媽媽也說他會有經常情緒失控,個性魯莽,好勝心特強,連和自己孫子孫女玩遊戲都要拼命爭個輸贏的情況

他本人更是來自歷史上有名的變態家族——康奈爾家族。

在Fallon經過深刻的反省、回憶後,他認爲是自己快樂的童年讓自己免於變態。

簡單來說,就是他在成長過程中家人給予了他足夠的愛和關懷。

讓他儲存了足夠多的“善良和快樂”,使得他即便長大後偶爾發神經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也能懸崖勒馬。再加上有足夠好的引導,他把爭強好勝的力氣用在了正途上。

孩子雖然看起來像是年紀小不記事,但其實童年收穫的記憶和感受時刻影響着他們的人生。所以,撫養的環境與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真的密不可分。

孩子需要撫養者,

一個也可以多個會更好

美國兒童創傷學院的高級研究員y在《登天之梯》中分享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案例:

弟弟是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犯人,哥哥卻是一個事業有成有責任心人人稱讚的好爸爸。

兄弟姐妹有50%相同的基因,又由同一對父母撫養長大,且主要撫養人也都是作爲全職太太的媽媽,但是兩兄弟的差別竟如此之大。

在與他們的談話中,布魯斯發現了,雖然撫養者一樣,但是撫養環境的不一樣使兩兄弟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撫養哥哥的期間,他們一家住在大家庭裏面。

媽媽從醫院回來後,家裏的外婆、奶奶、嬸嬸、阿姨就花了很多時間陪在新媽媽、新寶寶身邊。媽媽和寶貝都沉浸在大家庭的關注和愛護中。

每當媽媽感到照顧孩子的責任要將自己擊垮時,總會有一個阿姨或者姐妹,或者是自己的媽媽在旁邊照顧她。當孩子的哭聲令她抓狂時,她總能找到一個家庭成員來看護孩子,自己放鬆一下。

但是當弟弟出生的時候,因爲爸爸工作地點更換的原因,他們搬家了。

爸爸外出打工,媽媽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壓力當中。

開心時媽媽就會和弟弟玩,不開心時就把弟弟留在家中,帶哥哥出去,回來了纔給弟弟換尿布、餵奶。

長時間處在四下無人,哭鬧也沒有人迴應的家裏,再加上媽媽偶爾的好心情,更讓弟弟不斷地陷入着關愛中斷的痛苦當中。

同樣作爲主要撫養者的母親,同樣沒能提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但是在有幫手和沒幫手的情況下,兄弟倆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抑鬱症媽媽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就發現,在抑鬱症的父親或者母親治療沒什麼效果的情況下,孩子與另外一位父親或者母親養育者的親密關係,依然能保障兒童的發展。

在早期,孩子是能夠對幾個固定的看護人產生依賴情感的,這也能滿足他們對情緒健康甚至身體發展的要求。

所以,撫養的關鍵真的真的不在於是誰,只要不是頻繁地更換撫養者,能讓孩子處於一個穩定、有愛的撫養環境中,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好的。

反而是精疲力盡、沒有援助的媽媽纔會真的讓孩子受到實際的傷害。

撫養不只是解決日常,

更應該是一種有愛的互動

撫養者解決的不只是孩子溫飽、換尿布的這些日常。

撫養者更需要提供給孩子有愛的互動,包括,擁抱、搖晃、共同玩耍以及肢體上的關愛,這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健康、更完善的發展。

大腦的發育

一項跟蹤孤兒院孩子的調查發現,在孤兒院待久了的孩子,認知能力明顯落後於正常的同齡孩子,早期刺激的缺乏確實會損傷大腦。

而充滿愛的照料——溫柔的懷抱、輕聲說話等都防止了孩子的大腦產生不可逆的損傷。

每當孩子因爲冷、餓、渴、害怕或是難過哇哇大哭時,撫養者給予他們的安撫,會讓他們大腦中連接和愉悅調節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系統相連。

這種系統的交往相連,就成了孩子主要的壓力調節機制。

這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安撫和安慰自己,讓他們懂得如何面對今後人生中的起起落落。

人際的交往

在撫養關係中,愉悅與互動是交織在一起的,愉悅和互動之間的內在聯繫正是連接和產生出健康關係的重要神經生物學“紐帶”。

如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撫養者來到他的身邊,安撫他。那麼在孩子在大腦發展的過程中,充滿關愛的看護人就向孩子提供了未來人際關係的模板。

那些早期被忽略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控制理解同情以及與他人健康交往的區域就會被幹擾——在與人交往時通常會表現出尷尬、孤獨和社交笨拙,在情感上也會有所欠缺。

正是我們迴應了孩子成千上萬次的哭鬧,所以才幫助他們建立起了未來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愉悅的能力。

身心的發展

在一窩小貓小狗裏最瘦小最弱小的一隻,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往往會因爲搶不過別的幼崽,導致沒能得到食物和動物媽媽的舔舐清潔,出現在出生幾周內死亡的現象。

人類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關愛不足的孩子容易長不大,也常常會出現嚴重的行爲問題。他們會儲存食物,或是對陌生人表現出過分的情感,卻和本來應該親近的人在維持關係上出現問題。

缺乏反覆的、形成習慣的肢體接觸方式,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讓他們很難踏實地去探尋世界,且不帶畏懼地成長。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多抱抱多與孩子進行溫柔的安撫,這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可愛其實是一種“超能力”。

這種超能力會讓我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互動的時候,讓我們感到非常有價值:孩子身上的氣味、安靜時發出的咕咕聲、光滑的皮膚,特別是他們的臉蛋,天生就會讓我們感到喜悅。

也正是這份“可愛”讓我們做那些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時,也能充滿愉悅。

但是,對於誰來養孩子這件事從來都是出於愛和精力兩方面出發的,無論缺少哪一點都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