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面對衝突時,聰明的父母是這樣解決的……

當孩子面對衝突時,聰明的父母是這樣解決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家裏孩子比較小的媽媽們,看了都揪心不已。各路媒體在轉發的同時,也對視頻中的現象加以評論,衆說紛紜,看法不一。視頻中的事情發生在杭州某商場內的一個小遊樂場,大致是這麼一個情況:一個小小的滑梯,大概也就兩米來高,幾個孩子爬上爬下地玩。

其中一個1歲左右的男孩在往下滑的時候,一個3歲左右的女孩在後面一直推他,小男孩的媽媽就把孩子帶到一邊玩,結果小男孩在滑梯下面爬的時候,那個推他的小女孩從滑梯上滑下來,直接從小男孩的腰上踩了過去。

小女孩體重輕,小男孩骨頭也軟,應該是沒什麼大礙,小男孩哼唧了兩聲,男孩媽媽就把孩子帶走了,走在半道不放心,撩開孩子的衣服看看,有點紅,可能越想越生氣,就把孩子又帶回到滑梯旁,要求那個女孩向自己兒子道歉。

視頻就是從這開始的。前面的這些信息是疑似小男孩媽媽的同事事後在網上補充的。視頻我就不詳細敘述了,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看。我在這裏想說說這段視頻中容易被忽視的幾個點。首先這是個不好的事件,

發生了衝突,引起了矛盾。雖然視頻很短,但是能看到有很多人蔘與其中,有的是主動,有的是被動,有的是被捲入。這次事件的參與者出現了很多差錯,按照從輕微到嚴重的等級,我把這些差錯大致區分了一下。

當孩子面對衝突時,聰明的父母是這樣解決的……

第一,好心要分場合。

在視頻快結束的時候,有一位可能是爺爺或外公的老人,左手拉着一個穿着粉色毛衣的小女孩,孩子走路還不太穩,應該是兩歲左右的樣子。老人是好心想去勸架,要是在平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老爺子熱心腸,大家也會看在老人的面子上各讓一步,但是在這個時候就非常不合適,因爲你帶着很小的孩子。

視頻中可以看到老人的注意力全部在吵架打架的人身上,孩子被拖着踉踉蹌蹌地跟着走。在當時的情景下,大人情緒失控,爭吵的聲音非常大,同時還發生了肢體衝突,場面比較混亂,隨時可能出現無法預計的後果。

一方面,這麼小的孩子移動慢、力量弱、視線受阻,很容易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比如碰撞、踩踏、擠壓等;另一方面,孩子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聽到大人爭吵,看到大人動手,肯定很緊張,本能地想躲遠一點,

卻被老人拽着擠向衝突的核心,她會更加害怕。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撫養者(包括父母、祖輩、保姆等)特別在意孩子的身體安全,有時甚至到了“過保護”的狀態,比如不讓孩子爬高,不讓孩子快跑,

不讓孩子玩水,不讓孩子打鬧等。

但是卻往往會忽略孩子的心理安全,我曾經看到有人帶着很小的孩子圍觀車禍現場,圍觀跳樓自殺的現場,圍觀屠宰牲畜,圍觀醫院清創室處理外傷,至於圍觀吵架打架的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場景可能對大人來說沒有什麼,但對低齡的孩子來說,有可能會造成心理影響,

甚至形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孩子當時可能會表現出害怕或沉默,事後會出現尿牀、做噩夢等,有的多年以後都還受當時那個場景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心理治療的案例中非常多。2004年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剛上映的時候,作爲資深影迷,我和太太帶着3歲多的女兒興沖沖地跑去看電影,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段斧頭幫砍人的畫面,把我女兒嚇壞了,哭喊着從電影院跑出來,死活再也不進去了。我那時對兒童心理的特點還了解不深,

心裏癢癢的還想接着看,就讓她在門口玩,我從電影院的門縫裏將就着看,但是她聽見裏面傳出的喊打喊殺的聲音都很害怕,我實在不忍心讓孩子擔驚受怕,一咬牙,帶着孩子走了。現在想想,當時做了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2016年的時候,

我們一家三口又去看了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

這時女兒已經15歲了,

她看得很開心,

但是在我們左前方有人帶着很小的孩子看電影,

孩子一直在哭,

在看到屠殺魚族的畫面時,

更是哭得撕心裂肺,

帶孩子的人無動於衷,

只是偶爾告訴孩子:

“這是假的!這是假的!”

