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吼孩子帶來的幾大危害

父母吼孩子帶來的幾大危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知道吼叫孩子不好,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長們試試這幾個方法。在幼兒園裏工作時溫和親切,非常有耐心,但是一回到家,她就抑制不住衝兩歲的女兒大聲吼叫。

父母吼孩子帶來的幾大危害

就像今天這樣,本來是週末休息,她在家陪孩子,但是當她看到廚房一堆髒東西,洗衣機裏一堆衣服沒洗,她就忍不住煩躁,說話也不耐煩起來。特別當她看到丈夫一動不動癱在沙發上玩手機遊戲的時候,火氣一下子竄出來了,她忍不住對着丈夫和女兒大吼大叫,女兒大哭起來。

吼叫之後,她並沒有覺得好一些,反而更加難過,因爲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而內疚,因爲讓女兒受到傷害而懊悔。她也不明白,在幼兒園的自己爲何很有耐心,在家裏就控制不住呢?

是不是你也和曉琳一樣,明明知道吼叫孩子、亂髮脾氣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就需要知道吼叫的深層次原因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幫助我們改善,其實只要家長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改變了。

1、 吼叫孩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吼叫的管教方式很容易代代相傳。

如果你的父母經常吼叫,那麼你也可能對你的孩子亂髮脾氣,雖然想努力的保持平靜,但是一旦面對壓力的時候,你的童年經歷就會告訴你,用吼叫的方式來去解決。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對父母的吼叫非常的厭煩。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當你自己成爲父母的時候,當孩子惹你生氣時,你的第一本能仍然是發脾氣。在那一刻你可能會意識到,吼叫也是會遺傳的,這就是是遺傳性吼叫。

下面這個實驗或許可以告訴我們吼叫是怎樣“遺傳”的。

模仿榜樣的暴力行爲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曾經在1961年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做不倒翁玩偶實驗。

班杜拉讓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年齡介於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觀看一位成人(榜樣)毆打一個不倒翁玩偶。他把孩子設置成了三個組,第一組看到一個成年人對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組看到一個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第三個是對照組,不給他們看成年人的示範。結果表明,看到成年人對不倒翁施暴的一組,更容易在接觸到不倒翁的時候顯示出暴力傾向。

研究表明,人類的行爲來源於模仿,而不是內部基因。

觀察學習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孩提階段,榜樣的示範力量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吼叫甚至打罵孩子,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模仿家長的這種行爲。很多家長也可能會發現,你正在用小時候父母對待你的、令人厭惡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就像一個魔咒,怎麼都擺脫不了。

大多數情況下,吼叫是無用的。

當父母開始吼叫、失控的時候,不管聲音是大還是小,都是充滿着怒氣和挫敗感。這個時候思維是不清晰的,而且精神過度緊張,沒有辦法用理性來控制自己。這時候家長的目的就變成了表達自己的憤怒,讓孩子知道:你居然敢挑戰我的權威?!

吼叫往往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只是通過威脅和力量的差異,去表達你的負面情緒。

當然,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吼叫是有必要的。比如當孩子過馬路,而且沒有發現有一輛車正在朝他開過來,吼叫是可以阻止危險的發生的。

壞情緒會影響你的健康。

有很多對身體的研究發現:壓力會讓人更容易生病。

很多父母都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壓力,休息時間不足,吃飯匆匆忙忙,而且沒有時間鍛鍊,這些生活方式都會增加患病的概率,也會讓你更加的煩躁和易怒。

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

吼叫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對世界的感受和評價,以及他們與父母和他人的關係。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爲: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吼叫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這些孩子就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比如輪流參與和同理心。

馬修•麥凱博士所著的《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2、 控制不住吼叫的深層次原因;

什麼是引發情緒失控的觸發器?

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美國心理學家羅娜·雷納提到了觸發器一詞。

觸發器指的是一種暗示或者指令,外部觸發器來自除了你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可能是任何會讓你採取行動的因素。

比如你好不容易收拾乾淨的客廳,轉眼就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

外部觸發器可能是下面這些,我們只有瞭解了自己失控的原因,纔能有針對性的採取對策。

以下參考選項摘自《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

孩子引發的外部觸發器:互相打鬧、不按我說的做、不理會我、和我爭執、抱怨發脾氣、不睡午覺或者不按時上牀、不按時起牀、不自己穿衣服、磨磨踏踏,永遠也出不了門、抱怨食物、纏着我,黏着我,吸引我的注意、弄出太多噪音、不說實話、反反覆覆問問題、我都說了別做的事,仍然不肯停下來。與孩子無關的外部觸發器:我的丈夫(妻子)不按時回家、我開了個很糟糕的會、屋子裏亂七八糟、無法和我的伴侶相處、我的媽媽來了、我們要遲到了、祖父母指責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快來月經了,等等。

在本子上記下你的外部觸發器,並且隨時增加你新發現的狀況。這樣做有助於父母們瞭解到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啓發解決問題的方法。

內部的觸發器就是你自身的感受。

我大吼大叫,是因爲我感覺

煩躁、飢餓、疲勞、不知所措、孤獨悲傷、焦慮、被誤解、厭惡、沒有安全感、困惑、被催促、尷尬、沒耐心,等等。

對於一部分父母來說,經常處在一定的壓力下,可能會使吼叫成爲一種習慣,一旦成爲一種習慣就變成了一種非常自然的、不假思索的行爲,就像我們知道出門順手鎖門一樣。這樣的習慣改起來並不容易,不要期待一夜之間就可以改變。

3、 有哪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終止吼叫和情緒失控?

