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有沒有同理心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有沒有同理心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有沒有同理心對於孩子有什麼影響,你瞭解嗎?缺乏同理心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悲哀,下面來看看同理心對於孩子的意義

“孩子期末語文只考了90分,回到家後我沒有打罵她。孩子問,媽媽你怎麼不打我?我說,媽媽不打你,因爲我能夠感受到你的努力,和你沒考好的沮喪,下次加油就行。孩子聽完哭了。”

我想,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哭了,是因爲自己的努力被承認,自己的感受得到了理解。這位媽媽,是有同理心的。

同理心,心理學中稱之爲“移情”“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父母有沒有同理心對孩子的影響

生活中,很多父母缺乏同理心——

? 不懂得去觀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別哭了,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你怎麼總是這樣,莫名其妙”;

? 經常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你太磨蹭了,快點好嗎”;

?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你這樣肯定不行,按我說的做”······

不被理解,還要接受斥責,這是很多孩子,日常要面臨的處境。

同理心,是親子關係的紐帶

今年1月份,一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的新聞刷爆網絡。

主人公王猛在控訴父母的文章中,尤其提到了父母對自己情感的忽視。

王猛有一次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母親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王猛的父母,就是非常典型的同理心缺失。

一次又一次對孩子感受的忽視、自以爲是的評判、不以爲然的說教,讓王猛成爲了情感的孤兒,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疏遠。

父母有同理心,教育效果更好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家長描述自己的經歷:

“之前一直不理解爲什麼每次帶孩子逛商場,他不一會就又哭又鬧,着急離開,直到我有一次蹲下來跟他說話時,無意間看到擁擠的人羣,從他的角度看過去,全是柱子一樣的腿。”

這位家長這才恍然大悟,也開始反思自己日常對孩子的教育。

“當我身處跟孩子同樣的視角,我能看清很多事情,也看到了自己作爲父母的不少失誤。”

這就是同理心的巨大力量。

當孩子哭鬧時,你不再一味地斥責孩子,急於壓制情緒,而是對他的感受加以共情,“媽媽明白你現在很難過”,等孩子平靜下來,耐心詢問原因,最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孩子每次哭鬧,都是他學習處理消極情緒的一次機會。

這種共情的做法比用轉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孩子,更有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

如果父母懂得傾聽、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再去處理問題,孩子反而更加合作。

父母有同理心,孩子更樂觀、善解人意

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寫道:

“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只要父母一直沒有對孩子某一情緒範圍內——喜悅、哭泣、需要擁抱——表現出同理心,孩子會不再表達,甚至不再感受同樣的情緒。

這樣一來,整個情緒會在孩子的情迷關係範圍中除去,若是童年中,這些感情一直受到變相或過分的壓抑,更是如此。”

在孩子的需求中,情感需求其實大大超過了物質需求。

一個在情感上總是被忽視、被拒絕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內向敏感、缺乏安全感。

就像王猛一樣,看似被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懷,實則內心充滿孤獨。

一個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對待、能經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不但自身會更加積極樂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他人,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巨大。

有同理心的父母,這樣對待孩子

覺察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難過了、懊惱了,父母要有覺察孩子情緒和表情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失控的場面已經讓孩子流露出恐懼、驚慌的表情,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斥責他,無疑是雪上加霜,再多道理也聽不進去。

有同理心的父母,她會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懂得首先要給孩子撫慰,讓她放鬆下來,“沒事沒事,不怕,媽媽在。”

當孩子撒謊,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上升到人格上,然後對孩子大加指責、批判、貼標籤,以爲這樣就能夠教育他。

而有同理心的父母,他懂得傾聽,在適當的時機詢問孩子事情的原委,表達自己的理解,最後從善意的角度給孩子積極的引導。

當你學會了懷着同理心去對待孩子,去看待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事,或許會發現,孩子不再是那個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很多行爲原來都是有原因的、合情合理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同理心,意味着父母要拋棄大人的成見,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很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爲大人的思路、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確的,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可笑。

殊不知,越俎代庖、斷章取義,只會干擾孩子的健康成長。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母親十分尊重他的意願和想法,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母子間的關係,也使得富蘭克林從小就很有主見。

比如,漸漸長大的富蘭克林想把自己的捲髮剪掉,儘管母親薩拉非常喜歡兒子的捲髮,但是她還是同意了富蘭克林的請求,把他的捲髮剪掉了。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父母不要急着批評和判斷,“你這樣不行”、“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而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尊重他的意願,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只是給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