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趕鴨子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趕鴨子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架”但不上“高架”的優秀學子

中國學生天賦好,又聰明勤奮,但爲什麼結果會如此失望,跟美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人差別那麼大呢?下面兩個真實的事例,算是對這個問題的部分回答。

成果即出卻要退學的張三

張三(化名)出生於國內大城市,高中畢業輕易考上一流名校,等他到耶魯讀博士時,哪怕再難的數理經濟模型對他來說都不難。在我的博士生課堂上他毫無疑問是最優秀的,即使在耶魯這樣的世界各地天才匯聚的地方,他的聰明才華照樣遙遙領先。

可是,兩年後的一天,正當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經有出色成果的時候,張三找我私聊,說他在考慮是否退學回國去做PE投資基金,因爲他父母好友願意出資5000萬美元由他去負責管理,機會難得。

震驚之餘,我問他:“你的天賦如此出色,我一直認爲你最有希望出類拔萃,出一流學術成就。告訴我,你是否真的對學術研究、學術生涯有興趣、有激情?”

多年的經歷讓我清楚,一個人如果對他從事的工作沒興趣、無激情,尤其當他做的是學術研究時,那麼,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別人想不到的創造性成績,那等於是趕鴨子上架,難!每天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只會是應付,不會鑽進去的,那樣他自己也會痛苦、很累。張三回答說:“對學術研究談不上有興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寫學術論文,但這不是我的興趣與激情所在。”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來期許厚望的博士生,對我們的專業也就是如此。我接着問他:“那你爲什麼要申請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爲父母要我這樣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學都這樣做。”

趕鴨子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從經濟史轉學戲劇的博士生

國內頂尖大學的一位經濟史博士生,到耶魯來訪問一年。我原以爲他對經濟史這麼投入,正好也可以協助我收集史料、研究一些經濟史話題。到耶魯後,他無比興奮:要選修15門耶魯戲劇學院的表演課程!耶魯戲劇學院是世界一流,機會難得可以理解,只是我們沒有學生會一個學期選五六門以上課程。看到他對錶演這麼有激情,知道他實際上對經濟史和經濟學沒太多熱情,所以,我沒有阻止他去戲劇學院上課。他那一年把耶魯戲劇學院的所有表演課都上完,很是興奮,那些表演系老師對他評價也非常高,覺得他真有表演天賦和激情。後來,我問:“很顯然,你的激情在戲劇和表演。你在國內上大學、讀研究生怎麼沒有申請藝術學院呢?”他回答:“我父母不讓呀。他們要我學經濟學,好找工作!”

據陳志武教授介紹,這麼多年他教過的中國留學生中,真正因爲自己喜歡而研讀經濟學、金融學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因爲父母的壓力和安排。既然他們都不是因爲自己真實的興趣而爲,那麼多讀金融博士、經濟學博士的中國學生最後在職場上表現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爲奇了。趕鴨子也許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趕鴨上架”是對人才的浪費

可以說,中國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都非常關心子女教育。遺憾的是,爲了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在不問不想的情況下,往往是根據父母自己認爲“好”的標準去爲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和專業,等於讓孩子去過一種父母認爲好但孩子自己未必認爲好的職業和生活。

有時候,這實際上是迫使孩子去實現父母自己沒有能實現的夢想。或者,就是一窩蜂隨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認爲最好的哈佛、耶魯或者北大、清華。如果你問他們“爲什麼哈佛耶魯好、北大清華好”時,他們也說不上來。

好與不好,只有基於子女的個人興趣、偏好、個性和天賦纔有意義。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賦與人才的浪費,結果只會是子女學習、工作沒有熱情,無精打采,每天因爲在做自己沒有感覺的學習或工作而特別累,而且會時常抱怨,對生活、工作失去興趣。

父母也會覺得難受,因爲他們盡了那麼大的力,陪讀那麼多年,花了那麼多錢,找了那麼多人情關係,到最後也沒有見到子女有出息!

而對於社會,這同樣是最糟糕的局面,因爲如果多數甚至所有家庭都這樣不顧孩子興趣去選擇學校和職業,結果會是,社會中的各項工作都是那些對此並沒有興趣、更談不上熱情的人在做,這不僅導致人力資源的整體浪費,而且各項事業都無法做好,更不會有突出的創新。

“上高架”的動力來自內在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師,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內在興趣。父母千萬不要自己覺得好就強迫孩子去做,而要關注孩子的想法,並且想辦法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讀經,我們大人覺得枯燥就會用強迫的手段逼孩子讀,如果我們自己把讀經當成一種樂趣,就會想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興趣。

陳志武教授講的事例說明,再聰明的孩子,受的教育再高再好,如果從事的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終究還是平庸和痛苦的。

孩子終歸要走出父母的視線,開拓比父輩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孩子自小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體驗選擇的滋味,他今後又怎麼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和競爭呢?

人們常常容易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看見別人從事某方面工作好,於是,便盲目地跟風。實際上,對別人合適的東西,對自己未必適用。這有如穿鞋,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鞋子,千萬不要因爲別人的漂亮而羨慕,要做到再昂貴也捨得丟棄。

是的,鞋子合腳走在路上才輕鬆舒適,做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事就能得心應手。有了好心情,不就是最大的幸福嗎?請我們的家長在孩子的人生十字路口面臨選擇時牢牢記住這個樸素的真理:鞋子不合腳,再昂貴也要丟棄。

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冒險的時代,任何一個時代也是需要努力的時代,而選擇是人生的關鍵,父母的選擇不代表孩子的幸福,所以,把機會留給孩子,這是對孩子生命最大的尊重。

趕鴨子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第2張

想幫助孩子,別忘從興趣入手

孩子接觸社會的面比較窄,他們可能在選擇之前並沒有遇見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因此,父母的引導、建議是有必要的,但這一定要講究方法。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法國免疫學家讓·多塞的父親是一個優秀醫生,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繼承自己的事業。爲了讓兒子喜愛醫學,他帶着兒子跟着醫學院的學生們觀摩手術,但當讓·多塞看到血淋淋的手術場面竟然暈倒了。父親十分生氣,打了兒子幾個耳光,這反而使讓·多塞的牴觸情緒更強烈了。

後來,父親讓自己的助手帶着讓·多塞到盧瓦爾河漂流,並利用這個機會,向讓·多塞介紹了很多有趣的醫學知識,還講了許多當醫生的爲病人解除痛苦時所體驗到的成就感與快樂,這使讓·多塞逐漸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並最終做出了學醫的選擇。

讓·多塞的故事告訴天下所有的父母即使想爲孩子選擇好的前途,也必須先從培養他的興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