這場電影看得我魂不守舍,

一直爲那個孩子擔心。

作爲撫養者,在陪伴低齡孩子的時候,

一定要有一個意識,

就是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

如果你是個一貧如洗的光棍,

晚上什麼路你都敢走,

因爲劫財沒有,劫色歡迎。

如果你懷裏揣着個非常珍貴又非常脆弱的國寶,

那你就要處處小心,

借用孟子的話就是: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只因我身邊帶着個娃娃。

帶着孩子,能不湊的熱鬧就別湊,

能不惹的麻煩就別惹,

不是爲大人,是爲孩子。

當孩子面對衝突時,聰明的父母是這樣解決的…… 第2張

第二,勸架要有技巧。

在視頻中有一位戴眼鏡的女士幫忙勸架,

結果被那個小男孩的媽媽追打,

看起來很無辜、很冤枉,其實未必。

不管她是不是小女孩媽媽的朋友,

她勸架的方式都是不妥當的。

開始的時候,

視頻中有一個和小女孩差不多大的男孩

應該是這位戴眼鏡女士的孩子,

她在小男孩媽媽聲音已經開始拔高,

情緒開始激動的時候,

還面帶笑意地帶着自己的兒子坐在女孩媽媽的後面,

後來她兒子還緊貼着衝突的雙方跑過去,

這位媽媽在開始的時候對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沒有預見性。

後來當小男孩的媽媽情緒越來越激動的時候,

她在後面給女孩的媽媽出主意,

又用左手食指指着小男孩媽媽,

當小男孩媽媽失態地拉着小女孩要求道歉的時候,

小男孩的爸爸已經用身體把自己老婆擋住了,

而且不斷地在勸解,

這時戴眼鏡的女士繞到小男孩媽媽的右後方,

去拉扯她的右手。

不管這位女士的動機是想幫朋友保護孩子,

還是想息事寧人,

她化解矛盾的技巧都是很幼稚的,

會讓小男孩的媽媽感覺這就是個拉偏架的,

所以把全部怒火都朝向了她。

如果你想化解這個衝突,

首先要嘗試去理解這位媽媽爲什麼如此動怒,

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看這件事情,

比如可以這樣說:

“咱們都是當媽的,

要是我的孩子被別的孩子踩了,

我也會很心疼的。

你先不要着急,

我們來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

嚴重不嚴重?

要不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來來來,小弟弟,

讓阿姨看看踩在哪兒了?疼不疼啊?”

這些話能讓對方覺得你理解了她,

她的情緒就會容易平復,

即使當時沒有效果,

起碼不會激化矛盾。

如果你一味地在旁邊說:

“小孩子之間打鬧很正常啊!

小孩子踩一下不要緊啊!

沒必要去醫院檢查啊!

你不應該發這麼大脾氣啊!”

對方本來就在氣頭上,

這些話會讓她更加憤怒:

我們家孩子活該被踩啊!

那個孩子踩了別人還有理了!

不是你家孩子你當然不心疼了!

你們都是講道理的,

只有我是在胡攪蠻纏是嗎!

所以她纔會怒火中燒:

關你什麼事!然後拔拳相向。

這不是勸架,這是拱火。

當孩子面對衝突時,聰明的父母是這樣解決的…… 第3張

第三,當媽要有擔當。

視頻中踩人的小女孩的媽媽,

情緒一直非常穩定,沒有受對方的影響,

當對方和戴眼鏡的女士發生衝突的時候,

她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抱開,

脫離危險的環境,這些都是做的不錯的。

但是她最大的問題在於擔當不夠。

當小男孩的媽媽找過來的時候,

如果看到對方情緒不太對頭,

就絕對不應該把自己和孩子叫過來直接向對方道歉。

當孩子被對方媽媽的情緒嚇到,

幾次想掙脫媽媽離開的時候,

媽媽又把她拉了回來。

當孩子被對方媽媽兩次拉扯着衣服吼叫的時候,

媽媽還在徒勞地解釋,

這時立刻脫離接觸纔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爲什麼這時候不要勉強孩子當面道歉?

因爲她是個孩子,三歲左右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對一個問題很糾結:

孩子做了錯事卻不願意道歉怎麼辦?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

做了錯事一定要道歉,不是法律規定,

而是人的自我約束和對他人的一種期望,

但完全做到並不容易。

我們做父母的捫心自問一下,

自己從小到大做過的錯事都道歉了嗎?

聖人、名人、偉人做的錯事都道歉了嗎?

偉人做不到的事情、父母做不到的事情,

要求一個孩子一定要做到,

這公平嗎?可行嗎?

所以,

做了錯事一定要道歉是個被人爲拔高的理想化的標準,

孩子達不到這個標準,

做了錯事不願意道歉很正常。

其次,

一件事情是不是“錯事”,判斷標準是什麼?

是用成人的標準還是用孩子的標準?

是從成人的角度是從孩子的角度?

一個一歲的孩子尿牀是不是錯事?

一個五歲的孩子不想睡午覺是不是錯事?