父母先要糾正自己的認知,不做完美的父母。

沒有完美的父母,接受自己是一個不完美的父母,不自責不羞愧。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都會覺得很無奈,自己只能通過吼叫的方式來去管教孩子,你並不是唯一一個。有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通過吼叫來去管教孩子,沒有完美的人,做父母同樣也是如此,沒有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們要在不斷的學習當中使自己變得更好,只要想做出改變,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晚。

一定要對自己誠實,不自責,不羞愧。如果你總是陷入自責中,那麼可能會覺得非常的絕望,挫傷自己想改變的動力,所以說不去苛責自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在《當怒火傷害了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了認知行爲療法。

認知行爲治療認爲: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

例如,一個人總是“認爲”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他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行爲治療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自己“不好”的認知。

家長要客觀的觀察自己。

自我觀察是讓你不帶對錯評價的,去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動,這是一個你必須要養成的非常重要的習慣,是減少吼叫的基本功。

爲了獲得更好的感受,或者是在遭遇困境時,有更好的應對方式,人人都具備認識自己的想法,從而改變想法的力量,觀察自己的想法,留意並且分辨出自己的情緒,然後追蹤到行爲的根源,這纔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改變有可能發生,但是通常是一個比較緩慢,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太過於苛責自己,習慣是很難打破的,不要希望自己一夜之間能夠改變什麼,觀察哪些因素成爲你發脾氣的觸發器,觀察你的感受和想法,讓自己看到你的行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這是非常好的開始。

我們要做觀察孩子的練習。

在這個練習當中你的目標是瞭解孩子對於你吼叫之後做出的反應。

不同孩子的不同孩子的反應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他們自己的性格。如果你的孩子比較敏感內向,那麼你的表情和語氣,大吼大叫會影響他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說,他是一個衝動的活潑的孩子,他很可能會跟你嚷回去,然後高高興興的去上學。

我們要先了解,在你吼叫之後,孩子有什麼樣子的反應?

這個練習堅持下來並不算容易,但是它能夠增強你的同理心,並且在你學習怎麼做好父母的時候,給你一定的指引。

練習正念。

正念減壓療法是喬·卡巴·金博士,在1990年的時候創造的。卡巴·金博士在他的著作《全災難人生》一書中。將正念定義爲時時刻刻的覺知,有意識的注意,那些我們通常毫不關心的事情。

比如說呼吸,如果你能想起來,試着留意一下,當你發脾氣的時候,你的呼吸是怎麼樣子的,你現在就可以練習正面,他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比如說你在休息的時候你就可以關注自己,當你等紅燈的時候也可以感受自己。

如果你經常練習自我觀察,那麼你就會留意到自己的不耐煩,這種事情發生的頻率就會減少,這樣會幫助你增進對自己的瞭解,有助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減少吼叫的具體操作策略。

追蹤你的吼叫,在這一段時間內注意你的吼叫觸發器和你的反映記錄發生的事情。

下圖這個追蹤表來自於《當怒火傷害了你的孩子》一書。

吼叫追蹤表

第1步,記錄事件。

從記錄最簡單的事實開始,他們是非常有價值的線索。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你讓他收拾,他不去,還對着你做鬼臉。

第2步,記錄你的反應。

注意你的身體反應,你的情緒還有你升級的想法。

比如,身體反應:發現自己已經捏緊拳頭。

情緒:自己很生氣,想發脾氣。

升級想法:自己怎麼有個這麼調皮的孩子?

第3步,記錄你的迴應。

到這個部分需要你只觀察,而不是作出評判,要非常盡力坦誠的面對自己孩子的行爲,需要和要求作出的迴應。

比如,我吼叫了他,“快去收拾好,否則我就把他們都扔了!”

孩子的迴應:孩子嚇哭了,邊哭邊收拾。

第4步,後續情況。

在吼叫之後把你的感受記下來,但是不要對自己太過於苛責。

比如,自己生自己的氣,爲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感覺如何:孩子抽抽搭搭的哭,我蹲下來,跟他道歉,他慢慢平靜了下來。

第5步,記錄相關的氣質特點。

在經典書籍《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氣質不是做什麼或者做了什麼事,也不是爲什麼,而是怎麼做,是我們行動的方式,是行爲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

比如:家長的氣質:敏感、自制力強、有規則

孩子的氣質:活潑、沒有規則、固執

第6步,記錄你的評估。

比如:還有其他解決方法嗎?

或許我應該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

這種追蹤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如果覺得他壓力太大的時候,你可以只選其中的一個步驟來做,慢慢感覺好的時候再逐漸增加,不用着急,你已經在進步了。

最後,請相信自己,轉變要成爲完美家長的觀念,認真對待每一次失控,做好記錄,不斷反思成長,哪怕你進步兩格,退步一格,那也是進步啊,轉變孩子,從轉變自己開始,讓吼叫從自己這裏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