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怎樣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

父母怎樣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這些表現不及時糾正,將來很可能吃大虧!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父母怎樣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


所以,孩子7歲之前,對家長來說,是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的。

因爲,這個時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強,也是行爲與習慣養成最關鍵的培養期。

正如,文學家葉聖陶所言:“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

所以,就算再愛孩子,也不能縱容孩子的壞行爲,必須及時糾正纔是,否則就是害了孩子。

這幾個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1. 沉迷手機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可是,很多家長還沒意識到過度玩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一位美國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

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

然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後,調查結果如下:

50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

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

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一項測試也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兒童用手機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一系列問題。

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吧。

所以,爲孩子好,就少讓孩子玩手機。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少玩手機,並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有關幼兒接觸電子屏幕時間的建議報告,指出:

2歲以下幼兒不要接觸任何電子屏幕,2-5歲兒童每天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

2. 得不到就耍賴威脅

有位正面管教老師,接到一位媽媽請教如何管兒子的求助。

她深入瞭解後跟這位媽媽說,她只能儘量。

原來,這位媽媽從小就很順着自己的兒子,兒子要什麼她就給什麼。

長大一點了,孩子的要求讓媽媽覺得吃力,這時才意識到不能再事事順着他,該約束約束了,可孩子哪能這麼聽話。

之前一直都被順從,突然間被拒絕,孩子根本無法接受,於是撒潑打滾,用狠話威脅父母。

父母無奈,只得順從。

妥協了一次又次,現在,孩子越來越不把父母的話當做一回事,這位媽媽也心想孩子再這麼下去,就完了。

這纔有了前面求助的事情。

孩子天生是察言觀色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可以讓父母妥協時,就會不停地用自己的小聰明測試父母的底線,以滿足自己的私心。

如果,父母一次次妥協,就會被動妥協無數次,因爲孩子會採取更爲激烈的方式逼迫你妥協。

所以,一開始,父母就要堅定自己的態度,能就是能,不能的就算再不忍心也能,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線就在那裏,無法突破。

也就不會習慣性耍脾氣威脅父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3.喜歡佔小便宜

孩子一開始沒有佔不佔便宜的觀念。

但是有些行爲,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很容易就會養成佔小便宜的心理。

一旦這個壞習慣養成,就很難改掉了。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

說的是一位女大學生,經常私自偷用其他三個舍友的日常生活用品,牙膏、洗髮水、沐浴露、打水卡等等。

三年來,舍友都沒有發現,而她依然抱着僥倖心理,習慣性地自取自用。

有一天,有位舍友剛買的洗面奶放桌上就出去了,晚上回來發現被人打開用了。

這下,女大學生被逮了個正着。

原來,宿舍其他三人早就發現自己的東西經常莫名其妙變少,而只有她一個人從搬進宿舍後就沒見她再買過新的日用品。

起初,她說自己一直只買這個牌子,大家都信了,後來一看,瓶子上的保質期是去年的了。

本想着,一個宿舍的人,擡頭不見低頭見的,況且也沒多久就要畢業了,三個人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哪成想,她這麼過份,問都不問拆開就用。

後來,這件事還被告到了輔導員那裏,全班都知道了這個事,女大學生算是沒臉見人,畢業證都沒要就退學了。

她走那天,一個和她玩得好的朋友簡直不敢相信她會做這樣的事。

面對朋友的疑惑,她苦笑道: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一直抱着僥倖心理,要是小時候我偷拿鄰居家孩子玩具被鄰居質疑時,媽媽不幫我掩飾該多好。可惜……”

她的媽媽要是知道,女兒會因爲那次自己的包庇而變成如今的樣子,不知道該有多後悔?

不是所有的爲了孩子,都是對孩子好,就像有些愛,實則害了孩子。

心理學家認爲:一個人的習慣,是在童年時期養成的。

換句話說,在童年時期,習慣容易養成,也容易被打破。

所以,千萬別錯過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最佳的教育時間。

就算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爲苗頭,也要抓住時機趁早幫助孩子改正,別因爲自己的不忍心,縱容了孩子的壞習慣。

要知道,一時的心軟,很有可能變成他日後爬不出的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