一個十歲的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是不是錯事?

一個十五歲的男孩子暗戀女同學是不是錯事?

再其次,

什麼樣的行爲是道歉?

面對對方,立正,鞠躬,然後說:

對不起,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是不是隻有這樣的行爲才稱爲道歉?

一個孩子在幼兒園抓破了另一個孩子的臉,

他什麼都沒說,但是他晚上做噩夢,

夢見所有的同學都向自己吐口水,

這算不算道歉?

他第二天不想去上幼兒園,算不算道歉?

他挑了一個自己心愛的禮物,

送給那個被抓破臉的同學,算不算道歉?

他躲在廁所裏,忍着疼,

把自己臉上也抓了一條痕,算不算道歉?

孩子就是孩子,

他們有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爲模式,

他們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不考慮孩子的年齡,

不考慮不同年齡對應的心理髮育階段的特點,

成人爲孩子訂立的一切規則都是胡扯。

在這段視頻中,

這個小女孩是推了小男孩,踩了小男孩,

從行爲上看,是很過分。

但是我們把孩子放到她這個年齡段,

有沒有一種可能:

小女孩是用和三歲的同齡孩子玩的方式在和一歲的小男孩玩。

三歲的孩子體重力量差不多,

他們之間互相推推搡搡,

你從我身上踩過去,

我從你身上踩過去,

彼此都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就像視頻中有一個年齡接近的女孩跑到那個踩人的女孩身邊,

踩人的那個女孩轉身就使勁推了她一下,

她無所謂,估計是司空見慣了。

一個三歲的孩子和一歲的孩子玩同樣的遊戲,

就有可能傷到一歲的孩子。

如果是這樣,這也不是這個孩子的錯,

她的年齡和認知能力,

決定了她無法準確評估自己的行爲可能對對方造成的傷害,

包括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

還有一種可能,

兩三歲左右的孩子有一種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徵,

叫做“用攻擊表達愛”,

這個小女孩也許是用推和踩的方式表達她對對方的喜愛,

但是這個小男孩太小,

和她也不熟,他接受不了。

既然存在這些可能,

就不能一下子把“錯事”這頂帽子扣到小女孩身上,

當然也就不能要求她立刻道歉,

否則會造成冤假錯案。

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對對方造成了傷害,

自發地感到愧疚和害怕,

想做一點事情來彌補一下,

這就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道歉。

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過失,

只是懾於權威的壓力

帶着委屈的心情,

被迫不情不願地做一個道歉的動作,

這樣的道歉會扭曲孩子的心理。

但是小男孩畢竟受傷了,

他的媽媽愛子心切,情緒很激動,

小女孩的媽媽應該怎麼辦?

這時就要用到過去的皇帝經常說的一句話: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天下是我的,天下所有的過錯,

都是我這個當皇帝的過錯。

孩子是我的,她惹了麻煩,

不管是有意爲之還是無心之失,

我這個當媽的先要負起責任來。

不要叫孩子來直接道歉,

因爲我還沒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

我來代表女兒道歉,

你的兒子那麼小,受了傷,

當媽的心疼孩子,情緒有點激動,

可以理解,該檢查檢查,

該賠償賠償,先把事情解決了。

回頭單獨和女兒相處的時候,

再慢慢了解自己孩子當時的想法,

提醒她下次要注意哪些問題。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當小男孩的媽媽批評小女孩推、踩她兒子的時候,

還順帶批評了小女孩的媽媽:

“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這時,小女孩的媽媽一直在解釋:

“我一直在說她。”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

都是這個孩子的錯,我沒有錯,我是一個好媽。

這是很多父母條件反射式的解釋,

這也是讓孩子最感到悲涼的一種解釋,

因爲它相當於父母躲在戰壕裏,

卻把孩子推到了槍林彈雨中。

這種解釋還有很多變種,

比如老師說:你家孩子知識面有點窄。

媽媽說:我給他買了很多課外書。

老師說:你家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夠。

媽媽說:他從小就這樣,我們天天提醒他。

沒有擔當的媽媽,會讓孩子感覺關鍵的時候靠不住。

第四,愛娃不能任性。

行爲最不妥當的當然是視頻中這位被踩小男孩的媽媽。

說她行爲不妥,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個層面是大家都能在視頻中看見的行爲,

包括大聲吼叫,用力拉扯踩她兒子的小女孩,

追打勸架的戴眼鏡女士。

這些行爲對那個踩人的小女孩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

對那位女士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

另一個層面是這些顯見的不妥行爲造成的隱含的創傷,

對自己兒子的心理創傷。

父母一起帶孩子玩,當然是好事情,

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加深情感聯接。

如果是去公共場合,就需要提前有所準備,

自己的孩子年齡多大?

可以玩哪些遊戲?不能玩哪些遊戲?

可以和多大年齡的孩子一起玩?

玩的時候有什麼風險?

這些都要心裏有譜,這是當爹媽的必備技能。

話說回來,

即使爹媽做了充足的準備,

孩子就是孩子,

玩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

就像視頻中這個小男孩,

先是被三歲的大孩子推(估計是動作比較慢),

接着又被踩。

看見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欺負”,

當媽的又心疼又氣憤,這是人之常情,

可以理解,但是不能過於衝動。

從小男孩的角度來說,

身體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害怕,

讓他產生了無法忍受的情感體驗,

他還太小,沒有能力自己處理這種情緒,

需要有人幫忙,最佳人選就是媽媽。

媽媽開始的時候體會到了兒子的這種情感體驗,

把兒子帶離了遊戲的區域,

如果媽媽這時對兒子說:

“你很害怕是吧?被踩到的地方疼嗎?

如果害怕和疼,就哭出來,

媽媽在你身邊陪着你。

那個姐姐是喜歡你,想和你玩,

但是她不知道怎麼和你玩,弄疼你了。”

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認慫,

而是通過這樣的處理,

媽媽把兒子無法忍受的情感體驗,

轉換成了可以忍受的情感體驗,

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放鬆下來。

這件事情對孩子心理的傷害就減輕甚至沒有了。

就像有個陌生人在你背上踩了一腳,

你一定非常憤怒和恐慌,

如果朋友告訴你,

這是專門請的按摩師在幫你踩背,

你就會立刻覺得很放鬆。

同樣是被人踩,身體上的感覺是一樣的,

心理上的感覺卻完全不同。

這位媽媽在把兒子帶離活動區域後,

看到兒子腰上有點紅,

一方面擔心落下什麼後遺症,

另一方面也覺得對方太過分,

越想越氣,腦中一熱,亂了方寸,

於是就引發了後面視頻中的一系列舉動。

從小男孩的角度來看,

本來他產生了一個無法忍受的情感體驗,

自己沒有能力處理,

於是就把這個體驗呈現給媽媽,

希望媽媽能幫忙把它變成自己能夠忍受的東西。

沒想到媽媽接收到這個不好的情感體驗後,

用她的方式把它加工成了更加恐怖的東西,

還給了小男孩。

大家注意觀察媽媽在發飆的時候,

那個小男孩開始很緊張,

後來徹底嚇壞了,哭都哭不出來。

在整個事件中,受到最重的心理創傷的,

恰恰是這個小男孩,

因爲媽媽在他原來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本來是想給兒子討個公道,

結果反而更重地傷害了兒子,

這個結果可能不是這位媽媽想要的。

如果是單一的這次事件,

小男孩經過一段時間修復,

這個創傷的痕跡會慢慢淡去。

如果這位媽媽經常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感體驗,

那孩子這輩子就過得比較慘了。

舉個誇張的例子,比如孩子說:

同學小明今天罵我。

媽媽聽到後立刻衝到學校把小明打成了殘疾。

孩子說:鄰居李阿姨說我長得醜。

媽媽立刻把李阿姨的房子點了。

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

產生多麼難以忍受的情感體驗,

他都不敢再告訴媽媽了,

因爲媽媽接不住他的這種情感,

媽媽的行爲是不可控的,

媽媽不會把這種體驗加工成可以接受的還給他,

而是會把這種情感體驗放大100倍然後再扔回給他。

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獨自舔傷口。

從事後補充的信息得知,

小女孩的媽媽陪同小男孩去了醫院檢查,

小男孩軟組織挫傷,骨骼內臟都沒有什麼問題,

小女孩媽媽也再次鄭重道歉,

這件事就此了結了。

小男孩的媽媽看起來是保護了孩子的身體,

爲孩子討回了公道,但是她可能不知道,

她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媽媽的一記“七傷拳”誤擊,

身體表面看起來沒什麼異樣,

裏面的“筋脈”卻受到了損傷。

在整個事件中,有一抹亮色很讓人感動。

就是這個小男孩的爸爸。

也許是知道自己的太太情緒容易衝動,

他從頭到尾一直在努力想緩和矛盾。

開始時一直提醒對方也是個小孩子,

不要斤斤計較,

後來又提醒太太自己家的孩子都嚇哭了,

但太太拉扯對方孩子時,

爸爸主動隔在太太和那個孩子之間,

用身體保護那個孩子。

後來衝突失控,爸爸抱起自己的孩子,

同時用力拉住太太,不斷勸說她。

這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好爸爸,爲他點個zan。

希望這段視頻能提醒容易衝動的父母,

失控的愛有時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這是內傷,不好治。